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声音广场

2016-05-14

环境 2016年5期
关键词:通行证调查组校方

关键词:“毒地”

近日,江苏名校——常州外国语学校土地污染一事,引发舆论漩涡。经过家长的持续反映和媒体的关注,仍旧无法在当地的治理框架中得到妥善处理,常州“毒地”事件持续发酵。

《人民日报》

央视vs常外,请用事实说话

媒体与校方的各执一词,也对调查组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唯有用翔实、充分的调查,以科学、权威的检测,才能给出合理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促成事件的解决。当然,如若真的存在问题,就需要尽快进行补救、严肃处理问责,也才能给师生、家长、媒体和社会一个交代。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随着城市规划的调整,不少地方的重化工厂纷纷迁址。在原址的再次开发和利用之时,如何加强环保监管,消除可能的安全隐患,更多的制度建设和细节完善,值得各个城市重视。正如有报道指出的,“污染残留严重系老化工厂通病”,建设再急也不能无视公众的健康权。毕竟,这些地块还往往用于建设商业项目、住宅甚至学校。整个事件中,最不该无视也最容易被忽视的,是那些在污染地块附近生活学习的师生们。希望他们能按调查组现场调查的立足点和出发点,还一张平静的、安全的书桌给孩子们。

《经济参考报》

莫让环评成“毒地”开发另类通行证

在城市化推进过程中,污染企业外迁与土地资源盘活是城市建设的重要一环,对于污染地块的再开发,必须要有严格的环保评估与整治预案,对于“环评”结果,必须要有第三方监督,以及责任倒查机制的落实,让“环评”成为可行性论证的重要决定因素,让司法介入确保“环评”的权威与公正,而不是成为“毒土地”开发中的另类通行证。

正是管理者急功近利、无视法律、漠视生命才造成了目前的恶果。对此,既要处理环境污染之毒,更要处罚监管者“装睡”的懒政之祸。只有通过依法处罚、严厉问责,才能以儆效尤,防范悲剧。依法治理土壤污染已刻不容缓,土壤污染防治相关立法必须提速,否则,类似的恶性事件很难从根本上杜绝。

《武汉晚报》

“毒地”害人 最怕明知故犯

俗语说,要圆一个谎,还得再撒一百个谎。常州毒地的性质已经被确凿证实,现在唯一能狡辩的,是有毒物质对学生身体的影响程度到底有多少。即便没什么可怕影响,也改变不了学校和政府失职的大体判断。毕竟在这个风波中,家长和校方、环保部门以及这块地皮牵扯到的各方利益相互角力,能坚持闹到这个分上,就说明很多顾虑都已经不再去思考了。他们一切目的是为了保护孩子,但对于有些人来说,近3000名学生不过是纸上数字而已,而且远不如其他数字来得重要。

过去至少有三次机会能够避免出现现在的局面;反过来看,也至少有三次机会是有意无意地促成了这件事发生。如果我们要吸取教训,工作疏忽、把关不严和衔接不畅的说辞可以有很多。但最该反思的还是,为什么这些工作疏忽、把关不严和衔接不畅一个接一个,竟如顺理成章一般。巧合太多就不是巧合,教训太多就像明知故犯。

猜你喜欢

通行证调查组校方
加大力度 全面保障学校学生合法权益
“通行证”
最高检先于调查组入津,查什么?
真的记住了
憨厚的老农
梦幻国度通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