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中医体质辨识为基础的皮肤状态分类指标研究

2016-05-14王海俊王宇红李惠仙施春香谈益妹周萍王学民

医学信息 2016年6期
关键词:中医体质酸碱度

王海俊 王宇红 李惠仙 施春香 谈益妹 周萍 王学民

摘要:目的 在中医体质辨识中探讨通过量化的皮肤指标分析不同体质营卫防御功能。方法 对1350例受试者按体质分为九型,按年龄分为五组,采用非创伤性检测采集了皮肤酸碱度、表皮含水量和经表皮失水率。结果 各型体质间酸碱度均无明显差异(P>0.05);阴虚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之间及与其和平质之间皮肤水分和经表皮失水率(TEWL)未出现明显差异(P>0.05);气虚质、阳虚质、特禀质之间皮肤水分和经表皮失水率(TEWL)虽未出现明显差异(P>0.05),但均明显高于和平质(P<0.05);痰湿质皮肤水分和经表皮失水率(TEWL)则明显高于和平质和所有其它体质(P<0.05)。结论 皮肤酸碱度、表皮含水量和经表皮失水率等可在一定程度上用于分析各型体质邪正虚实变化。

关键词:中医体质;酸碱度;皮肤状态;分类指标;经表皮失水率;辨识

《素问遗篇·刺法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难经·三十二难》:“心者血肺者气,血为荣气为卫,相随上下谓之荣卫,通行经络营周于外”;《金匮要略》:“腠者三焦通会元真之处;理者,皮肤脏腑之纹理也”。以上经典阐述了人体与疾病的邪正虚实关系,营卫通过腠理在皮肤运行交会;营卫相伴相随, 外内相贯,构成皮肤的防御系统,这一论述与现代医学皮肤黏膜屏障的非特异性免疫作用颇为契合。自王琦于2005年提出九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更为不同中医体质类型人群的皮肤免疫功能研究提供了便利。为在中医体质辨识中通过量化的皮肤指标去客观反映不同体质营卫防御功能,我们进行了以中医体质辨识为基础的皮肤状态分类指标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医院健康体检人群中接受中医体质辨识和皮肤非创伤性检测的健康体检受检者。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1]、王琦《九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中的九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分型标准[2],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等九型。所有受试者中医体质辨识采用炎黄东方(北京)健康科技有限公司KY3H中医体质辨识软件,以询问录入方式,采集受检者个人健康信息,通过对9种体质量表分值的结果分析,判断体质类型。

1.2分组 根据《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对健康体检人员按年龄段分组:A组男16~23岁,女14~20岁;B组男24~31岁,女21~27岁;C组男32~39岁,女28~34岁;D组男40~47岁,女35~41岁;E组男48~64岁,女41~49岁。每组按九型体质各收集30例样本,总样本量1350例;其中按年龄组分每组270例,共五组;按体质分型分,每组150例,共9型。受试者在观察前被告知所用仪器为非创伤性仪器,告知研究目的、研究过程等,获得志愿者知情同意。参加试验及在试验中个人资料均保密。

1.3设备仪器 经表皮失水率(TEWL)测定仪:TEWLMeter@ TM210(德国 Courage & Khazaka electronic GmbH,Koln,Germany)。皮肤 PH 测量仪:PHMeter@ PH900(德国 Courage & Khazaka electronic GmbH,Koln,Germany)。表皮含水量检测仪(CAP):Corneometer@ CM820(德国 Courage & Khazaka electronic GmbH,Koln,Germany)。

1.4方法 试验操作均在专设房间内进行(20℃~22℃,40%~60%RH)。检测部位为额部和两侧面颊,测量之前4h 内待测部位不外用任何护肤品,测量前静息15~20min,使皮温与室内温度达到平衡。每一部位测量3 次,取平均值。①采用经表皮失水率测定仪测定经表皮失水率,对皮肤表面水分蒸发的浓度梯度进行检测,结果以TEWL 值表示;②采用表皮含水量检测仪测定表皮含水量;③采用皮肤 PH 测量仪检测皮肤表面的 pH 值。检测由专人负责,研究开始之前对检测操作人员按仪器操作手册进行培训,统一操作规范,经达到操作规范要求后进行检测。

1.5数据统计 采用SPSS 17.0 数据处理系统,对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 Descriptive) ,观察所测部位皮肤各参数变化范围,后做水分、pH 值及经表皮失水率在不同年龄体质人群差异性比较。

2 结果

2.1不同中医体质皮肤水分、酸碱度(PH)和经表皮失水率(TEWL)检测结果:见表1。

2.2不同中医体质皮肤水分、酸碱度(PH)和经表皮失水率(TEWL)检测结果的比较:各型体质间及与和平质间酸碱度(PH)均无明显差异(P>0.05);阴虚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之间及与其和平质之间皮肤水分和经表皮失水率(TEWL)未出现明显差异(P>0.05);但气虚质、阳虚质、特禀质之间皮肤水分和经表皮失水率(TEWL)虽未出现明显差异(P>0.05),均明显高于和平质(P<0.05);痰湿质皮肤水分和经表皮失水率(TEWL)则明显高于和平质和所有其它体质(P<0.05),见表2。

2.3不同年龄组中医体质皮肤水分检测结果比较:九种体质的每种体质皮肤水分检测结果在其A、B、C、D四组年龄之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但每种体质的E年龄组结果均明显低于同体质A、B、C、D四年龄组(P<0.05)。A、B、C、D四组年龄不同体质组中,气虚质、阳虚质、特禀质之间皮肤水分检测无明显差异(P>0.05),但均明显高于同年龄组和平质(P<0.05);A、B、C、D四组年龄阴虚质、湿热质、淤血质、气郁质之间皮肤水分检测均无明显差异(P>0.05),但均明显高于同年龄组气虚质、阳虚质、特禀质和和平质(P<0.05);A、B、C、D四组年龄痰湿质皮肤水分检测明显高于其它八种体质(P<0.05),见表3。

2.4不同年龄组中医体质经表皮失水率(TEWL)检测结果比较:九种体质的每种体质皮肤经表皮失水率(TEWL)检测结果在其A、B、C、D四组年龄之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但每种体质的E年龄组结果均明显高于同体质A、B、C、D四年龄组(P<0.05)。A、B、C、D四组年龄不同体质组中,气虚质、阳虚质、特禀质之间皮肤经表皮失水率(TEWL)检测无明显差异(P>0.05),也与同年龄组和平质无差异(P>0.05);A、B、C、D四组年龄阴虚质、湿热质、淤血质、气郁质之间皮肤经表皮失水率(TEWL)检测均无明显差异(P>0.05),但均明显高于同年龄组气虚质、阳虚质、特禀质和和平质(P<0.05);A、B、C、D四组年龄痰湿质皮肤经表皮失水率(TEWL)检测明显高于其它八种体质(P<0.05),见表4。

3 讨论

体质是个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表现出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以及心理状态等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决定人体对某种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及其病变类型的倾向性[3]。体质的差异是先天因素与多种后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皮肤是人体的第一道屏障,在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上起着重要作用,人的皮肤状况与体质的关系,最早始于《黄帝内经》,散见于各代的中医古籍中,三虚质(阳虚质、气虚质、阴虚质)与皮肤表征的非健康关系密切,这与传统中医学的“有诸内必形诸外”的观点具有一致性。皮肤角质层和皮肤表面的酸性脂膜是维持皮肤屏障功能的重要结构,水分是角质层主要的塑形物质,透皮水丢失从功能上反映的是水蒸气从皮肤表面的蒸发。因此,皮肤的含水量和经表皮失水率(TEWL)是反映皮肤功能的重要的生理参数。中医体质学研究目前国内有得较多成果,但体质辨识至今无法通过量化的指标去客观反映不同体质营卫防御功能;而中医“望诊”与人体外在皮肤表现关系密切,皮肤生理指数变化有可能成为不同体质分型的客观指标之一。

本次研究对1350例受试者按体质分为九型,按年龄分为五组,采用非创伤性检测采集了皮肤酸碱度、表皮含水量和经表皮失水率。结果各型体质间及与和平质间酸碱度(PH)均无明显差异(P>0.05);也有学者对中医体质与皮肤酸碱度进行研究,但结果表明与平和组相比,各型体质皮肤酸碱度(PH)都有增加。有文献报道皮肤的PH值越高,其对水通透的屏障功能越低[4],并且较高的PH值易引起皮肤干燥和瘙痒,对化学刺激更敏感。本次研究九种体质的每种体质皮肤水分检测结果在其A、B、C、D四组年龄之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但每种体质的E年龄组结果均明显低于同体质A、B、C、D四年龄组(P<0.05);而经表皮失水率(TEWL)检测结果虽然也与皮肤水分检测结果基本一致, A、B、C、D四组年龄之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但每种体质的E年龄组结果与皮肤水分检测结果正好相反,均明显高于同体质A、B、C、D四年龄组(P<0.05)。两种结果相互印证表明:各型体质人群随着年龄的增长,皮肤含水量在逐步降低,而经表皮失水率则逐步加大。皮肤粘膜物理屏障、化学屏障及其对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拮抗作用与皮肤含水量、经表皮失水率关系密切[5],这种非特异性免疫作用与中医卫气防御作用极为相似,以至于有学者断言卫气充盛就是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正常,则邪不入侵,卫气虚弱就是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下降,则机体易患病,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营卫交会的场所在腠理,《金匮要略》曰:“腠者,三焦通会元真之处;理者,皮肤脏腑之纹理也。”因此,营卫在皮肤的运行交会,构成皮肤的防御系统,形成皮肤抵御外邪的第一道屏上用于分析各型体质邪障[6];而皮肤酸碱度、表皮含水量和经表皮失水率等可在一定程度正虚实变化。

参考文献:

[1]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ZYYXH/T157-2009)[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4(4):303-304.

[2]王琦.9 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达依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4):1-8.

[3]袁超,王学民,余玲玲,等.中医体质分型与女性皮肤刺痛敏感性的相关性[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1,10(4):205-207.

[4]Schmid - Wendtner MH,Korting HC.The pH of the Skin Surfaceand Its Impact on the Barrier Function[J].Skin Pharmacol Physiol,2006,19(6):296-302.

[5]许朝进,傅延龄.营卫与皮肤及皮肤衰老的关系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4,22(12):2283-2284.

[6]周小平,席孝贤,贺新怀.卫气与粘膜免疫的相关性探讨[J].四川中医,2008,26(4):22-23.编辑/成森

猜你喜欢

中医体质酸碱度
看浙江
尿液pH值与性别及生活习惯的关系研究
淮安市中职女生原发性痛经的中医体质研究
中老年癌症易感人群的中医体质研究*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中医体质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研究
经HAART治疗HIV/AIDS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初步探析
中医体质对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疗效的影响
基于C8051F320的PH测量仪的研究
西洞庭湖湿地Eh与pH空间变异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