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滩海油田废水活化采油技术初探
——以NB35-2油田为例

2016-05-23杜江民张相春

地下水 2016年2期
关键词:驱油表面张力菌种

杜江民,张相春

(1.石家庄经济学院资源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1;2.西北大学地质学系,陕西 西安 710069)



滩海油田废水活化采油技术初探
——以NB35-2油田为例

杜江民1,2,张相春2

(1.石家庄经济学院资源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1;2.西北大学地质学系,陕西 西安 710069)

[摘要]滩海油田是我国陆地油田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分布于东部沿海。NB35-2油田原油粘度高,渗流阻力大,油水关系复杂,一次采收率低,同时在采油过程中产出了大量的污水。为了解决剩余污水和提高稠油油田采收率,开展了微生物废水活化采油技术研究。本文依据NB35-2油田地质和开发特点,针对NB35-2油藏实际情况,应用现代生物技术,筛选出优势菌种,通过静态和动态物理模拟实验对优选菌种进行了系统评价。结果表明:NB35-2油田油藏地质条件适合开展微生物采油,优选的菌种对NB35-2油田油水界面张力降幅大于30%,降粘率达到30%以上,对C30+原油组分降解率达12%以上,室内驱油效率比水驱提高8%以上;与衰竭开发和注水开发方式相比,微生物废水活化技术是一种有效的提高稠油采收率技术,应用后将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

[关键词]滩海油田;废水活化;微生物采油;NB35-2油田;菌种筛选

滩海油田是我国石油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分布与沿海各大油田。目前,滩海油田均已进入以高含水或特高含水为主要特征的注水开发后期,油井产出液含水90%以上,每年产出数千万吨污水。为了减少油田污水无效回灌地下或外排,缓解污水对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污染,必须提高油田污水回注量,最大限度地实现油田污水资源化再利用。通过生物法处理油田采出水,使其达到油藏注水水质指标,同时依靠微生物代谢产物活性物质,提高回注率和采收率,可实现油田废水的资源化再利用[1]。本论文通过对滩海油田NB35-2油田的废水处理菌种的活性研究,论证废水处理和活化采油的可行性,既可以解决剩余废水处理的问题、又可以提高原油采收率。

1NB35-2油田概况

NB35-2油田发现于1995年6月,位于渤海中部海域。海域平均水深12.2 m,储层为河流相沉积砂体,具有高孔、高渗及非均质性较强的特征。油田地面原油具有粘度高、密度大、含硫量低、凝固点低、含蜡量中等等特点,属重质稠油。

图1 岩石电镜照片

1.1储层岩性特征

NB35-2油田储层以中砂级颗粒为主,其次为粗砂,少量的细砂,颗粒成分主要为石英、长石,其次为酸性喷出岩岩块。碎屑颗粒为次圆状、彼此游离为主,疏散分布,粒间孔隙发育好,孔隙直径中值在0.15~0.3 mm之间。部分长石及岩屑发育粒内溶孔,个别呈蜂窝状或残余状,岩石的孔渗性主要受泥质的制约[2](见图1)。

1.2储层物性和非均质特征

储层具有高孔高渗特点,孔隙度主要分布于31.9%~35.3%之间,平均33.9%,渗透率主要分布于在956.0~1 834.6×10-3μm2之间,平均1 347.2×10-3μm2,储物性能较好。储层渗透率突进系数,渗透率极差 储层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2]。

1.3油藏温度及流体性质

NB油田地层温度在54℃~56℃,具有密度高、粘度大的特点,地层原油粘度范围50~300 mPa·s,密度:0.939~0.949 g/cm3。原油300℃的馏分基本都在10%以下(见表1),说明长链烃组分较多。水油流度比较大,导致水驱效率不高[3]。

1.4油田开发存在的问题[3]

(1) 受勘探未获新突破的影响,无新探明储量投入开发,造成尤其开发后备资源匮乏,储采比低,稳产困难;

(2) 注采井网不完善,地层能量较弱,生产压差变小,油井产量较低;

(3) 原油粘度较大,油水流度比较一直处于油粘度大,油水流度比大,含水高;

(4) 油层非均质,油层渗透率层间差异大,产液剖面差异大,油层动用程度不均;

(5) 废水量大,回注率低。

2菌种来源

为了解决NB35-2油田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油田废水处理和活化效率,菌种来源于石家庄经济学院、西北大学筛选的石油烷烃降解菌(见图2),菌种属于芽孢杆菌,属革兰氏阴性菌,该复合菌种处理前后水质活性见表2所示,在12 h内将NB35-2油田含油废水处理至10 mg/L以下,微生物数量增加3个数量级,pH略有下降,该菌种在以原油为唯一碳源的条件下能够代谢产生生物表面活性剂,能够使表面张力降68.91 mN/m,具有较好处理效果,能够提高废水活性,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改善油水流度比,增加原油流动性,提高单井产液量,促进采油[4,5,6]。

表1 NB35-2部分井油品性质

图2 优势菌株显微镜图片

处理过程含油(g/L)活性物质(g/L)微生物数量(个/mL)pH表面张力(mN/m)处理前26.6/96×1037.0171.82处理后8.20.7152×1066.8867.91

3微生物菌种优选及性能测试

3.1菌种降粘性能

粘度是重要的原油物理性质,粘度降低,有利于采油;对于含腊量较高的单井,原油与菌种联合培养12 d[7,8],原油粘度变化曲线(见图3)。

图3 原油粘度-时间变化曲线

由图3可以看出,内源微生物作用后原油粘度降低,油品性质得到改善,在培养第8天原油粘度降低了33.9%。

3.2菌种界面张力性能

发酵液每培养24 h进行取样检测表面张力与界面张力,在培养到第4天,样品发酵液的表面张力、界面张力均达到最低值[9,10],其变化曲线(见图4)。

图4 表/界面张力-时间变化曲线

由图4可以看出,采用最优化激活体系将内源微生物激活后培养液表面张力、界面张力明显降低,说明内源微生物代谢产生了表面活性物质表面张力4 d降低到了最低值38.73 mN/m。比最初的表面张力降低了31%,界面张力降低了39%。后期随时间的增加,表面张力、界面张力有所上升,说明随内源菌的激活,菌浓增加,营养物质浓度降低,微生物的省长和代谢都受到了限制;同时随着食物链下游微生物的激活,开始以上游微生物代谢产物为营养,都导致了表面张力、界面张力的升高现象。

3.3菌种对原油组份作用

原油与微生物菌液、营养液一直放入锥形瓶中,恒温摇床中培养,培养7天,处理后8 g原油以5 ml正己烷溶解,进行原油色谱[11,12],分析结果(见图5)。

由图5可以看出,NB2对油品性质改善较好,激活本源微生物后,油相平均分子量由181.44下降到157.76,下降了13.1%;油相密度从0.84下降到0.815,较空白下降3.0%,C7+的质量百分数较空白下降12.8%,C11+的质量百分数较空白下降13%,C7+的摩尔百分数较空白下降23.8%,C11+的质量百分数较空白下降24.5%。同时,原油组分中的C30+质量百分数较空白下降12.9%,C30+摩尔百分数较空白下降24.3%,说明激活的微生物种群对长链烃有广泛的降解作用,从而增加原油的流动性。

本次试验为了收集样品,在原油中加入了试剂,导致整个评价系统的C6值比较高,但不影响相对的变化值。从下图可以看出,激活剂处理后,长链烃相比原油都有少量降低,短链烃有所增加。

图5 作用前后原油性质

3.4微生物驱油物理模拟实验[13,14]

1)将老化后岩心接入水驱油流程,以0.6 ml/min速度驱油,同时在岩心出口通过油水分离计量器计量产出油水量,密切注意见水点。

2)油水计量的取点间隔为0.05~0.1 PV,见水后,每个点计算含水率,至含水率达到95%时,注入菌液0.5 PV并关闭岩心两端,使微生物作用原油。

3)同时,以相同的条件进行水驱油,与菌液驱油取点、计量相同需要将注入菌液的0.5 PV 换成水驱,同量条件下,关闭岩心。

4)当到微生物作用原油时间结束,恢复水驱油,与初次水驱油计量方法一样计量和取点,至含水率大于98%或驱至累计5 PV,结束实验。

5)水驱油时,录取的参数有油量、水量、压力,观察产出油水的浑浊度,并进行描述。

图6 驱油效率、含水率与驱替量的关系曲线(含水98%)

由图6可知:在实验过程中,由于本项目涉及的原油粘度大,流度比高,因此,很快进入高含水时期;从含水95%~98%的过程很短,并且伴随波动,导致含水98%的驱替实验与95%的驱替实验实验结果很接近。结果表明,水驱含水98%时,注入菌液及营养剂,内源微生物驱油效率较同等条件下水驱平均提高8.3%。

4结语

(1)NB35-2油田属于“高孔高渗高粘”油藏,开发过程中常规措施很难满足增产需要,热采技术成本较高,急需一种新的采油技术;

(2)筛选到的石油烷烃降解菌能够满足NB35-2油田废水处理要求,处理后的水质活性大大提高,活性物质达到0.71 g/L,表面张力降低至68.91 mN/m 。

(3)优选的菌种与地层及流体具有较好的配伍性,室内实验降粘率超过30%,界面张力下降30%以上,驱油效率超过8%;

(4)NB35-2油田具有很好的废水活化采油技术的适应性,下一步建议开展现场实验。

(5)油田废水合理化利用既可以使油田废水资源化再利用,又可以提高油田采收率,是一举两得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潘强.微生物水处理技术在胜利油田污水资源化利用中的应用[J].科技管理.2015(11):108-110.

[2]李栓豹,全洪慧,刘彦成,等.渤海湾盆地南堡35-2油田地质特征与开发潜力再认识[J].地质科技情报.2015,34(3):146-149.

[3]王晖,赵建辉,童廉行.南堡35-2油田储层空间分布特征研究[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1,22(2):141-145.

[4]Lazar,I.Petrisor,I.G.Yen,T.E.Microbial enhanced oil recovery(MEOR)[J].Petroleum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7,25(11-12):1353-1366.

[5]Voordouw,G.Production-related petroleum microbiology:progress and prospects[J].Current Opinionin Biotechnology,2011,22(3):401-405.

[6]Van,H.J.D.Singh,A.Ward,O.P.Recent adances in petroleum microbiology[J].Microbiology and Molecular Biology Reviews,2003,67(4):503-549.

[7]Tang,Y.Q.Li,Y.Zhao,J.Y.Chi,C.Q,et al.Microbial communities in long-term,water-flooded petroleum reservoirs with different in situ temperatures in the Huabei Oilfield,China[J].Plos One,2012,7(3):33-35.

[8]Zhao,L.X.Ma,T.Gao,M.L,et al.Characterization of microbial diversity and community in water flooding oil reservoirs in China[J].World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 Biotechnology,2012,28:3039-3052.

[9]乐建君,刘芳,张继元,等.聚合物驱后油藏激活内源微生物驱油现场试验[J].石油学报.2014,35(1):99-106.

[10]刘详.微生物降解原油产天然气室内研究[J]中外能源.2015,20(1): 78-83.

[11]高配科,刘如林,马挺,油藏微生物的代谢特征和生态结构调控[J].微生物学.2011,51(6):711-717.

[12]包木太,袁书文,李希明,等.多孔介质渗透率对油藏微生物生长代谢影响[J].深圳大学学报.2011,28(1);35-40.

[13]Preeti,A.Dilip,R.Ranade,P.et al.Development of a microbial process for the recovery of petroleum oil from depleted reservoirs at 91-96℃[J],Bioresource Technology,2014,165:274-278.

[14]齐义彬,曹美娜,黄立信,等.嗜热解烃菌的组合降粘降解机理[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4,14(24):18-22.

[中图分类号]TE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184(2016)02-0094-03

[作者简介]杜江民(1984-),男,河北石家庄人,博士,讲师,主攻方向:石油地质教学与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302076);河北省水利厅科研项目资助

[收稿日期]2015-03-14

猜你喜欢

驱油表面张力菌种
蚂蚁琥珀中发现新蘑菇菌种
小体格,大能量!鑫中渔用9年玩转超浓缩菌种
Al-Mg-Zn 三元合金表面张力的估算
注气驱油技术发展应用及海上油田启示
神奇的表面张力
CO2驱油与埋存对低碳经济的意义
适用于高盐度和致密岩层驱油的表面活性剂
不同菌种发酵黄豆酱的氨基酸态氮的研究
耐盐耐高温驱油用泡沫剂的研究进展
基于Butler方程Al-Mg-Er三元合金表面张力的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