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何以“非技不良也”

2016-05-14王文昌

检察风云 2016年4期
关键词:公仆明镜风气

王文昌

刘禹锡写过一首诗《昏镜词》,前面有一段序,名为《昏镜词引》,不足百字,兹全文述录于下:

镜之工列十镜于贾奁。发奁而视,其一皎如,其九雾如。或曰,良苦之不侔甚矣。工解颐谢曰,非不能尽良也。盖贾之意,唯售是念。今夫来市者,必历鉴周睐,求与己宜。彼皎者不能隐芒杪之瑕,非美容不合是用,什一其数也。余感之,作昏镜词。

虽是古文,不难理解。制镜工陈列十面镜子于商人的柜中。在柜中看上去,只有一面清澈,九面都是雾茫茫的。有人说,好坏的区别太大了。制镜工微笑着说:不是每面镜子都不能做到清澈。因为商人的意愿,仅仅是能卖出镜子而已,现在来市集的人,一定是细心周到地挑选,选择与自己容貌相宜者。那清澈的镜子不能掩盖瑕疵,不是面目姣好的人就不能用,故喜昏镜者十居其九,而喜明镜者十难有一。作者对此深有感慨,作出了《昏镜词》。

这个序言大有意味。制镜子的人并非技不良也,他完全可以制造出“皎如”一样的上好镜子,但是他制镜是为了卖镜,不是为了自己把玩。他摸透了顾客心理,他们买镜子一定选择“与己宜”者。大概世上潘安、貂蝉者毕竟了了,为了不照出自己的缺点或者丑陋处,他们往往选择“雾如”之镜。刘禹锡在诗中感慨道:“瑕疵既不见,妍态随意生,一日四五照,自言美倾城。”

镜子是为了“鉴”,是为了照出真实的自己,但是人们常常选择能够让自己心安的镜子,有点自欺欺人的味道。心理学上叫作自我安慰,这未尝不可理解,面貌如何,让自己心里舒坦快乐还是首选。只是有一个问题,“雾如”的镜子让自己高兴起来,却无法抹掉一张真实的面孔,假如让这面“雾如”的镜子胡乱照一下,脸上的污垢都不能看清,不能及时清除,那就丑陋之外,另加肮脏,到头来得不偿失了。

而且,个人的选择那是个人的权利,我就喜欢让“昏镜”照着我并不光鲜的面庞,干卿何事?但是,制镜工人竟然故意制造十分之九的“雾如”之镜,看来还是天下人的审美集体出现了问题,或者是天下的风气出现了问题:没有人愿意用真面目示人,没有人愿意用真性情面世。这就关乎时代的美丑和风气的好坏了,想象一下,满满一大街都是面目可憎而又沾沾自喜的人,是不是很可怕!

再深入下去,与颜值有关的行业,比如演员,比如公众人物,也是以“雾如”之镜娱乐自己,进而娱乐大众,那就必须群起而攻之了。只是现如今,这类人已经在高科技的引领下放弃了“雾如”之镜,而改成了整容,干脆把自己改头换面,个个貌美如花,个个英气逼人,那就需要群众有火眼金睛的功夫了。这个时候的群众心里肯定犯嘀咕:怎么想养一下眼,也要费如此思量?

如果这个也在其次,那么,手握公权力的衮衮诸公,也是手里擎着一面可以让自己时刻感觉良好的镜子,那就十分危险了。他们时刻感觉良好,缺少了检点和谦逊,就会置对面看过来的民众于无物,就会将手中的权力玩弄于股掌之上,因为权力有着肆意扩张的本性。关键的是,这些大员们,不仅会自己购买这样的镜子,而且会自己制造这样的镜子,比如监督的虚置。他们自说自话,受欺骗的就只有百姓,他们心里明镜似的:我就是这副德性,你还看不清我,我依然是全心全意地为你们服务的“公仆”。

为“公仆”们制造出“皎如”一样的镜子是老百姓的事情,也是民众的义务,而且这个镜子还要拿在老百姓的手里,才有可以让公仆们“战战兢兢”履职干活的权力!

图:王恒

编辑:郑宾 393758162@qq.com

猜你喜欢

公仆明镜风气
我有一明镜三首
《我的修养要则》:共产党人修身正己的一面明镜
风气
“只见公仆不见官”
一句话
风气
风气
风气
社会明镜
心中要高悬法律的明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