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钢琴伴奏与歌唱的共融性探究

2016-05-14赵蕾

艺术评鉴 2016年6期
关键词:伴奏歌唱钢琴

赵蕾

【摘要】钢琴伴奏与声乐演唱相结合的艺术形式的存在,就使得二者结成密不可分的亲密伙伴,二者的共融性与共存意识是主导其艺术形式得以完好展现的必要因素。二者同时受制于音乐本身的特征,就使得对音乐的理解和对音乐的表达的思维形式,以及达到的思维意识下所表现的艺术效果和形成相互融合与统一尤为重要。

【关键词】钢琴;歌唱;情感;伴奏;艺术

声乐演唱形式离不开钢琴伴奏,二者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共融关系。如何能够使二者做到更好的融合,能够更好的诠释声乐作品的呢?下面就就本人的体会,谈一些浅显的看法,愿与同仁共同探讨。

一、音乐的内在情感

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首先是一种思想,在其思想的表达过程中蕴含某些情绪的变化和情感色彩渲染,并通过音乐表现手段使情绪的渲染达到理想化的程度,并且使情感的表达显得效果明确和直接。这里氛围指的是两种:一是有诗词的音乐创作,一种是纯音乐创作。声乐作品基本都是属于前一种类型,器乐作品属于第二种类型。其次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在作词家和文学作家以及诗人的笔下,呈现的人物、情节、环境、追忆、沉思、抒怀等特定要素,以及作曲家的创作动机为目的的独创音乐和依词谱曲的合作声乐作品。即运用多种艺术形式,并融合其特点来共同表达各自所承载的情感,其表现形式也是多样的,如:交响乐队、弦乐、钢琴、人声等等。人类所独具的情感行为的呈现,正是通过这些创作和表现的艺术形式来达到目的;人类的情感呈现需要这些富有独特个性的音乐形式,共同创造和展现人类内心情感和音乐。

诚然,声乐作品在综合了语言和音乐的内在情感所呈现的内涵的同时,不仅是音樂和语言本身的思想情感得以呈现,也表达了其创作的文化背景、地域风格、人文历史、音乐流派、音乐氛围等等。也正是这些因素的存在,使得这些作品各自具有独特的和约定的语言环境和音乐风格,以及时代音乐的特性和意义。歌唱者因为年龄、艺术修养、歌唱技能和水平、理解力、表现力,思维意识的高度等因素的原因,对作品的演绎程度亦不同。就是要让声乐作品变得丰富多彩,让歌声和音乐与语言在艺术形式的综合中获得不同的渲染,让作品的内在情感得到艺术的升华。

这里我们不可或缺的不仅仅是歌唱的渲染和艺术处理,还有钢琴伴奏者对作品的理解和熟悉,以及处理伴奏音乐与歌唱者的关系。首先,伴奏者要具有娴熟的钢琴弹奏技术,以及对音乐作品的分析能力;其次,要具有歌唱思维模式的结合效应,以及一定的演唱经验和能力。正所谓角色的互换与交叉,能够使二者达到更好的合作效果,这是一个由个性思维想到共性思维转变的过程。音乐本身是没有界限的,但是二者的合作存在于人声与音乐的相互制约,那么音乐的呈现形式是有伴奏者来呈现,如此就形成了歌唱者与伴奏者的个性转变与达到共识的形式。但是,二者又同时受制于音乐本身的特征,二者对音乐的理解,以及对音乐的表达的思维形式、产生的效果就必须达到思维的统一。如:舒伯特的声乐套曲中的《菩提树》,作曲家在描绘人物、声音、冷风的声音时,运用钢琴的音色和弦色彩的变化,使其效果变得生动形象。这里舒伯特让伴奏音乐负担的分量比较突出,很多的密集音型与和弦的效果,表现人物的情感变化,着重对人物的内在情感进行戏剧性的渲染,使得伴奏具有主导音乐发展进行的作用。他还运用调性色彩的变化,使音乐形成鲜明的对比,让音乐的整体效果显现出低沉和凄凉之感。在这里作曲家e小调音乐的描写,突出了人物心理变化,伴奏音乐更加深刻地突出展现情感色彩的浓烈。

钢琴伴奏的艺术效果,更加直接体现人物的性格的不同,如:瓦格纳的《晚星颂》在大调性的音乐中加入了半音音型,让音乐显得明朗开阔,其色彩刻画出人物内在心情的激动与渴望。作曲家为了抒发情感保持原有乐句结构,音乐发展平缓,突出了音乐的抒情色彩。作曲家运用半音阶和离调的创作手法,将音乐得以扩充和丰富,使音乐事情色彩推向高潮。这里丰富的音乐色彩,在伴奏音乐中让人们的情感得以抒发,并且留下了美好的回味与遐想。音乐的情绪变化是随作曲家的设计来进行,其低声部旋律线条与和弦进行,与不同的伴奏音型来突出音乐进行的变化,并以此增强音乐的色彩变化,使音乐的进行自然完美。

作曲家对伴奏的写作,在针对音乐发展需要的同时,兼顾了声部音色的特点和伴奏效果。如男高音声部的力度、激昂与明亮色彩;女高音声部的细腻、流畅、高音的华丽自由。使得伴奏音型与和弦进行在彰显作品的风格的同时,更能使钢琴伴把音乐色彩的渲染和情感的抒发,较容易的带给演唱者和听众。同时,演唱者得到伴奏音乐的启发和推动,更容易把歌唱的情感与完好的艺术表现集合在一起,如此才能更好地、更丰富地,表达声乐作品的内涵。

二、钢琴伴奏对演唱的启发和制约

当人声被赋予了音乐和语言的时候,就成为一种歌唱的形式,其歌唱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均寄托于歌声之中。演唱不同于平时的说话,有了音高、声腔、音乐、节奏、强弱等等,这些因素需要训练和长时间的学习才能达到歌唱的需要。所以,音乐本身对歌唱具有约束力。此外,钢琴伴奏既是音乐的呈现者也是合作者,还是制约者。虽然声乐演唱形式的主角是歌者,但是伴奏是链接歌者与音乐的枢纽和中心环节。比如:音乐的节奏、速度、情绪、力度的变化和把握,演唱者直接受制于伴奏者。演唱者常常有心理上的一种依赖感,希望伴奏能够给歌唱者带来一些保障。在实际的演唱中,好的钢琴伴奏确实是能够给歌唱者很大的帮助。这一点不难理解,因为钢琴伴奏所要呈现的不仅是音乐的高低音节奏,要带给歌唱者的是音乐的情感与交流,就是要把自身对作品的理解,通过音乐的表达思维方式,传递个自演唱者,与演唱者共同完成对声乐作品的二度创作。因此,对一首声乐作品的再创造和演绎,需要钢琴伴奏与歌唱者共同合作来完成;需要达成对作品理解得的共识,思维控制的相互默契,把对音乐作品的思想情感与表达目的和效果,相互交织在一起。

歌唱的完成是由演唱者和伴奏者两部分组合完成,二者相互制约亦相辅相成。应该说既是一种合作,也是一种交流和呈现的完整与默契。钢琴伴奏的能力和对音乐演绎水平,能够带动和启发歌唱者进入良好的歌唱状态,激发演唱者的情绪和变现力。演唱者的歌唱能力在能够驾驭作品的同时,还要能够准确传达信息给伴奏者,为伴奏者提供一种保障。声乐作品在创作上为演唱者提供了良好的发挥空间,伴奏者也要能够扑捉到,并能够为演唱者提供展示其能力和特点的机会。这里需要的是默契的程度和对音乐理解的高度思维控制能力的一致性。所以,伴奏者具有双重身份,既是主导亦是陪衬,音乐与伴奏肢体和伴奏和弦的丰富,将音乐的色彩进行渲染,在彰显伴奏效果的同时,启发和引领歌唱者准确的表达人声的魅力,使二者的个性融合在一起,充分的再现音乐与人声、伴奏与歌者的相互融合。

演唱与伴奏对同一部作品的理解,应该获得思维意识的认同,在设计与思考的空间想象中,获得一个融合的空间,为之后的合作逐步的实现理想化的效果打下基础。明确目的获得设计与理想的空间,音乐与情感的表达是演唱者与伴奏者契合与发展的共同点。二者技术含量与艺术修养应该是等量级别,或是在同一层面,其歌唱思维方式与音乐伴奏的理解能力是达成共识的。艺术形式的存在是为了更好的展现音乐作品,好的声乐作品和伴奏需要优秀的歌唱者,因为声乐表现形式是综合艺术形式的共融。

三、二者的融合更好的再现声乐作品

艺术形式呈现于舞台,歌唱者的情绪(心理因素)存在不确定因素,常常是多变和不稳定,这也是声乐演唱的一个特点。那么,对于伴奏者来说,当遇到突发情况的出现,必须要有应急的灵活能力。歌手的演唱受到舞台环境和自身心理与情绪,以及技术能力方面因素的制约,钢琴伴奏在保证正常演唱完成的同时,还肩负突发情况的应急处理。其应变能力来自于熟悉与熟练的程度,它是一种经验的体现。如歌手演唱常常出现节奏的问题,即便是在下面的合作中不会出问题节奏问题,登上舞台依然会出节奏问题,那么伴奏与歌者的应对是随机的,是没有提前演练过的。所以,瞬间的变化需要一种默契的领会和方法,镇定与自信,机智与灵活,在此刻完全是一种考验。但是,节奏的调整不能影响歌唱者的表现,换气、停顿,音乐要跟进链接,以音乐启发遗忘歌词现象,持续而不间断,这是需要体现钢琴伴奏主导的一面。情况的发生与处理手段,来自于平时的配合与彼此的默契。

形式的存在,即二者的配合并呈现于舞台的演出形式,所要求的目的与效果是明确的,关键在二者的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的演绎过程。这个过程既有主导思维效果,也有客观因素制导的结果。主导者的思维和表达的效果直接影响整体效果,技术和能力是其控制思维和效果的保证,这里的依赖是必然的,但依赖不等于服从。在现实的演唱中很多歌手存在依赖伴奏这个问题;当然,伴奏者的准确、熟练、习惯、弹奏的力度等因素,对歌唱者直接或间接地存在影响;但是,当钢琴伴奏音乐与歌声响起的时候,二者的是共存的,是相互依赖的,必须共同进入艺术时空,演绎人声与伴奏美妙结合,并能带给听众艺术创造的美的作品。

一首声乐作品,由前奏、主旋律、展开、转折、高潮、尾声等几部分组成。仔细的分析音乐的各个环节,并能够抓住音乐发展的转折、高潮、情绪与发展,前后的关系,将音乐存储于各自的思维空间,做到让音乐的演唱者和弹奏者,在歌唱思维空间里呈现二者的紧密融合。在很多时候,不是单纯的技术和反复练习,而在于思维的高度控制力,即思想意识的主导作用。

总之,钢琴伴奏与声乐演唱这种艺术形式的存在,就使得二者结成密不可分的亲密伙伴。二者的共融性与共存意识是主导其艺术形式得以完好展现的必要因素。伴奏者与歌唱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二者在充分发挥自身的艺术水准的同时,必须达成共同的艺术高度,二者不是简单地从属的地位,而是要把握好自身的尺度,充分展示相互融合的艺术魅力,只有二者的相互融合,才能创造美好的声乐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周石箴 .《歌唱中的情感与表現》[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1-3.

[2]瞿茜.《论声乐钢琴伴奏的技巧》[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1-3.

[3]盛文贵 .《谈声乐钢琴伴奏中前的平衡》[J]. 乐府心声.2001-3.

[4]石维正.《声乐学基础》(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2.

猜你喜欢

伴奏歌唱钢琴
为你而歌唱
为你歌唱
会歌唱的伞
纸钢琴
歌唱十月
论瓦格纳《魏森东克歌曲》的艺术价值
钢琴伴奏在初中音乐课的重要性
简论戏曲锣鼓经
作曲技术理论在民族乐器及钢琴伴奏教学中的应用
钢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