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果有一天没有了月

2016-05-14刘若歌

新作文·高中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江畔净土意境

刘若歌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但是如果有一天,月亮突然不见了呢?像是散场的聚光灯,“砰”的一声,熄灭了。

是夜,远处似是茫茫无际的大海,两行柔和的黄色的光,指引着千万红色战船远征的路。那里号角不断,敌我交杂。纷乱的战场上,有谁会顾及那一盏孤独守望的灯?有谁会抬头看看它是否已面带愁容?又有谁会听到它喃喃低语——“他们大概已忘记我了吧”?

当远古悲恸的呼喊传来,当江边人抬头第一个发现了月的消失,当尖利的音调刺破麻木的浓雾,当人们奔走相告的脚步踏乱了喧嚣,当死寂笼罩大地,人们不知所措……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是谁的一句浅唱,使人们幡然醒悟。月,清幽的意境,他似乎就是为你而生的。

我们赶忙去寻独酌人,他与你算得上是故交了吧。“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饮酒人已狂,正四下找着他的影。他说你刚刚来过,徘徊着听他的歌,看他的舞,深夜里两个孤寂的灵魂聊以自慰。但是你又走了,他的影也不见了。另一边,“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他已独自斟好了酒,却没有等到你来。

你是游子与家的牵绊,他们必会知道你的下落。“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他说你曾来过,听他诉思乡之苦,传他思念之音。你用你的阴晴圆缺,讲给他别人的悲欢离合,予他悟透人生的洒脱。然后你又走了,他无奈纠结于痛苦与欢乐。另一边,“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他又是无眠,来到窗前,却没有等到你来。

孩子们拥有这世上最敏锐的目光,他们寻月准没错。“刚被太阳收拾去,又教明月送将来。”童仆握着扫把呆立于庭,他说刚刚在扫着的地上重叠的花影忽地不见了。你走得匆忙,都没来得及教会孩子怎么去看透这背后的明争暗斗。另一边,“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小孩子们已聚集在庭院,却没有等到你来。

我们在诗词中追寻,你在诗词中闪躲。追逐中,我们看到了没有你的世界,令我们忆起了许多:你的陪伴,你的倾听,你的美……你清明而柔和的光,其实早已深深融入我们的血液。然而尘世的喧嚣像肆意的沙尘不断逼迫、侵蚀着我们心中的一片沃土,你曾奋起抵抗,却又收效甚微,你渐渐退却。如今我们已醒悟,你听到我们的呼唤了吗?我们需要你回来,照亮前路,带领我们一同守护,守护那片宁静安详、远离喧嚣的净土。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月,它其实一直都在,不曾远去。只是在等待我们放缓脚步,回到与它一同的那片净土。如果有一天没有了月,那只会是一场梦,一场唤醒我们的梦。

空空点评

习惯不等于无视

我们理所应当地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并毫无怀疑地认为其生当如此,可作者臆造者一种可怕的现象,即如果有一天没有了月亮。就行文立意而言,该文机巧独到,堪称一绝!具体到文中,作者所创设的意境更是韵味深远,炉火纯青的文字掌控力也令人叹服!

纵览古今,月亮这一自然天体已被文人墨客意识化,它不仅是单色夜空的一轮装饰,也是铺洒大地的一片皎洁,更是寄托遥思的一种象征,正如我们口中、笔下时常借用的天地万物,它们切不可消失毁灭。细思至此,作者的身影在月光下越发“伟岸”了许多……

猜你喜欢

江畔净土意境
独立江畔
春色满园
江畔独步寻花
一朵花的意境
豁然开朗
钓人
留一方净土,修一世偏爱
环境——雕塑意境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