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心理危机防控与干预系统的构建

2016-05-14陈明英任俊圣郭志映

学理论·下 2016年4期
关键词:心理危机干预防控

陈明英 任俊圣 郭志映

摘 要: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防控与干预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基于文献分析、调查研究和大学生心理危机相关工作实践,提出了以心理危机的预防性准备、控制性应对、干预性介入为基本维度構建大学生心理危机防控与干预体系。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危机;防控;干预;系统

中图分类号:C91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4-0107-02

伴随着我国高校的大幅度扩招,受大学生身心发展变化和环境的影响,大学生日渐成为一个庞大而特殊的群体。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防控和干预已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最为紧要的一环,现行的大学生危机干预系统倾向于危机的预警与介入,其预防和控制功能弱,干预效果有待提升。

一、心理危机、心理危机的防控与干预

(一)心理危机

“心理危机”是指个体突然遭受严重灾难、重大生活事件或精神压力,使生活状况发生明显的变化,尤其是出现了用现有的生活条件和经验难以克服的困难,以致使当事人陷于痛苦、不安状态,常伴有绝望、麻木不仁、焦虑,以及植物神经症状和行为障碍。大学生心理危机包含在校学生及应届毕业生所面临的一系列学习、工作、生活中出现的,无法用自身力量妥善解决的危机事件以及伴随产生的异常心理状态。

(二)心理危机的防控与干预

防控是指对心理危机的预防与控制。预防指向可能存在的心理危机,是遏制心理危机与尚未成形之前。控制是指对已经存在的心理危机进行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的控制。“危机干预指对处于危机状态的个体给予关怀、支持,使用一定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予以援助,使恢复心理平衡,安全度过危机”[1]。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指对面临心理危机的大学生采取迅速而有效的应对措施,给予心理上的支持与帮助,使之逐渐恢复正常大学生活的一种行为。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防控与干预现状分析

我国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始于20世纪末,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危机干预是我国心理危机干预领域中研究成果最丰富部分。随着心理危机干预的普及,全国大学生自杀率大幅下降,“目前已从90年代的高于社会同龄人口2-4倍变为低于同龄社会人口”[2]。尽管如此,大学生心理危机体系建构的完整性、干预工作的落实力度、干预成果的有效性等问题仍有待改善。首先,从危机防控体系的建构上看,既往研究重视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将心理危机的控制处于附带地位,疏漏了危机控制的重要性,且缺乏危机后干预环节。其次,危机干预工作落实不到位。目前虽各级各类高校都开展了危机干预工作,但部分高校领导对此不够重视,资金投入不足,心理健康中心形同虚设,危机干预项目名存实亡。第三,心理危机干预成效较差。部分高校虽然重视危机事件的影响,但由于缺乏完善的危机干预机制、专业的危机干预团队,在危机干预事件发生时反应迟缓,干预过程中惊慌被动,干预成效达不到应有的水准。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防控与干预系统的构建

应激性的心理危机干预需要在一套健全的运行机制下,由专业的危机工作者来担任。我国目前专业心理工作者供不应求,干预体系亟待完善,“许多危机个体失去了最佳干预时机,甚至得不到任何救助”[3]。因此,在当前危机干预体系的构建工作中,如何有效预防危机的发生,控制危机影响范围尤为重要。因此,构建系统、全面的心理危机防控与干预体系应从预防性准备、控制性应对、干预性介入三个方面入手。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性准备

1.开展心理危机教育工作。第一,以班级为单位,开设系列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树立危机意识,辨别危机出现的征兆,提高危机应对技巧,降低心理危机的发生率。第二,请校内外危机干预专家,定期开展心理危机讲座。第三,开展心理危机知识竞赛等活动,将心理危机预防工作渗透到大学生的业余生活中。第四,印制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自助手册,面向全校师生进行发放。

2.建立危机预防行政问责制。危机的预防是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高校在危机管理过程中引入行政问责制,明确相关部门、相关人员在危机预防每一个环节中的责任,可防止重大危机事件发生后负责人以危机特性为理由逃避责任或相互推卸。高校应把危机预防的责任层层落实到每级负责人身上,如发生了重大危机事件的院系取消当年评先进、评职称的资格,同时评选出危机预防工作到位的院系进行表彰。

3.建立心理危机预警系统。第一,发现危机预警对象。预警对象为危机易感性人群及正在遭遇危机个体。首先,开展心理建档工作,使用心理量表进行测评,并约谈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通过约谈确定问题学生作为预警对象。其次,扩大建档范围。目前高校建档对象一般为大一新生,实际上毕业生比新生更多地面临就业、失恋、经济来源不稳定等重大危机事件。高校应考虑对毕业生进行二次建档。此外,开展班级团体辅导时,孤僻、回避的学生,期末考试时涌现出的焦虑学生,期末成绩不及格的学生都应成为关注重点。第二,完善心理危机评估标准。目前许多高校一般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大学生人格问卷UPI》《抑郁自评量表SDS》等测验量表,结合约谈与观察,从认知、情绪、躯体、行为四个方面判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但这些量表从来源上看,由国外引进;从对象上看,并非专门为大学生群体编制;从测量目标上看,也将针对心理危机作为测量目标。其测量结果必然存在一些偏差。未来高校开展工作可尝试使用和编制本土化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建立适合我国大学生的危机评估标准。第三,建立、完善大学生心理危机五级预警网络。动员全校教职工、广大师生参与心理危机预警网络有利于危机信息反馈的及时性和全面性。五级预警网络应包括宿舍心理通讯员、班级心理委员、院系辅导员、咨询中心专业危机干预人员、学校危机干预领导小组。各级网络保证能在第一时间内将危机信息传达给有关人员。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控制性应对

1.从危机应激源上控制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率。大学生心理危机应激源和易感人群的控制是心理危机控制性应对的核心,应激源控制旨在全面降低心理危机发生的可能性。根据文献分析和“大学生心理危机防控与干预系统的构建研究”课题组的调查发现,恋爱关系破裂、家庭重大变故分别是经常性和潜在性的大概率心理危机应激源。恋爱关系破裂常常涉及两个以上的个体,危机控制可以从恋爱关系破裂的另一方进行预警和介入;家庭重大变故已经超出高校日常工作的可控制范围,可以通过学生组织、社会组织等渠道进行控制和应对。对于可控的危机源,“高校可通过对大学生应激感应能力进行训练,促使大学生能够减少压力”[4];对于不可控的危机源,高校应开放求助通道,树立大学生的危机意识和求助意识。

2.控制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影响程度。第一,重视危机信息的官方发布。校园内重大危机事件发生后,对危机事件进行否认、隐瞒容易在大学生之间引起猜测、误会,甚至产生恐慌。根据危机信息处理原则,高校应对危机事件的性质进行公布,以安抚学生、教育学生为目的,澄清危机事件性质。但应注意,公布重大危机事件必须保留相关细节以防止效仿行为,以避免恐慌情绪在学生中蔓延。第二,重视危机后的干预。重大危机事件不仅对当事人造成冲击,对周围的师生也有影响,因此危机后干预对象包括当事人及其周围人群。对干预后的大学生,通过个体自评、咨询师观察、心理测验、辅导员及同学反馈进行生活适应水平的重新评估,确保危机真正解除。危机事件发生后,要对涉及危机事件的人员进行辅导和关注。“面对自杀、他杀等恶性心理危机事件,各院系要注意排查容易受到影响的教职工和学生,避免自杀模仿事件的发生”[5]。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性介入

1.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性介入的准备。第一,迅速确定要干预对象的问题及严重程度。应激性心理危机干预的特殊性要求高校对突发事件具有高度灵敏的反应能力,在第一时间内确定心理危机事件的性质、严重程度,在最佳干预时段内做出正确应对。第二,制定完善的危机干预方案。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方案的制定应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危机性质进行事先制定。对于重大心理危机事件如自杀、伤人等,要制定专门的应激性心理危机干预方案。第三,建立多方联合的危机干预机制。目前,大学生危机干预的运行机制一般包括危机干预中心、学生处、辅导员、校医院、保卫处、医院、公安机关。干预过程中学校为干预主体,家庭与社会被动配合。高校首先要主动把家庭纳入危机干预系统,让家长树立危机意识,具备识别危机甚至化解危机的能力,成为危机干预的后援力量。其次,危机干预要取得社会支持。社会通过大众媒介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弘扬极向上的生活方式,能为高校开展危机干预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2.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性介入的技术运用。第一,合理选择危机干预技术。心理危机干预技术从心理咨询技术中演化而来,分为支持性技术和干预性技术。支持性技术包括倾听、询问、语言反馈、情感反应等,用于与危机个体建立良好关系。恰当使用支持性技术,为个体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建立良好的关系,是危机干预顺利开展的基础。危机干预技术包括非指导性咨询、合作性咨询、指导性咨询、紧急事件应激晤谈、放松疗法、艺术表达性治疗等。危机事件千差万别,个体的心理状态亦不尽相同,危机干预者在介入过程中应结合自身所长,根据学生的危机状态及个性特征合理选择治疗方法。此外,有研究者注意到,“有的干预者过度依赖专业技能,使学生战胜危机的主观能动性受到抑制”[6]。因此,危機干预者要合理使用危机干预技术,不以权威姿态出现,引导学生动用自身的力量战胜危机。第二,个别咨询与团体辅导相结合。个别咨询是指危机个体与咨询师在安全私密的环境中,采用一对一的方式,讨论危机事件的来龙去脉,疏通当事人在认知上的障碍,给予当事人情感上的慰藉。个别咨询适合自知力正常、有主动求助意愿的大学生。团体心理干预是指在团体情景下,干预者将问题相似的个体集中起来,采用讨论、训练的方式,在团体领导者的辅导下解决相似的心理困惑。团体辅导适用于大学生人际关系危机和恋爱危机,通过团体辅导中,大学生有机会交流彼此的经历与困惑,并在同伴支持、理解与认同下,降低孤独感,从而化解自身的心理危机。个别咨询与团体辅导各有优势,高校进行危机干预应将二者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干预,确保心理危机干预达到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1]顾瑜琦,孙宏伟.心理危机干预[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8.

[2]杨振斌,李焰.中国大学生自杀现象探讨[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34):5.

[3]段鑫星,程婧.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39.

[4]熊欣.高校学生心理危机评估及干预策略研究[J].赤峰学院院报,2015(31):5.

[5]蔺桂瑞.北京市高校心理危机预防干预工作指导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29.

[6]朱美燕.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人文关怀[J].中国青年研究,2013(27):4.

猜你喜欢

心理危机干预防控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精准防控 同心战“疫”
防控疫情 从我做起
争分夺秒的防控导弹车组
大学生心理危机表现以及应对策略浅析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专业化干预
积极想象在音乐治疗中的运用研究
警卫官兵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