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地理实验探究活动增强学生学习地理兴趣

2016-05-17

创新时代 2016年4期
关键词:陶行知教师学生

陶行知先生倡导“做中学”“做中教”,这个“做”,不是盲行盲动,也不是胡思乱想。他说:“‘做字在晓庄有一个特别定义,这个定义便是劳力上劳心。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他倡导灵活的“做”,即做什么事,便看什么书,问什么人,用什么工具,倡导有意义的“做”,在劳力上劳心,手到心到才是有意义的做。陶行知的这一思想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所反映的问题就是如何把书本知识与学生的感性认识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必须打破旧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笔者在执教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地理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1课时,采用“做中学”“做中教”,安排学生自学自悟的方式,大胆让学生去开展探究活动,借助教材的语言情景,创设主动、互动、生动的学习局面,在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的动态组合中给各类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各自发展的学、思、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学、思、做的各种活动中学习知识、感受生活、积淀体验、陶冶情操、培养个性。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更是学生体验生活、感悟社会、培养能力最有效的途径。

我们在做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课题编号:D/2013/02/100)“教学做合一理念下教学变革的课例研究”时,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做”,让学生和教师在做中学,在做中教,师生角色互换,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现在我们通过一节课堂实录来分析。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美丽的星球上,不论是多姿多彩的陆地,还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你听说过台湾与大陆有过亲密接触、台湾海峡曾经是陆地的地理事实吗?日前,与台湾隔海相望的福建省东山县博物馆考古人员,从水下考古地挖掘到了100多件与台湾有关的哺乳类动物化石。近些年来,台湾渔民先后在台湾海峡捕捞作业时拖网拖上来的有3000多件陆生哺乳动物化石,这些哺乳动物化石有剑齿象、亚洲象、古菱齿象、熊、中国犀、马、猪、四不象鹿、斑鹿、山羊等。至此,近年来在台湾海峡已通过海底考古挖掘收集了哺乳类动物化石达3100多件。台湾海峡曾经是陆地的地理事实,就说明了地球自形成以来,海陆变迁就一直在不断地发生,这也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这些史实资料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探究空间)。

一、沧海桑田(实例展示,动画演示,实验探究)

1.展示图片

2.提出问题

谁能解释这些现象?你能推断出什么变化?(让学生小组讨论解决问题)通过讨论得出结论:海陆是不断变迁的。

3.模拟实验

通过模拟实验,学生探讨并总结出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是引起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展示荷兰的围海造田图片,学生思考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海陆变迁,然后通过模拟实验二进行验证。

让学生再举几个人类活动的例子。

以上是地表形态的缓慢变化,那么地表形态的剧烈变化有哪些呢?

学生猜测,教师适时展示课件:火山和地震。

承转:海洋变为陆地,陆地变为海洋,海陆是不断变迁的,七大洲四大洋是不是固定不变的?二十世纪地理科学史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1.走南闯北,问题导引

南极洲大陆地处极地,被称为“冰雪大陆”,但科学家在南极厚厚的冰层下面发现很多种矿产资源,其中最丰富的是铁和煤。对南极洲上发现大量煤的事实,你想到了什么?

2.动画展示,体验假说

教师简介“从地图上得到的启示─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及其内容”。你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教师展示Flash动画“穿越时空”:现在的海陆分布是这样的,两亿年前的大陆又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一起跟随时光倒流,追溯到两亿年前的地球吧。

3.观察预测,寻觅证据

学生先预测,然后分组寻找证据证实大陆是否会漂移。动手把南美洲大陆和非洲大陆从地图上剪下来,看看是否能拼合成一个整体,小组代表用剪好的南美洲和非洲地图,演示并分析,最后教师点评指导。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归纳地理特征,理解地理规律。”

第一,激发动机,让学生的心“动”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时机,时刻把握学生心中涌动着的求知火焰,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迅速出击,使其潜在的学习愿望变成实际的主动学习的行为。

第二,操作感知,让学生的手“动”起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不仅要学会已有的知识,而且要学会动手收集、加工知识,学会自我增长知识和生产知识。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可以发现知识的内在规律与联系,从而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在学生的心动、情溢之际,我们要让学生及时动手,让学生在感受体验过程中可持续发展。自然地理中包含许多自然规律和原理,我们无法让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中去发现、验证这些规律和原理,但是我们可以借助小实验再现或部分再现某些真实场景,如大气的热力环流、水循环、水体富营养化、自流井原理,火山、地震等,因此与物理化学实验不同的是,地理实验是模拟实验,只要能正确说明地理事实就可以了,不要强求数据的精确度。

第三,设问激活,让学生的脑“动”起来。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质疑问难是探究学习的一种好方式,也是陶行知先生一贯的治学思想。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要通过设问激活、激励学生敢问,勤问,问到底,尤其是在思考问题转折处、发现规律的关键点,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堂提问常常能成为激活学生思维的“导火索”。陶行知曾经写过一首诗:“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把学生的嘴解放了,学生的天性就活泼起来了,思维也得到了激发。

第四,给予机会,让学生的口“动”起来。让学生动口的关键是教师给予机会,学生敢问、乐问、会问、善问。为此,一要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和感情融洽的师生氛围。二要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认知的冲突、思维的浪花。三要在质疑的方法和技巧上加以指导,让学生学会联系实际质疑、寻找矛盾生疑、寻根问源质疑、异同关联质疑。四要帮助学生解决疑难,教会学生解决疑难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终身受益。

因此,从上面的课堂实录中,我们不难领会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的内涵和精神实质。“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在当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有着深刻影响力,特别是在基础教育中,课堂是初中学生的创新教育启蒙的重要阵地,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及时地渗透科学探究的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回顾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审视新课程的先进理念,两者竟是那么相似,使人不得不惊叹先生的伟大。我们要进一步挖掘陶行知先生宝贵的精神财富,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以积极的态度投身于新课程的实践与思考之中。

曹列文,中学地理高级教师,无锡市名教师,全国青少年地理科技大赛科技先进校长,于2007年8月开始担任无锡市玉祁初级中学校长,党支部书记。近年来,他曾有20余篇论文及专著发表或获奖。

他带领学校在内涵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牢牢抓住学陶特色,实施特色发展、差异发展,打出学校的教育品牌。在他的领导下,学校实现了人和学校同步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了“高效率、轻负担”的办学效果,并争取早日实现“地方名校”的办学目标。

他倡导最好的管理是柔性的管理、感动的管理、自觉的管理,教育管理要契合教师这一知识分子群体的心理特点,积极创造条件,广泛搭建舞台,唤醒他们的职业道德感,满足他们自我实现的需要。他以让老师们开心地工作、幸福地生活为管理宗旨,带领全体师生共同创造教育美好的明天!

猜你喜欢

陶行知教师学生
最美教师
我们的100期纪念2011-2020
陶行知教育名录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学生写的话
陶行知生活力专题研究的形成及其发展趋势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