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策略

2016-05-17

创新时代 2016年4期
关键词:英美跨文化交际

先看两个发生在校园内的事例。

事例一:在某初中英语教材中有如下一段对话:

(A: an old lady B: a girl aged 12)

A: Hello! Whats your name?

B: My name is Mary.

A: How old are you?

B: Im twelve. How old are you?

A: Ah, its a secret!

在当时的英语教学背景下,许多学生对上述对话有些不解:老太太问及Mary的年龄,Mary如实相告,但为何反之则不行呢?

事例二:多年前美国Kentucky州一所友好学校的教师代表来太湖格致中学参观访问,在与学校学生互动过程中,一男生询问一年轻女教师:How old are you? Are you married?这一举动令这位年轻女教师十分尴尬,只能含糊其辞,顾左右而言他,幸好有一位华裔女教师对她作了解释才化解尴尬。

由上述事例可知,外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知识的教学,更应包括文化内涵的教学。美国外语教学专家Winston Brembeck说过,“采取只知其语言不懂其文化的教法,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办法”。由此可见,只知语言不懂文化,后果很严重。值得庆幸的是,教育部颁发布的《英语课程标准》已把“文化意识”作为独立的内容纳入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并把它作为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既有益于学生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也有益于其加深对本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热爱;既有益于学生接受属于全人类先进文化的熏陶,也有益于其培养国际意识。从而使学生提高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具有初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

一、“跨文化”的概念

“跨文化”是指对不同民族、国家及群体之间的文化现象、风俗、习惯等有充分正确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以包容的态度予以接受与适应。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等。

在外语教学中,应适时、适当地让学生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实现语言教学的真正目的。跨文化教学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帮助学生形成对待世界各民族文化的正确态度和信念。所以,外语教育中的跨文化教学的目的绝不只在于文化知识的传授,也非简单地认同和接受异国文化,更应是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诚然,不可能所有学英语的学生都具有很强的运用英语的能力或具有运用英语的机会,但日新月异的时代需要具有开放的跨文化意识的人才,以杜绝闭关自守、盲目排外及过分崇洋媚外。

二、跨文化教学的现状

虽然跨文化意识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已被人们逐渐认识,但在目前教育教学实践中,跨文化意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为:

1.惯用语的误解。在英语中“black tea”意为“红茶”,却常被学生误解为“黑茶”;“a lucky dog”(幸运儿)等许多用“狗”作为喻体的短语和句子,也常被误解为相差甚远的意义,以致词不达意,出现褒词贬译的现象。

2.数字的误用。由于学生缺乏英美文化知识,所以常出现误用数字的现象。英美人最忌讳的数字是13,通常每月的13日不组织活动、不出远门、生意不开张,房屋编号、剧院编座、汽车牌号均不用数字13,于他们而言最吉利的数字是7、8、11。

3.忌讳话题的忽视。人们在交际过程中为使气氛更融洽,常会找些话题闲聊,英美国家中人们把年龄、收入、财产、婚姻家庭、行动去向等作为个人隐私,一般不会公开询问或谈论;随着西方文化的逐渐渗透,如今国人对上述话题也会有礼貌地回避,但不如在西方文化中那么敏感、不可触及。中国人见面常问“吃了吗”“要去哪儿啊”等,而英美国家人们却多以天气、旅游、新闻、体育运动等作为见面谈论的话题。

4.礼貌不得体。有些人为了显示自己的热情及诚意,常主动伸手与别人握手。殊不知在英美国家,施礼时必须等上级、女士或长辈先伸出手来,否则不能贸然出手。另外,在受到别人的赞扬时,中国人往往会表现内敛的谦虚,而西方人却是表达衷心的喜悦,用“Thanks”回答别人对自己的认可或赞美。

5.称呼的不当使用。由于中西方姓名构成的不同方式及顺序,我们在称呼英美人时往往会出现以下错误:不加任何称谓直呼对方的姓,不加姓直接称呼Mr/Mrs或Miss/Ms,在表示职务和身份的名词(如teacher、director等)后加姓当称呼使用,错把名当姓(如称John Brown为Mr John)……这些称呼方式都不符合英美的习俗文化。

中国民族文化已根深蒂固,很难一下了解英美国家的生活习俗和文体特征,此外高考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教育的手脚,使英语教学过分强调语言知识的传授,忽略文化内涵的熏陶。

三、跨文化教学的策略

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强化跨文化意识的培养,遵循实用性、阶段性、适合性原则,系统地、有目的地渗透西方文化,尽可能帮助学生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以便学生学得更有成效。

实用性原则要求所渗透的文化内容与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有密切关联,与日常交际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文化教学与语言交际相结合,既可使学生认为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结合文化内容学习语言可使语言更加具体、形象,易理解,也可激发学生学习语言和文化的兴趣。

阶段性原则要求文化内容的导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中学生的语言水平、接受能力和领悟能力,确定文化教学的内容,由浅入深,由简到难。

适合性原则主要是指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要恰当。教师对文化内容的讲解要有选择,对主流文化和具广泛性的内容应详细讲解,并举一反三。鉴于文化内容本身的广而杂,教师可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课外阅读和实践,增加文化的累积。

四、跨文化教学的做法

基于以上原则,笔者就怎样结合中学英语教材,初步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谈谈自己的做法。

1.深化教材内容,增强文化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又要加强跨文化意识的渗透,还要注意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比较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异同,了解称呼方式、电话用语、道谢、赞扬、告别、致歉等方面的交际规则,从而学会得体地交际。

(1)词汇教学渗透文化。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也是经过长期积淀而成的,英语中有许多词汇来自成语典故、神话传说、文学名著,教师在词汇教学中可以为学生介绍其背景知识,这有助于学生对英语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例如,a cats paw(猫爪子),源自这样一则寓言:一只狡猾聪明的猴子想吃火里的栗子,却又怕烫伤自己,就哄骗单纯的猫从火里取栗子,并答应取出后二人平分。结果猫把栗子取出来,猫爪子却被烫烂了,当它转身想分吃栗子时,栗子已被猴子吃光。因此英语中用“cats paw”来比喻“作他人工具者”或“被人利用和愚弄者”。

(2)语篇教学了解文化。语篇主要是围绕交际活动来展开,这些内容可以体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内涵。例如,中国人常说:“他游泳很棒,像蛟龙一样。”习惯用这样的句子来表达:“He swims like a dragon.”殊不知,龙在中国是民族的象征,在西方却是一种凶猛、残暴、不祥的动物。此外,在语篇的学习中,还会接触到某些语法结构,这时会需要介绍其功能和意义。例如,反义疑问句:“Lovely day,isnt it?”实际上是无疑而问,只是英美人引起话题的一种常见的方式罢了;“Why dont you do...?/Why not do...?”形式是疑问句,实际却是表示礼貌的建议。

(3)语法教学渗透文化。在进行语法教学时,可把英美国家的文化对英语语法的影响融入教学中,若学生能注意并理解语法现象中的文化特点,语法教学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It is important for us to learn English well.”和“I find it difficult for us to learn English grammar.”句中分别含有形式主语和形式宾语“it”,此类句式表示客观性,且充分表现了英美人注重形式思维的特征。

(4)阅读教学感受文化。为学生们提供的原著或根据原著改编的简写读物,都离不开相关的文化语境和文化知识。“...Well,Ill tell you.The first time I went to church they threw water in my face, and the second time they tied me to a woman Ive had to keep ever since.”“Yes, said the minister, and the next time you go theyll throw dirt on you.”(若要准确理解语篇,学生必须知道:第一次“他们把水泼在我脸上”指的是父母将新生婴儿抱到教堂接受洗礼时,牧师将水泼在小孩脸上;第二次“他们把我和一个女人系在一起,从那以后,我一直得照顾她”指的是在教堂中举行了婚礼;第三次“他们要向你身上撩土”指西方人死后由牧师做最后祈祷并向棺木撩土再讲述埋葬的文化背景知识。如果读者不熟悉英美国家的宗教文化及背景知识,就会导致理解受阻,更谈不上欣赏其中的幽默。可见,影响阅读能力的因素不仅在于语言知识和阅读技巧,文化因素的干扰也十分明显。

2.开发学习渠道,拓宽学习空间。在对文化的认知及学习过程中,教师除了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容外,还可通过其他渠道开发文化内容丰富的校本课程,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可侧重开发与英美国家的生活习俗、行为准则、思维方式、语言习惯、历史旅游、价值观念等有关的文化内容及交际文体,还要注意开发知识更新快、信息量大、交互性强、趣味性浓的网络。这些渠道能拓宽学习空间,渗透文化教学,提高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强烈欲望。

3.创新教学方式,悦纳他国文化。为了从浓烈的文化氛围中习得语言知识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教师应在教学方式上多做创新尝试,使学生能在学习中体验并接纳他国文化。

教师可依托课本,为学生设置相应的语言环境(如购物、问路、祝贺、介绍等),用角色分配的方式,积极开展课堂交际活动。教师也可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组织各种活动(如节日主题活动、课本剧表演、经典歌曲传唱等),向学生介绍英美文化知识,还可借助各种形式的活动渲染文化气氛,开拓学生视野,减少课堂学习的被动感,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实践证明,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有助于学生了解和熟悉英美文化,加深对语言本身的理解与掌握。适当的语言文化环境能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机会,使他们充分运用语言技能,学到独特、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真正做到准确、流畅地运用语言。

猜你喜欢

英美跨文化交际
情景交际
交际羊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Onemoretime:comingandgoingLiuYu英美电影与英美文学的互动发展研究
A Pre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Poem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 by Marlowe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交际失败的认知语用阐释
英美为何一再拖延开辟“第二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