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青年的使命感消失了吗?

2016-05-14李丹

时代报告 2016年5期
关键词:使命感中华民族

李丹

2016年3月12日,武汉大学辩论队官方微博上传了一张武汉大学辩论队名单公示图,各路奇葩的队名让一众网友笑喷,引起了热议,如“一分钟取个队名队”“宝宝心里苦队”,更奇葩的还有“宋仲基不抱我我不起来队”“麻烦关一下灯我要和宋仲基睡觉了队”,等等。“宝宝心里苦,但宝宝不说”是近段时间颇为流行的网络用语,而宋仲基则是近期在中国大热的韩国电视剧男明星。戏谑甚至无节操的辩论队队名显示了互联网以及流行文化对现在青年学生的巨大影响。

而在时代报告记者对河南大学的学生调研采访中,一女生表示,自己日常关注的内容主要是明星及其八卦,轻松、娱乐的内容和形式会比较吸引自己;一男生则表示,自己关注的范围比较广,但基本都比较偏娱乐化。在许多人看来,当代青年人沉迷于互联网和娱乐化所带来的短暂快感之中,“使命感”一词似乎在逐渐淡出他们的视野。

渐行渐远的“使命感”

2016年4月19日,时代报告记者来到河南大学,和来自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开展了一场关于当代青年使命的探讨。

有同学引用了“有理想的生活就是生活的理想”来表达自己对理想的珍视;对于一小部分学生在学习上的懒惰和散漫,有同学用“生时何必久睡,死后必定长眠”的话语进行批判;对于未来的目标,他们中的大部分显得坚定而明确——大一的马誉珊和呼梦瑶分别学习的是临床医学和新闻学,希望经过大学四年的专业学习之后,将来成为一名医生和记者。而在整场讨论的最后,记者回归到整场讨论的主题,希望每个人都谈一谈当代青年使命与责任,会场先是陷入了一阵沉默,十几位学生低头凝神思考。有一位同学回答,青年的使命与责任就是做好自己分内的事,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先把自己的责任承担起来。在记者提醒他们在回答时,可将视野放宽,不只思考个体,更可扩至当代青年这个整体时,大部分同学仍然秉持这样的观点。

但在这个问题的所有答案中,没有与中国梦相关的论述。对此,大一学生吴飞扬坦言,在小学和初中,接受的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思想熏陶,所以直到现在都印象深刻。而在高中专心书本知识,虽然对中国梦有所耳闻,但并未将其内化于心。

对于在网络文化成长下的90后乃至95后来说,“使命”两个字似乎离他们有点远;而中国梦,这个已成为当今社会最响亮、最具感召力和凝聚力的政治流行语,在当代青年的心中,远未达到其应有的重量。

2015年5月,中国青年报曾经做了一项针对“中国梦”的调查。不同年龄段受访者对“中国梦”的认知也不同,结果显示,认为“中国梦”与自身关系最密切的是90后,74.7%的受访90后认为“中国梦”和个人的梦想有关系。这样的结果,与其说是中国梦在青年中的认可度较高,不如说90后青年更容易将中国梦内化,而忽略了其中所包括的国家使命的意涵。

而在2014年国内一研究团队所做的《中国90后青年生活形态报告》中,也显示了90后青年更注重自我和当下的特征:“在同样的年龄阶段,90后拥有比80后更为强烈的自我意识,以及自我实现的使命感。他们如此深刻地感知了风险,以至于在没有进入社会之前,就已经全面转向以当下而不是未来为基础,围绕日常生活构建和守护个体小世界。他们向往能够以品质生活定义安全感,以兴趣界定自我的深度,以独而不孤界定个体归属,以善良微光影响社会。这种来自90后年轻个体对自我日常生活世界建立和守护的全面诉求,标志着中国社会的个体化进程到了新的阶段。”以当下的日常生活为基础,以一种向内的方式,当代的90后青年正在尝试构建自己的个体小世界。在现有小世界设定的疆界里,他们所能看到的天空,并没有我们设想的广阔。

中国梦映照青春梦

2013年的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曾来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参加“实现中国梦、青春勇担当”主题团日活动,并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

在这次座谈会上,习近平就任总书记以来首次与青年谈起“中国梦”。在参观过航天科技成就展时,习总书记对同行的青年朋友们说,到航天城来,就是要实地感受载人航天精神,激励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而当谈到青年一代如何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时,习近平总书记寄语青年:“展望未来,我国青年一代必将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这是‘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历史规律,也是‘一代更比一代强的青春责任。”.

习近平所提出的中国梦的雏形,来自于2012年11月15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我们的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近代以后,我们的民族历经磨难,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自那时以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数仁人志士奋起抗争,但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结带领人民前仆后继、顽强奋斗,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半个月之后的11月29日,在国家博物馆,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明晰了“中国梦”的概念。他说:“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他称,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习近平如此说。青年力量凝聚中国力量,青年未来决定中国未来。国家的活力在青年,国家的前途在青年。中国梦,这三个字不仅仅是简单的政治流行语,也是关乎青年自身成长与未来发展的人生关键词。

闹不清宏大话语的人们,走进了“小时代”

对于左楠来说,她的中国梦是记录这个时代,为更多的底层弱势群体维权。

在北京五环外,一处不足100平方米的两居室里,挤着住下了4个年轻人,左楠就是其中之一。两年前从北京大学硕士毕业后,左楠选择在这因位置偏远而租金低廉的房子里落脚。这里是她的家,也是她的办公室。3名舍友兼同事分别毕业于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他们在装修简单的客厅里上班,在油腻的餐桌上开会。

从北五环外的这栋居民楼里,有关“乡村锣鼓队中的女性”或“印度种姓制度”等关注社会议题的文章,被发布到名叫“破土”的网站、豆瓣小站和新浪微博,并到达微信公众号3万多名订阅者的手机。

在校的时候,创立“破土”的念头就已经在左楠的心里破了土。就读于社会工作专业的她以劳工为研究对象。周末她常去北京的工地转悠,到了寒暑假,她就租房驻扎到南中国的工业园区。在一次关于工伤的调研中,左楠走进了工业区一家社区医院。眼前的景象深深地震撼了这个城市女孩。医院的其他楼层都很空,唯独4楼“连走廊里都躺着人”,鲜血满目,哀嚎遍布。那是她之前从来没听说过的科室——手外科,被送来就医的都是在流水线上被绞断了手指的工人。在一间病房里,左楠甚至遇到来自同一个工厂同一个车间的两名工友。一天之内,他们在同一台故障机器上先后出了事。

这些血淋淋的故事就发生在当今几乎人手必备的智能手机的另一端,却好像与现代社会分隔在两个世界。当她回到北京,又一次出发去工地前,听到舍友叮嘱,工地很乱,很多农民工找不到老婆,你可千万要注意安全。这份好意让左楠心里很不是滋味。一方面,她心疼自己熟悉的群体被污名化;另一方面,她沮丧自己周围的同龄人“怎么会离底层那么远”。

她发誓要让承受着欠薪、加班、工伤、职业病之苦而又维权乏力的弱势人群更多地进入公共的视野。

在求职季,当身边的同学们纷纷穿上正装和高跟鞋,化上精致的妆容,优雅地出入写字楼,知道自己“八成会当社工”的左楠依然素面朝天泡在工地,晒得满脸通红,热得大汗淋漓。

社会工作专业全班共20人,除了她,没有一个做社工。对同学们有吸引力的是一些能挣钱的、稳定的,特别是能提供北京户口的单位。最终一个进了银行,一个去了房地产公司,一个考上了公务员。

他们人生的路好像越走越远。在她看来,同学们的“转行”有些可惜,他们受到国内顶尖的社工教育,却放弃了社工服务弱势群体的职责和使命。

“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曾公开评价,“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

左楠对此颇有同感。她注意到,把与底层的有限接触作为跳板,已是学校里广为人知的秘密。在实践活动中去村里风风火火地张罗修一座没有用的桥、开一个不盈利的店,沾上“公益”的名头,就能为简历增加光辉的一笔,在雇主面前包装出一颗热忱的社会责任心。

左楠希望,有更多“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真正地去关怀社会底层。

2014年夏天,硕士毕业找了一份社工工作的左楠,跟几位同门师姐创建了微信公众号“破土工作室”。这个名字既接地气,又有着“破土而出的力量感”。她们基于自己的调研撰写文章,为社会底层和工人群体发声,面向的对象主要是在校大学生,以及初入社会还没有变成“老油条”的年轻人。

今年3月,赶着新款手机发布的时机,“破土”发文呼吁大家关注手机工厂患白血病、噪声聋的工人。

“这文章写得——那你吃饭的时候应该想想农民,在家的时候应该想想建筑工人!”有人在后面评论,充满讽刺的语气。

左楠迅速回复:“难道不应该吗?”

在“破土”的网站上,左楠和同事们写道:“闹不清或许也不愿闹清这些宏大话语的人们,越来越多地走进了自己的‘小时代,似乎遗忘了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急剧变革时代的参与者与塑造者。”

忧虑与希冀

有网友曾发表《当代中国的最大问题是使命感的消失》,认为失去使命感的中国人是一盘散沙,没人关心这个国家、民族的利益,国家和民族利益成了换取个人好处的仓库,再不重建中国知识群体的使命感,这样下去早晚任人宰割。这样的言论看似耸人听闻,却隐含了人们对当下的焦虑和对未来的忧虑。

有忧虑,也有希冀。2012年,第14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开设“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著名艺术家谭盾作为项目的主要负责人之一,谈到了扶持对象的遴选标准:“青年艺术家,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强烈的使命感。一个国家的艺术发展,要靠年轻人,他们要创造出大量的优秀作品,才能推动整体前进——我们这次选出的这些青年艺术家,都是天才,技术好,想象力丰富,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看他是否有强烈的使命感,只有这样,才能推动。”

不管是艺术领域,还是社会的其他方面,青年都是推动进步的重要群体。在全球化的大时代背景下,不同文化与思想思潮在世界范围内交融博弈激荡,中国90后青年在走向自我的同时,在社会议题中并不缺少他们的声音。

在河南大学的讨论会上,有学生认为,当代青年的使命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播音系的大一学生吴飞扬觉得,每个人都是国家机器上的一部分,为了使国家更好地运转,每个人都有责任将自己的工作做好,他的QQ帐户名称也一直为“国家配件”。会后记者问他,这个名字从何而来,他说,上高中时和同学讨论二战历史,二人都秉持这样的观点,所以就将QQ名字改成了这个。而在此之后,他对个人使命的观点从未改变,“国家配件”这个名字一直伴随了他好几年。

而在2016年3月的武汉大学辩论队队名风波过后,其官方微博又贴出了今年新生辩论赛第一轮的四大辩题,贫富差距、城市拥堵、医患关系、校园暴力等成为主要议题。相对于被热议的奇葩队名,冲破泛娱乐化表层的辩题得到了许多辩论界大佬的点赞。

这些并不沉溺于自我和当下的青年们所发出的微光,从某种程度上减轻了我们对使命感消失的忧虑。

猜你喜欢

使命感中华民族
Heart to Heart with the CPC与党同心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做人美德
雄关漫道
新著
季札挂剑
生命带着使命而来
生命带着使命而来
简论中外战争中活跃的战地记者
热热闹闹过大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