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出金石

2016-05-14高天娇

艺术科技 2016年6期
关键词:骨法碑学金石

摘 要:自南齐谢赫提出“骨法用笔”以来,“骨法”便成为历代书画家评论用笔高下之标准。而何为“骨法”,至清以前始终没有确切的说法。随着清代金石考据学的兴起,使金石学家们在潜心研究考据学的同时,逐渐发现其书学价值,引起了碑学的兴起和篆隶书的复兴,并重新提出“骨法用笔”。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涌现出一批以吴昌硕为代表的,取法秦汉的书家。他们追求质朴雄浑的艺术风格,为中国书法带来了新的审美标准。

关键词:金石;碑学;骨法

1 清代金石学的复兴

金石学是研究中国历代金石之形制,著录,文例、释读等内容的学科。按照研究对象的不同主要可分为刻石、吉金两种。清代以前,对金石学的研究多局限于考据学的需要,鲜少有人关注其书学价值,自明代郭宗昌以来,金石学家们在研究考据的同时逐渐发现其书学价值。清代以后,书家们开始倡导篆隶,提倡碑学,到清末康有为时期,大力宣扬“尊碑抑帖”的思想,意在打破清以前固有的思想枷锁,为其变法做准备,其《广艺舟双楫》将碑刻尤其是魏碑推崇到极致的做法并不完全可取,但“金石气”确实突破了传统的审美,并为书法笔法带来了新的评判标准。

明末清初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也促成了金石学的复兴。明末清初的社会环境十分复杂,民族矛盾激烈,明代不健全的科举制度将如郭宗昌、王铎等有识之士拒之朝廷门外,空有一腔热血却无从施展,无奈之下将注意力转移到金石考古之上,无形中推动了金石学的发展,为清代金石学的复兴奠定了基础。而清初政权尚不稳固,尤其是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大兴文字狱,用禁锢文人思想等方式达到压制,转移矛盾以稳固政权的目的。这些措施虽然限制了清代文化的发展,却也从侧面推动了金石学的发展。这与当朝者的喜好和大力支持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考据学的发展也刺激了金石学的崛起,清代的金石学家们善于将金石作为历史考据的资料,地方志的修订以及大量历史资料的辨伪、补缺工作为金石学的发展提供了土壤。在清代逐步演变为独立的艺术学科,并涌现一系列偏重书法门类的金石学家和金石学著作。

2 金石学对书法的影响

明清时期,帖学的发展进入了衰退期,书学者们纷纷寻找新的出路和创作灵感。随着金石学的兴盛,书学者及部分金石学家们逐渐发现金石的书学价值,并出现许多书法化的金石学著作,如赵崡对《隋龙藏寺碑》的题拔以及郭宗昌对《唐元秘塔碑》题拔等,均对金石所体现出的书法艺术表达了自己的见解。

金石所体现的书法艺术逐渐被人们发现,引发了学者们对以尊帖为主并仅注重草书,楷书等今体创作的思考,并开始大力倡导汉隶,发现魏碑之美。

郭宗昌在其《金石史》中对汉隶不吝赞美之词,尤其看重《礼器碑》,评其“字画之妙非笔非手,古雅无前,若得之神功,弗由人造,所谓‘星流电转‘纤逾植发尚未足形容也。汉诸碑结体命意皆可仿佛,独此碑可望而不可及也”。由此可见,其对以《礼器碑》为代表的汉碑给予高度评价,自此汉碑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并对书学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隶书的结体改篆书的形象化而为符号化。方笔、圆笔兼用的书写特点及质朴古雅的风格特点为书法家们的创作提供了新思路,并涌现出一批诸如何绍基这样的隶书大家。

魏碑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文字刻石的统称,以北魏为最精,大体可以分为碑刻、墓志、造像题记和摩崖刻石四种。魏碑是一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又独树一帜的书体。清中期倡导“尊碑抑帖”以来,力求冲破“馆阁体”的束缚。而魏碑的兴盛不仅打破了这种束缚,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作一种精神上的解放。随着帖学的日益兴盛,弊端也逐渐暴露,刻帖在经过多次摹刻后逐渐失去其本来面貌,书学者们也急需为其创作找到一个新的突破口。前文中提到,清代因社会环境,学术环境等多方面原因大兴金石学,此时的学者们开始重新关注魏碑的书学价值,并从中汲取养分,将其运用到书法创作中。清中期以后,阮元等身兼宦官和学者双重身份的有识之士对碑学的大力宣扬,并得到了官方的大力支持。可以说,清代掀起的这股“尊碑抑帖”之风是一场追本溯源运动。同时,又为书法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不失为一种创新。

书法系统里所谓的“金石气”也是金石风气下衍生出来的名词,“金石气”对书法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金石气”所引发的书法笔法变革。金石学的艺术化改变了书家传统的用笔方法和审美观念。篆隶及魏碑所体现的笔法苍劲有力。书论中提到“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笔阵图》)强调“骨法用笔”的重要性,使书家在书法创作过程中注重“力”的注入,风格雄浑自然,不拘小节,使书家在创作中最大限度地表达个人风格并形成作者独有的艺术面貌。在“骨”与“肉”的历史辩证之下,“骨”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我们也常常从现当代书法展览中看到骨力强劲的作品,颇受时誉。在前段时间黑龙江省书协联合台湾书法家学会举办的展览中,明确地看到台湾的书法不具强硬的时代精神,大陆书法的这种书风正是书法史前进的内在动力。

3 书出金石的探索

在书法史上有这么一群书法家为碑学的繁荣而孜孜不倦地注入活力。明代的书家只是书出金石的开端,在清代的书法家里能把书法和金石联系起来的不乏其人。这些书法家兼具不同的历史角色,有的是政治家、诗人,有的是文学家、考据学家等等,在深刻而又系统的探索之下,他们的作品成为书出金石的有力见证。

王澍是一位不可小觑的人物,为清代书法思想的集大成者,在其书学道路上,出现了帖学的影子,正是从帖学中找不到出路而转向金石学,不断地从前代碑刻中汲取营养。邓石如的贡献不亚于王澍,在金石的道路上可谓相当有颜面。邓石如并非达官显贵,也不是名流望族,只是一个靠卖字为生的农民。但是邓石如在友人的帮助下得以学习名碑刻石,后又遍访碑版,扩大了碑学在清代书法上的影响力。后世包世臣、孙星衍、洪亮吉皆受邓石如书学的影响,以至于邓派的余力波及至今。赵之谦楷书里的北碑用笔并不受时人欢迎,那种矫枉过正的面貌能说是碑学入世的一个缩影。

书出金石的考量是一个历史性的话题,我们在系统地研究金石的基础上,把书法的溯源问题摆在桌面上,自书法产生之日起的用笔,结构等细微的变化并非我们研究书出金石的重点。笔者只是想在书法传统的基础上联合碑学,创作出具有时代精神的书法作品,为当代的审美感兴打开新的亮点,也为时下书风做一个理论参考。

这些迥异于传统审美的艺术家们,都体现了当时的人们努力冲破封建统治下的精神枷锁。他们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并敢于向传统审美发出质疑的艺术精神值得我们发扬和学习。金石艺术的兴衰只是一个侧影,但带给我们的启发却是深刻的。

参考文献:

[1] 赵明诚(宋).金石录[M].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2] 欧阳修(宋).集古录[M].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3] 康有为(清).广艺舟双楫[M].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4] 钱泳(清).书学[M].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5] 王澍(清).虚舟题跋[M].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

[6] 刘熙载(清).艺概[M].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作者简介:高天娇,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美术学(书法)。

猜你喜欢

骨法碑学金石
金石包装有限公司
新增编委介绍
浅议谢赫“六法”之“骨法用笔”
金石包装有限公司
从学碑到“碑学”
心与形:帖学与碑学
清代碑学兴起并不仅因为文字狱
碑学·形学
冷热
骨法用筆 繼承傳統——梁贵臣人物画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