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灌篮高手》启示录

2016-05-14衡洁

新城乡 2016年5期
关键词:灌篮高手球场上打篮球

衡洁

这项一百多年前奈·史密斯博士在美国发明的投篮游戏,在传入中国这么多年后,终于成为了遍及城乡、大众参与率最高的运动项目,以及青少年最喜爱的团队运动项目,爱好者已超过3亿人。篮球的魅力,早已超越了地域和语言。

第一次认识那个男生,仿佛是在一个夏天。

他留着刘海,脸型俊朗,头脑简单,自信爆棚。和其他帅气高中生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他打篮球。尽管最初只是因为想博得心仪女生的欢心而冲进篮球场,但从彻头彻尾的新手到 “天才篮板王”,他只用了几个月时间。最终,在全国大赛的球场上,他说出了对篮球的热爱:“我喜欢!这次绝不是说谎!……因为我是个篮球手!”

他叫樱木花道。《灌篮高手》就这么随着夏天的风,翩然而至。

很难估计这部日本漫画给90年代末的那股校园篮球热注入了多少启蒙和热情。这项一百多年前奈·史密斯博士在美国发明的投篮游戏,在传入中国这么多年后,终于成为了遍及城乡、大众参与率最高的运动项目,以及青少年最喜爱的团队运动项目,爱好者已超过3亿人。

篮球的谜之魅力,早已超越了地域和语言。

打球

尽管篮球与足球都是中国普及率较高的两项球类运动,但不同的是,两相比较,足球是看的人多,真正下场踢球的人相对少一些;而篮球则是不仅看的人多,看多了还老想过过手瘾,因此打球的人也不少。在知乎“灌篮高手”词条下的注释就是:一批人的青春梦想,我想打篮球!

早在2002年,成都市就开始有学校在非教学时间,定时对外开放校园体育资源。到了2015年10月,全市21个区(市)县共有811所中小学、九年一贯制学校及职业学校的体育设施向市民开放。在不少居住密集区,修建一块篮球场成了标配,这才让这座城市众多的篮球爱好者有了较为充足的施展空间。

到了周末,大大小小的球场从早晨开始就人头攒动,老中青三代都不乏代表,年龄的界限在这里变得模糊。球场上,如果互相不认识,都是先各自练球,运球、上篮、投篮,热身热个差不多,就会有人瞅瞅场上的人数,问:打一场吧?3V3、5V5,半场或全场,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一场酣畅淋漓的球赛带来的实战快感。如果问打球的人,世界上最好听的是什么声音?回答一定是:空心刷网的声音。

对于年轻人来说,打球的时间可能更充裕一些——在很多人的青春电影中,篮球就是故事的主线。要知道,打球在强身健体之外,还自带“撩妹”功能——“会打篮球”在女生眼中是一个多大的加分项啊,它代表着帅气、专注和热情。

这种心情,同样是篮球爱好者的周杰伦在《斗牛》这首歌里描写得十分传神:

三分球,它在空中停留

所有人看着我

抛物线进球

单手过人运球

篮下妙传出手

漂亮的假动作

帅呆了我

全场盯人防守

篮下禁区游走

快攻抢篮板球

得分都靠我……

知乎上有一个话题:“对篮球你都曾做过和付出过什么?”一个用户这么写道:“他们说你每天抱着篮球睡觉,就能培养出‘球感,于是你每天晚上把篮球擦得干干净净的抱着球睡,这一抱就是四年,比哪个女人陪着你睡的时间都久。”

而篮球的魅力就在于,它会在你年少时将你俘虏,然后不知不觉就养成了习惯,一场球又一场球打下来,不知不觉就老了。场上的很多40岁以上的打球者,都是从学生时期就热爱打篮球,一直将这项爱好延续到了今天。一个曾有过很多爱好、最终只将打篮球这一项运动坚持了下来的中年球友曾这样说:“我们对野球场上的大叔们应该保持尊重,可能他现在跳不高也跑不快,挺着肚子还有一堆小动作,但是可能他也有过在球场上辉煌的时刻呀,那是难以忘怀的青春啊!”

而要看一个运动到底在一个国家多普及,还要看其在乡村的流行度。在我这么多年走过的地方,不论是偏远山区还是广袤农村,更不用说分散在各地的部队、机关、厂矿这些占地较广的机构,只要有一块巴掌大的空地,基本都会竖起一座篮筐。在一些山区的学校,哪怕打球条件恶劣,球稍有不慎就会飞到山下,得花半个小时以上才能绕路把它捡回来,人们也会执拗地建球场、打篮球。一些乡镇要组织体育赛事,篮球赛也是首选。路遥《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平所待的连饭都吃不饱的农村学校,也有着篮球场。

想想,能够不时摸到篮球温热的表面,那是多么酷的体验啊。

看球

4月14日,朋友圈被一个打篮球的男人刷屏。他站在篮筐下,目光坚毅,眼含不舍。他叫科比·布莱恩特,当天以个人60分的成绩结束了他的NBA告别赛,吸引了400家媒体前往球场采访报道,这样的盛况,只有1995年3月19日乔丹复出赛可以媲美。当晚,各路段子手活跃得一夜未睡,搭车的营销广告也层出不穷,有人调侃:这才发现中国篮球迷比足球迷多,连文案水平都提升了一大截。

如果说《灌篮高手》更多是激起了校园少男少女们对篮球的热爱,那么NBA的风靡则不分年龄段,让整个中国都掀起了篮球热潮,尤其是看球的热情。体育竞技之美,总需要具体的载体来呈现,NBA就是那个集大成者。

九十年代的“公牛王朝”,乔丹让万千中国家庭见识了篮球的魅力。每一次他带领球队绝处逢生、于不可能处创造奇迹的神勇表现,会成为很长一段时期的公共话题,最终为他赢得了“篮球之神”的封号。他以神的姿态告诉喜欢篮球的人们:你来看我打球,你就可以看到球是这么打的。5个常规赛MVP、6个总决赛MVP、10个得分王两个三连冠,单季72胜10负……这些成绩至今无人超越,而更可贵的是他始终在身体力行地诠释篮球精神:拼搏、团结。在1997年总决赛中,他带病上场拿下38分,最后瘫倒在皮蓬怀里那一幕,是不少球迷心中的经典画面。曾有媒体评论:只是在中国,他就培养出了数以百万、千万计的篮球迷。

到了新世纪,姚明在NBA的出现让更多原本不看篮球的中国人们有了一个看球的理由。他进入联盟的2002年,恰好是NBA影响力向美国以外输出的关键节点。他带来的“姚鲨大战”“上海舞步”“姚麦组合”以及球场上的其他精彩故事被人津津乐道。他在NBA的日子,也是中国篮球和中国球迷最风光的日子。有他在的国家队在亚洲神挡杀神佛挡杀佛,这也让篮球在中国普通民众中的地位稳步提升——国家职业选手的水平,总能间接地影响民间的自信和热度。

姚明所带来的影响同样包含着篮球精神的传播。体育评论员于嘉曾记录了一段往事:5·12震后的成都街头,你可以看到那个卖画像的人将一群名人的画像摆在地上,其中有当时中国正当红的各色明星。但一个受尽灾难折磨的年轻人,还是买了那张姚明的画像。你总可以明白,这究竟代表了怎样的意义。

刚刚打完告别赛的科比也是陪伴了一整代中国少年的成长。编辑部里一位同事回忆起读书时为看科比的比赛不惜和小伙伴们翻墙出去时,甚是骄傲,而当话锋一转说到科比退役,他又有些惆怅:“也许NBA会出现下一个科比,但我却再没有第二个青春去追了。”

《三联生活周刊》在追忆这些篮球场上的天才时,曾用了个标题叫“那些年我们追过的男孩”——谢谢你们,让我们认识、爱上了这么一项有意思的运动,它的出现温暖了回忆,这也是青春不断的续写。

懂球

曾有外国人质疑,其实中国人的体质并不适合篮球,为什么它在中国这么受欢迎?

答案可能要分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

在客观条件上,一是篮球场占地面积比足球场小,同时打球的人员密度较大,适合中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具备可复制性和推广性,就像乒乓球在中国也有很大市场一样。二是篮球与其他球类相比,更易于上手,属于“学习曲线”不陡峭的项目,易进球也更有成就感,观赏性也相对更强(想想很多女生看足球:90分钟没动静……咦,进了?差评!)。

而精神层面的原因则更复杂。百余年的发展中,篮球已超越了游戏和竞技的初始功能。

篮球是一项多人参与的体育项目,相较于乒乓球、羽毛球等小球类,它不仅对个人技能和意志有要求,更考验团队协作的能力。一名打球已逾20年的资深篮球爱好者如此总结篮球精神:永不言弃、团结一心。

《灌篮高手》里万人迷流川枫的成长生动诠释了篮球精神的要义。一出场他的个人单打能力就非常强,是队里的“得分尖刀”,然而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单兵作战,少有传球,少有掩护,因此无法成为“进攻核心”,甚至在无球时存在感相当低,极少通过和队友的配合来给己方制造机会。这都会造成所在球队综合实力的下降(没有组织战术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的打球都是耍流氓)。

这也就难怪,当他终于认识到了传球的重要性,给出了第一个具备“三威胁”(突、投、传)属性的传球后,稳重的安西教练高兴得跳到了地上,从而有了那句经典的“流川枫终于会传球了”。

这也就是所谓“篮球是5个人的”。如果你的传球还是因为“哎这球不给实在不行了啊”,眼里除了篮筐没有别人,那还没有真正懂得这项运动的真谛。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爱篮球,除了竞技的乐趣,还有伙伴间并肩闯关的快感,和一种心理上的集体认同。不论是在篮球文化发达的美国,还是方兴未艾的中国,为什么鼓励“篮球从娃娃抓起”,也是想从小让孩子认识到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时至今日,我车后备箱里总是放着一只篮球。路过球场,看着篮筐下跳跃着挥洒汗水的人儿,总忍不住多看几眼。前NBA总裁大卫·斯特恩曾这样评价过篮球在中国:“如果你去中国各地走走看看,你会发现篮球就在你身边。体育之美就在于你可以通过它看到世界。”

透过篮球,真的可以看到全世界。

猜你喜欢

灌篮高手球场上打篮球
电影《灌篮高手》在京首映
久违了!《灌篮高手》确认电影化
老年“灌篮高手”
海浪“打篮球”
打篮球
球场上的喜剧大师 THE BRIEF PELICAN
日漫《灌篮高手》和《排球少年》对比分析
打篮球
拼抢
在球场上“掰掰手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