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沁园春·长沙》许译本中的音美与意美

2016-05-14李显彬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6年5期
关键词:沁园春·长沙音美意美

《沁园春·长沙》这首词是我国近现代伟大革命领袖毛泽东的代表作之一,其创作于1925年12月。当时,全国工农运动风起云涌,中国革命形势高涨,毛泽东当时在湖南直接领导了农民运动,正是意气风发之时。《沁园春·长沙》这首词的上阕主要是写景,下阕主要是抒情,下阕中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一句,充分体现了作者想要大展宏图的思想,是作者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的写照。本文对许渊冲先生主持翻译的《沁园春·长沙》进行了浅要的分析,并探讨了其中“音美”“意美”的相辅、相悖。

一、《沁园春·长沙》许译本中“音美”与“意美”的相辅

1.“音美”能够展现译者的功底

许渊冲先生在诗歌翻译领域中首创了“三美”原则,即“音美”、“意美”、“形美”,许渊冲也是“三美”原则的践行者,这在其翻译的《沁园春·长沙》中也有所体现。例如,在许译本中,下阕“风华正茂”的译文是“Our spirit bright was at its height”,其中存在着“spirit”、“ bright”与“height”这三个“t”韵,急剧增加了韵的密度,从而使得人们在对其进行朗读的过程中,会出现吟唱之感,这是一种诗行内韵的现象,其在汉语中颇为鲜见,但在英文韵律诗中比较常见,这充分体现了译者许渊冲先生严格恪守了“音美”之道。

2.“意美”能够体现词人的情怀

毛泽东是我国近现代的伟大革命领袖,其集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哲学家、诗人等头衔于一身,一生戎马倥偬。毛泽东诗词大多体现了少年时期的远大志向以及军旅生涯中的乐观主义精神,诗风大多是于雄浑豪放、磅礴奔放之间透出一种气吞山河、扭转乾坤之势。诗人体现阳刚之美与广阔胸怀的常用手法是使用动态、开阔的意象进行刻画,《沁园春·长沙》这首词的上阕主要是写景,其对景物的描写与刻画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通过择取意象,体现诗风特点的这一手法,在许渊冲先生所翻译的《沁园春·长沙》中也有所体现。例如,在许译本中,上阕“看万山红遍”的译文是“I see hill on hill all in red”,其下一句“层林尽染”的译文是“And wood on wood in a deep dye”,在这两句中,许渊冲先生采取的结构是“wood on wood”以及“hill on hill”,巧妙地使用了“on”将木临木、山连山的绵延之态展现在读者的眼前,通过使用充分利用意象的层次感、密集感,从而充分地传达出了力量的涌动以及凝聚,充分地凸显出了巍巍正气。

二、《沁园春·长沙》许译本中“音美”与“意美”相悖时的取舍

许渊冲先生在诗歌翻译领域中首创了“三美”原则,即“音美”、“意美”、“形美”。许渊冲先生在我国的古诗词、现代诗歌翻译领域中是名副其实的“书销中外六十本,诗意英法唯一人”。在许渊冲的翻译实践工作中,对“音美”的把握、运用“炉火纯青”,但是,却过多地注重“音美”与“形美”,太过于追求以英文韵律诗的音韵、形式再现中国诗词的形式美,这种做法对我国诗词中的“意美”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是伤害。例如,在许译本中,下阕“指点江山”的译文是“Pointing to stream and hill”,该译文只是简单地将原作中的字面意思翻译了出来,虽然“hill”与下文中的“still”能够在韵律上相互呼应,极具“音美”,但是其带给外国读者的困惑却无法弥补。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江山”往往是一个指代词,其代表的是“祖国”,而“hill”完全不能显示出这种概念。这种为了追求“音美”与“形美”而破坏甚至是牺牲了“意美”的做法,使人有一种“本末倒置”的感觉,目前业内并不提倡。

综上所述,“音美”是以诗词的形式为基础,而“意美”则是以诗词的内容为基础,当“意美”与“音美”相悖,两者不可兼得的时候,追求“意美”方为上选。

李显彬,沈阳市汽车工程学校教师。

猜你喜欢

沁园春·长沙音美意美
《沁园春·长沙》“谁”主沉浮之质疑
以《沁园春·长沙》教学为例培养中职生的社会参与素养
许渊冲的“三美”论对中国古代文学翻译的指导探究
李白《蜀道难》两个译本比较
挖掘汉字之美,打好语文基础
英语课堂中的美
《沁园春·长沙》的诗意化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