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敌畏·吡虫啉乳油防治白背飞虱的药效试验

2016-05-14全明旭

南方农业·下旬 2016年5期

全明旭

摘 要 进行26.5%敌畏·吡虫啉乳油防治水稻白背飞虱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6.5%敌畏·吡虫啉乳油对白背飞虱有明显的防治效果,持效期长,且对水稻安全,建议生产上根据植株大小,使用400~600倍液剂量,虫口密度大的时侯使用上限剂量,并与多种农药交替使用,效果最佳。

关键词 水稻虫害;敌畏·吡虫啉乳油;白背飞虱;药效试验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15-00-02

龙山县地处武陵山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水稻种植面积1.4万hm2。近年来,由于管理粗放,农药使用频繁且药量不科学,水稻稻飞虱特别是白背飞虱的为害呈逐年加重趋势,对水稻造成了一定的减产。白背飞虱[Sogatellafurcifera(Horvath)]属远距离迁飞性害虫,是南方黑条矮缩病的主要传播者[1-2],为了更好地防控其危害,找到理想的防治药剂,指导水稻生产提供更多依据,2015年,进行了“26.5%敌畏·吡虫啉乳油防治稻白背飞虱的药效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试验药剂为26.5%敌畏·吡虫啉乳油(天津市绿亨化工有限公司生产),对照药剂为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江苏蓝丰生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和77.5%敌敌畏乳油(郑州兰博尔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1.2 试验条件

试验地点选择在龙山县塔泥乡(区划调整后为农车镇)舍竹村2组种植大户彭金桃家的田块进行,面积1250m2,大致呈正方形,标准试验田。该田块土壤较肥沃,富含大量的有机质,且田间肥力水平均匀,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排灌设施完备,周围没有影响防效的建筑物或树木遮阴。参试水稻品种为Y两优8188,试验设计在4月1日播种,5月5日移栽,栽培方式采用绳索移栽。根据县植保站的病虫监测,6月14-20日,水稻白背飞虱形成了第2次迁入峰,加上第一次迁入的形成了世代重叠,低龄若虫盛发期为7月上旬。试验选择施药时间为7月5日,此时水稻生育期为幼穗分化期,此代虫口密度较大,在2 000头/百丛以上。

1.3 试验方法

1.3.1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计6个处理。处理A:26.5%敌畏·吡虫啉乳油600倍液。B:26.5%敌畏·吡虫啉乳油500倍液。处理C:26.5%敌畏·吡虫啉乳油400倍液。处理D: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400倍液(对照)。处理E:77.5%敌敌畏乳油200倍液(对照)。处理F:CK(空白对照)。每个处理设6次重复,共36个小区,小区面积16 m2,保护行设4 m宽,各处理小区采用随机排列,拉丁方设计,见图1,小区之间用小田埂分隔,单排单灌,肥水管理等栽培条件一致。

1.3.2 施药时间和方法

在水稻幼穗分化期,第四代白背飞虱低龄若虫盛发期,采用喷雾法施药,喷雾器采用台州市黄岩绿野喷雾器厂生产的3WBD-16型电动喷雾器,试验期间只施药1次,将试验药剂按照试验设计浓度对水稀释拌匀(先往喷雾器里装1/3的清水,再将稀释的药液倒入其中,充分拌匀,然后加清水拌匀,直到桶满,这样敌敌畏不易烧叶,安全可靠),每667 m2施药液50 kg,对稻丛上下进行均匀喷雾,空白对照区喷等量清水。

1.4 调查记录和测量方法

1.4.1 气象资料

试验当天(7月5日)阴,最高气温24 ℃,最低气温19 ℃,日均温度22 ℃。试验期间(7月6-19日)最高气温37 ℃,最低气温18 ℃,平均气温28.2 ℃,降雨3 d,总降雨量25 mm,详见表1。

1.4.2 调查时间、次数和方法

药剂处理前调查虫口基数,药后3、7、14 d分别进行药效调查。采用拍打法调查,调查时平行多点跳跃法取样,每个小区取10点,每点取2丛,拍打稻丛,统计稻丛间水面漂浮的飞虱数,每小区共调查20丛。按下面的公式计算虫口减退率[3]和防治效果[4]:

式(2)中:CK0为药前对照区,CK1为药后对照区,PT0为药前处理区,PT1为药后处理区。

同时,记录水稻是否有药害症状产生,药害症状描述为:生长抑制、褪绿、叶枯、矮化、白化和畸形等。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水稻的安全性

试验条件下,各药剂和浓度对水稻安全,无生长抑制、褪绿、叶枯、矮化、白化和畸形等药害发生[5],药后14d内无特别极端天气产生。

2.2 防治效果

施药后3 d,以处理C防治白背飞虱效果最好,处理B次之,然后依次为处理A、E、D,处理C与处理B、处理A差异不显著,与处理D、处理E差异极显著;施药后7 d,处理C防治白背飞虱效果最佳,处理B次之,然后依次为处理A、D、E,处理C与处理B、处理A差异不显著,与处理D、处理E差异极显著;施药后14d,以处理C防治白背飞虱效果最好,处理B次之,然后依次为A、D、E,处理C与处理B、处理A差异不显著,与处理D、处理E差异极显著。方差分析结果表明[6],26.5%敌畏·吡虫啉乳油的3个浓度处理的防效差异不显著,但均极显著于对照药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和77.5%敌敌畏乳油。

3 结论与讨论

该试验结果表明,施药后3、7 d,26.5%敌畏·吡虫啉乳油每667 m2用600倍液、500倍液、400倍液均匀喷雾,对水稻白背飞虱防效均达96%以上,药后14 d也达89%以上,对水稻生长安全。由此可见,26.5%敌畏·吡虫啉乳油对水稻白背飞虱防治效果十分理想,持效期相对较长,建议生产上根据植株大小,使用400~600倍液剂量,虫口密度大的时侯使用上限剂量,并与作用机理不同的农药交替使用,效果最佳。

本次试验26.5%敌畏·吡虫啉乳油400~600倍液的处理,药后14 d的防治效果比张红喜[7]等试验结果(85.1%,86.9%,91.0%)均高出4%,分析其原因主要是药剂的成份要高出超过5%,且用量一致,以及不同地区白背飞虱的抗药性不同所致;两个对照药剂的防治效果比张红喜等研究结果(52.0%,50.0%)高出许多,主要原因是使用的浓度大一些和药剂的生产企业不同。

26.5%敌畏·吡虫啉乳油对水稻白背飞虱的防治作用以触杀为主,并兼有内吸作用,药效发生较快,同时具有用量少、持效期长的特点。施药时应掌握在低龄若虫期,选择晴天下午或阴天施药,药后4 h遇雨需补施,施药时田间不能干水,干水了效果差,均匀喷雾于稻丛中下部,才能更好地发挥药效,控制其危害,否则,将事倍功半。该药对水稻安全,可以大面积推广。白背飞虱的发生数量受到温度、湿度、栽培技术、天敌等因素的影响[8],本次试验中,14 d虫口减退率下降,主要是后期阵雨天气较多适宜其生长繁殖,再加上本地区大量使用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对天敌危害较大,还有药剂的持效期所致。

参考文献

[1]刘芹轩,吕万明,张桂芬.白背飞虱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1982(3):59-66.

[2]郭荣,周国辉,张曙光.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发生规律及防控对策初探[J].中国植保导刊,2010,30(8):17-20.

[3]陈佩仙,付冬姬.51%毒·吡EC防治稻飞虱田间药效试验[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6(6):45-46.

[4]王晓荣,柳小彪.40%毒死蜱乳油防治稻飞虱田间药效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06(7):91-92.

[5]陈秀萍,王明华.25%噻嗪酮·速灭威乳油防治水稻稻飞虱田间药效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2011(22):169-170.

[6]侯再芬,谢启强,邵先强,等.10%吡虫啉·噻嗪酮乳油防治稻飞虱的药效试验[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7(5):409-413.

[7]张红喜,陈萍,肖正大.21%吡·敌畏乳油防治稻飞虱田间药效试验[J].广西植保.2009,22(1):6-7.

[8]西南农业大学.农业昆虫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9:88-92.

(责任编辑:刘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