APP下载

高校音乐表演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关系研究

2016-05-23范桂霞

现代交际 2016年8期
关键词:教育教学

范桂霞

[摘要]大学阶段正处于个人价值观等方面趋向成熟稳定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高校教育担负着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质,让学生各项心理素质与能力不断提升和稳固的重要任务。而这一目标实践和价值观追求已经深深地融入到了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阶段和各个层面。本文将从我国高校音乐表演的实际教学教学工作入手,从内容、理念、教学方式等三个不同的层面上分析高校音乐表演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之间的关系内容,旨在将高校音乐表演教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充分融合在一起,促进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关键词]高校音乐表演 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教育教学 理念引领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8-0152-02

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对于我国高校教育体制而言十分关键。大学教育注重对学生各类学科知识的传授和提升之外,还注重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尤其是将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等的塑造和提升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任务。从当前我国高校音乐表演教学活动来说,其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之间有着互为犄角,互相促进的联动机制和关系存在。

一、高校音乐表演概述

高校音乐表演是一种注重音乐表演实践的课程,但是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活动也开始深耕细作,深挖教育教学理念与内容,寻找更深层次的教育规律,真正贯彻并落实“立德树人”的核心教育发展目标。在此背景下,我国高校音乐表演工作也开始出现新的内容设计和理念特征。

(一)高校音乐表演的基本内容

高校音乐表演在课程设计上来说,是属于高校音乐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高校表演更注重对学生的肢体动作的协调化、音律化的调节。此外,高校音乐表演在教学内容设计上,主要有高校音乐表演的基本动作练习、学生乐感练习以及学生音乐剧的欣赏和排练等内容。

围绕着这一基本的教学内容设计,在具体的高校音乐表演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可以通过互相合作,进行音乐话剧表演、音乐歌曲演唱排练、乐器演奏联系等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够在获得基本的音乐演唱或者演奏技能的基础上,在舞台上形成一种整体观念,注重个人表演在整个舞台表演中占据的位置和扮演的角色,充分发挥出音乐表演教学中对个人的重视和对集体的推崇。

(二)高校音乐表演的基本特征

从高校音乐表演教学的实际发展和提升来看,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活动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特征。

1.一方面是高校音乐表演课程体现出较强的人文关怀。音乐本身是人类心灵情感密码的凝聚,也是将外在的旋律与内在的心灵悸动等内容进行深度融合的产物。在进行音乐表演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得以更好地感受到那种来自于音乐的心灵慰藉或者激励,表现出很浓的人文关怀的色彩。所谓的人文关怀就是立足生命产生、发展、衰老、死亡的自然过程,通过音乐表现出那种生命的喜悦和悲哀。音乐表演的追求最终是要落实到对生命的安慰和激励上。当然,从高校音乐表演教学的实际来看,这种人文关怀首先体现在对学生内心的激励和对学生每个个体生命价值的发掘与彰显。

2.另一方面是高校音乐舞蹈教学表现出较强的互动性特征。任何一支音乐舞蹈在具体动作编排上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随着舞者自己的兴趣所致或者个人主观地创作进行个人化地改动。这种演员与表演动作之间的互动性的特征,也是音乐表演课程对学生主动性创造能力激励目标的一种体现。高校音乐表演教学绝不是一言堂,也不是电影院,不是单纯的理论研究,而是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不是对某一个特定主体的音乐表演活动的欣赏,而是一种观赏与参与的双线推进。

互动性特征是音乐表演教学的基本特征,它既是高校音乐表演课堂上应该有的气氛和环境,也是教师在进行课堂内容设计时的基本思路和教学理念,更是一种孜孜追求的教学目标,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效果的一种设计和实践。

此外,高校音乐表演在内容上表现出多维复合性特征。音乐表演课程在内容元素的实际上,绝不仅仅是对音乐旋律、学生肢体语言、表演技能等内容的联系,而是囊括了音乐自身包含的历史性、文化性内容,音乐表演所需要的演员内心的情绪调节、神态调整等内容,表现出较强的内容综合性特征。这种综合性决定了高校音乐表演教学必然涉及到基本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内容,因此,优质的高校音乐表演课堂,不仅仅是提升学生音乐素养、增强学生综合素养的良好场所,同时也是锤炼学生心性,帮助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因此,高校音乐表演教学的特征实际上与大学生心理健康之间是休戚与共、深度融合的:高校音乐表演课上的融合性和互动性,让学生能够在音乐的气氛中积极交流、沟通,在群体性表演和个人表演中,塑造团结精神与合作意识、提升能力与素质;高校音乐表演课上的人文性特征,更是直接将学生心理的基本情况、发展趋势等作为重点关注的内容,直接帮助学生对生命的、尊严的柔性进行思考;高校音乐表演课上的内容的综合性特征,则有利于开拓学生视野和胸怀,帮助学生树立起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

二、高校音乐表演与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分析

大学时期,正是一个人一生中最美好,也是最重要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人的价值观、世界观等逐渐成熟,并定型。人们在这一阶段大量接受外界信息,逐渐形成了自身独有的信息梳理、整合、设计的运作机制。当今大学生在学校期间,有时会受到学业、家庭、感情方面的问题困扰。学生正值人格尚未完全定格阶段,很多时候不能处理好自己的困惑,可能会因此心情抑郁,从而导致学业受影响、人际关系敏感、自我价值无法实现。这种特殊时期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一个人的一生中是尤为重要的转折点。此时期进行的高校音乐表演课程在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仅是带给学生紧张学业之余的放松,还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重要组成部分。高校音乐表演课程主要与学生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的内容主要有三个维度:

(一)内容上互为犄角

大学生心理健康是指对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够保持一种正常的、积极的、向上的、符合人类心理发展基本规律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不仅是一个状态的描述工作,也是一种状态的塑造工作,所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本身包含了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积极引导和正确保障,让大学生能够在积极接受和吸纳外部信息的基础上去获取外界知识等信息,并以此为根据,形成后天发展所需的知识积累、人格修养等综合素质。

而高校音乐表演在内容也十分注重对学生健康、正面的情绪和心理状态的塑造与展示。高校音乐表演的内容涉及到乐器演奏和歌曲演唱等,而每一个大类内部又分为多个小类,可谓内容丰富。结合音乐发展的实际来看,每一种乐器,每一首经典歌曲,都是经历了时间的沉淀,经历了岁月沧桑之后的人类经验和文明的结晶。

因此,高校音乐表演内容虽然核心是音乐,但是在内容涉及和辐射上,必然也包含着人类学、社会学、文学、历史学等等复杂学科的内容。这些内容的学习、理解和掌握,最终都会成为学生珍贵的思想资源,成为学生心理素质提升和状态养成的重要保障和支撑。

(二)过程上互相推动

从过程的维度上看,大学生心理健康在过程中体现出较强的生成性特征,在整个心理健康维持和发展过程中,由于人的心理状态体系自身的脆弱性等特征,其具体状态很容易受到外部信息的影响,所以往往呈现出变动的状态,表现出一种较强的生成性特征。而正如前文所言,在音乐表演的过程中,其表演内容与表演者之间的联动性和互动性也为这种表演内容和学生心理健康内容的变化提供了基础和保障。健康的心理状态无疑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对歌曲、乐器等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能够帮助优化自己的具体的音乐表演行为和状态;而借助对音乐作品的深刻理解,将其内蕴着的文化内容、社会传统、历史积淀等心领神会之后,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和水平也会得到明显提升。

(三)评价上提供便利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评价工作是目前学界的重要课题之一。随着现代化社会之下个人的主观意识不断加强,其在心理健康方面上的健康模式和经验也拥有了不同的表现特征,这些特征的各不相同最终造成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评价工作的难以规模化进行。而音乐表演能够以更加生动、自然的方式,将表演者的心理健康状态展示出来,进而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以及大学音乐表演等教学活动的评价工作的开展提供便利。在具体落实这种心理健康与音乐表演相融合的评价机制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覆盖学生音乐表演能力和心理健康素质相互佐证的评价指标体系,让评价工作更加全面,评价效果更加有力,同时,也使评价过程更便于操作。

三、结语

高校音乐表演内容多元、过程复杂,对表演者的综合素质的考量十分关键。通过音乐的表演活动和欣赏活动,大学生不仅可以参与音乐情景体验,而且增强了他们的交往能力,帮助他们走出自我封闭的空间,善待自己,悦纳他人;通过设计音乐表演活动,让大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适当地宣泄压抑的情绪,培养自信、自我调节的能力;通过音乐欣赏,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意识,而且可以缓解、调控精神压力、激发表现欲望、优化心理品质有效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

而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养成、表现和评价过程在客观上与高校音乐表演活动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而过程上的互相推动、内容上的互为犄角以及评价上的提供便利等是二者之间关系的最显著的表现样态。从教学的角度而言,高校音乐表演教学要在强化学生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注重对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关注,积极探索新的教育理论与方法,从而在教学实践工作中发挥更大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阿索霍尔.音乐在艺术中的地位[M].郝一星,等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

[2]埃利奥特.W.艾斯纳.教育想象——学校课程设计与评价[M].李雁冰,主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4]陈玉棍,沈玉顺,代蕊华.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5]张奇,王锦.大学生自尊与社会支持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7(02).

[6]丁宇,肖凌,郭文斌,黄敏儿.社会支持在生活事件——心理健康关系中的作用模型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03).

[7]丁锦红,王净.在校大学生在社会支持状况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1).

[8]周林刚,冯建华.社会支持理论——一个文献的回顾[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3).

[9]姚荣英,马儒林,戴中齐,王会兵.某校医学生考试焦虑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2(02).

[10]严标宾,郑雪.大学生社会支持、自尊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03).

[11]辛自强,池丽萍.快乐感与社会支持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1(05).

[12]程虹娟,方晓义,蔺秀云.大学生社会支持的调查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03).

[13]刘广珠.577名大学生获得社会支持情况的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03).

责任编辑:杨柳

猜你喜欢

教育教学
微媒体在高校《大学传播学》课堂教学的应用与影响
论将中医学纳入大学教育教学领域中的重要性
医学院校临床药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关于开展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