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辽剧的传承与发展

2016-05-14姜永礼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传承发展

姜永礼

摘 要:辽剧又称辽南影调戏、辽南戏,是辽南地区独有的地方戏曲剧种,和其他许多地方戏曲剧种一样,也会经历了一个兴衰的过程。近些年,对辽剧的抢救和保护工作已初见成效。保护的目的是为了保存,在保存的基础上使其发展、壮大。那么,究竟应该怎样才能使辽剧得以繁荣和发展,是戏曲工作者一直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辽剧;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8-0104-01

瓦房店是辽剧的发祥地,上世纪50年代初期,辽南皮影戏艺人翁景树用真人代替影人、舞台代替影窗、真声代替假声排演了现代戏《白杨树下》,引起轰动,省内各地争相学演。辽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组织专业力量指导整理,定名为“影调戏”(成为辽剧的前身),并与当时同期出现的龙江剧和吉剧,组成上世纪50年代东北三省独有的地方戏曲剧种。后经多年实践和探索,辽剧逐步形成了独特的音乐唱腔和表演程式,涌现出马传亮、温桂芬、曹汀、王信威等一大批代表性艺术家,创作出《当箱子》、《逼嫁杀店》、《龙凤镜》等一批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剧目,引起国内戏剧界广泛关注。辽剧从生活中取材,贴近百姓,做到与大家心意相通,吸引更多的人关注辽剧,让辽剧能够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

一、辽剧的艺术发展形式

辽剧表演上以中国戏曲表演程式为主体,吸收辽南民间艺术。如水袖的运用和武打,适当融合了一些皮影动作。丑角表演还有模拟皮影人物“大巴掌”的滑稽动作和步法。此外还借鉴了辽南秧歌、民间舞和二人转的一些舞蹈动作。唱腔上分男、女两大系统。生、旦、净、丑各有自己的旋律和基调,其中以丑角的唱腔尤为独特。在辽南戏形成和发展中还派生出一些新的唱腔,如糅合滦州影腔。现已在辽南戏中自成一格的唱腔有〔二龙松〕及其反调和新创的〔鸡啼令〕、〔节节旺〕、〔水连珠〕等曲脾。伴奏乐器以四弦为主,配以三弦,高胡、扬琴、琵琶、管、笛、笙、唢呐等。演现代戏时还加上古筝、二胡、板胡、提琴及合成器等,以增加戏剧气氛。音乐特点主要体现在音乐方面。辽剧音乐为板腔体,唱腔丰富、板式齐全、曲调优美、通俗流畅、地方韵味浓郁,有表现多种情感的功能。辽剧诞生后,为了更好地表现生活,满足观众不断更新的欣赏需求,在确保剧种音乐风格、特点的基础上,辽剧艺术家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与发展,使辽剧音乐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与完善。如原始唱腔中“女腔平唱”的主要功能,从旋律上讲是以表现哀怨、忧伤情感见长的曲调。“二龙松”唱腔是辽剧最早丰富发展形成的一种腔调,它是由辽剧创始人之一、著名辽剧作曲家马传亮编创的一种曲调优美、开朗明快、表现情感细腻、适应性与可融性较强的旦角专用唱腔。

辽南戏的脚色行当基本沿用京、评剧的既成体制,初步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但尚未形成整套的表演程式,演员亦无严格的行当分工。六十年代,辽宁省辽南戏实验剧团为培养演员和探索创建辽南戏的表演特色,相继排演了一批各行当的重头戏,如花旦行的《当箱子》,花脸、老生行的《宫门断鞭》,青衣、武生、武丑行的《逼嫁杀店》,花旦、文丑行的《打灶王》和行当较全的大戏《青天鉴》等,演员有了较明显的行当分工。

二、辽剧振兴发展途径

辽剧树老根深,程式新颖、行当齐全、唱腔丰富、曲调优美、表现力强,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扶持振兴、传承发展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戏曲形式,使其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并薪火相传下去并非无解。

辽剧是辽宁省唯一的以省命名的代表性戏种,在它50多年的成形发展历程中,涌现了一批像著名辽剧音乐家那涛那样的文艺工作者,为辽剧的发展做了很多的工作,作出很大的贡献,比如1983年至1985年,复县(今瓦房店市)评剧团创作和演出大型辽南影调戏《加林与巧珍》、《少女泪》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广泛影响;1991年至1998年辽南影调电视剧《山这边·海那边》、《王罗锅卖海蛎子》、《山妹》、《为官一任》在辽宁省、东北三省和全国戏曲电视剧评选中多次获奖,在建设文化发展的路上,扶植本地文化,打造地域特色文化是很重要的章节。在宣扬先进文化上,根植在本土文化土壤里的辽剧应该是一个喜闻乐见的宣传载体;在城市整个文化结构中,辽剧应该成为不可缺少的文化要素。在建设“文化强省”的历程中,能否将辽剧纳入,让这朵艺术奇葩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下功夫培养优秀人才。聘请国内知名编剧授课并组织创作实习,从中发现、选拔富于潜质的戏剧创作人才,优先考虑辽剧创作爱好者,为其提供继续深造和签约就业的机会,定向培养辽剧表演、乐队、舞美等各专业学员。

辽剧,和全国各民族地区360多个戏曲剧种一样,都是极具地域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当前既使有再大的困难也要努力坚持,一定要把辽剧艺术传承和发展下去,这是我们文化艺术工作者的责任。

猜你喜欢

传承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携手同行 共建共享: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