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途径

2016-05-14魏晓波

中国科技纵横 2016年6期
关键词:认同移动互联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摘 要】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交往方式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也深刻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也应该适应移动互联网的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结合移动互联网渠道多、速度快、互动频繁等特点及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新途径。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认同 机制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智能手机、平板电脑、wifi等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必备品,甚至成为他们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校园里随处可见“低头族”、“拇指族”。这种以移动通讯、互联网和手持智能终端为基础的新媒体技术的运用,让信息沟通变得即时、直观、便捷和广泛,使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而且使他们从思维方式到价值取向、从审美情趣到兴趣爱好等日益呈现多元化和个性化。移动互联网时代呈现出的价值观的变化、思想观念的碰撞、生活方式的改变都将成为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因素。而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也将受此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被普遍理解和接受,才能为人们自觉遵守奉行。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不能仅仅靠说教或不同价值观之间的简单对话而实现,必须借助有效载体和平台,切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认同。

1移动互联网时代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必要性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是信息传播者,随着智能手机和校园无线网络等的推广和普及,移动互联网越来越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及日常交往的主要途径。而且大学生对于信息的获取和发布完全没有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和发布信息、表达自己的见解。但是我们也看到了还有网络负面信息的扑面而来,给正处于成长关键期的大学生带来的影响。例如大学生通过移动互联网看到的社会负面信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以及对老师传统权威的消解也是日益加深的。针对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尤其是认同问题,如何应对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努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辨的能力,引导大学生积极传递社会正能量,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

1.1移动互联网深刻改变了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随处都可以连接无线网络,大学生将微信、微博等作为自己日常生活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起床玩微博,睡前聊微信。”相关研究显示,大学生使用移动网络获取信息的比例远远超过从传统媒介或教师、同学等途径。此外,移动互联网也改变着大学生的社交方式。他们通过微信、微博等交往方式拓宽自己的交往空间。这一变化不仅使同学之间的信息沟通变得即时、直观、便捷,也使得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日常行为方式的改变也影响到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大学生从思维方式到价值取向、从审美情趣到生活礼仪等日趋个性化和多元化。在此背景下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让他们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是一件可以通过简单“灌输”就能达到的事情。

1.2移动互联网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正能量的“利器”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智能终端如微博、微信等具有多样化的传播方式,微信目前已经基本实现大学生全覆盖,“微生活”成了大学生的主流生活方式。微信在给大学生带来便捷的同时也满足了大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日益成为大学 生获得新知识和扩展视野的重要渠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利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价值观认同教育。如利用微信平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可以突破场所、环境和时间的限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通俗易懂 的文字、趣味十足的漫画、生动活泼的视频等主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且由于交互性很强,可以通过微信群发言、转发朋友圈等方式,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可以实现师生之间的无障碍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还可以实现正确的舆论引导、正能量的传播和价值观的引领。因此,要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效率必须利用好这一“利器”。

1.3移动互联网的“无孔不入”深刻影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

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这种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正在遭遇移动互联网的挑战。移动互联网时代,学生从网络获取的信息远远超过了思政课教师,思政课教师的知识权威正在被弱化。在以往的思政课上,教师凭借年龄、专业、学科背景以及经验等优势,在师生交流中处于信息主导地位,知识渊博的形象往往会赢得大学生的信服和敬仰。但现在,建立在师生双方知识信息不对称基础上的优势格局逐渐被打破,在信息的即时互动、分享、交流等方面,大学生的能力远远高于教师,加上学生对社会负面信息的关注超过正能量信息。思政课教师的知识和信息主动地位面临严峻的挑战。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让学生真正产生认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思政课教师改变传统授课方式,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用道德叙事的方式,用有力的证据驳斥网络上的一些“谣言”,用身边的案例传递正能量。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产生共鸣。

1.4移动互联网带来的负面效应弱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互联网是把双刃剑,移动互联网也不例外,在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交往方式的同时,也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带来了挑战。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这一时期虽然有了较强的自我意识和判断力,但对网络传播的不良、不实信息缺乏较强的辨识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好奇心的驱使之下,容易出现盲目跟帖、传播等问题。加之自媒体时代信息碎片化带来的价值多元化更加剧了这些问题。目前网络上有些大V,为提高点击率和赢得人气而编造一些子虚乌有的不实信息,大肆传播和渲染一些社会负面信息,也引起了自我约束能力弱和是非判断能力不强的大学生的广泛关注、裂变式传播和扩散。这种传播和扩散如果遭遇政治信仰不坚定甚至信仰缺失、理想信念不坚定的大学生的话,情况可能更可怕。这将会改变他们原有的价值判断,已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性认知也会受到影响,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从认同到内化、外化的过程中遇到重重阻力。

2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实现路径

既然移动互联网时代是无法回避的现实和事实,那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改变观念,主动迎合这一时代的变化,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也乘着移动互联网的东风,真正使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1以微信平台建设为抓手,创新认同教育载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结合大学生的特点,不断创新教育载体,以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出来。而微信平台符合大学生的需求,也适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然,微信平台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宣传部门、学生处、团委、学生社团等部门的通力合作,更需要校报、广播站等大力宣传和推广。在建设好微信平台的同时,要维护好自媒体平台的日常运营。还要创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信公众号,通过发布正能量信息,发挥积极的舆论导向作用。思政课教师也要利用好这一平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融入微信平台建设,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润物无声”。要发挥隐性载体的育人功能,以此推动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要积极在微信平台上积极推送案例、视频等教学资料,让大学生加深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理解和现实解读。以此积极发挥微信的生活化教育功能,让微 信成为高校思想工作的利器。

2.2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构筑思想“防火墙”

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他们目前正处于心智发展趋于成熟期,面对虚拟的网络空间、良莠并存的信息环境,其运用媒体获取信息、分析能力、质疑能力还比较薄弱, 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通过计算机课程及其他选修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使学生的媒介素养得到大大提升。在此基础上,使他们熟悉传媒的特点,提高传播内容分析和媒体信息评估能力。关键是不仅要使其具备一定的信息传播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其具备信息鉴别能力。思政教育工作者或相关教师要积极帮助学生提高运用网络、微信进行信息获取和学习的技能,使其具备“火眼金睛”,有效辨别不良信息和虚假信息,甚至一些网络谣言,并自觉抵制这些信息的侵蚀。

2.3倡导网络生态文明,促进价值观的情感认同

高校不仅要从形式上开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网络平台,更要从内容上倡导网络生态文明,传播校园正能量。还要提升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不信谣、不传谣。移动互联网时代,刷微信逛朋友圈日益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元素。然而信息大潮激荡下,谣言暗流涌动,其危害不可小觑。2015年1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刑法修正案(九)》对各类网络谣言的依法治理和处罚作出了明确规定,即“造谣传谣入刑”。因此,大学生必须提升自己的自我判断能力,积极传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从认知认同到情感认同的飞跃。

2.4线上线下相结合,推动价值观的行为认同

依据心理学关于价值观认同的理论,认同需要经历从认知认同到情感认同再到行为认同的过程。行为认同是价值观实现质的飞跃的关键一步。没有行为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是不彻底的。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利用微信等平台策划和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以此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同步进行,互相促进。例如在阐述“爱国”时,可以让学生利用自媒体获取爱国主义的视频资料,通过观看增强其内心的认同感,并适时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实践基地,让学生将爱国主义思想内化为行为准则,从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认同。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任重而道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利用移动互联网时代带来机遇,主动应对挑战,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积极探索多元化、立体化的认同路径。只有实现认同,才能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屈春芳.徐丽丽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4).

[2]张琼.网络境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3(4).

[3]刘成荣.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4(20).

[4]周巍.论现代传媒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影响[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5).

[5]王子蕲.基于微博平台的大学生价值观培育问题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06).

作者简介:魏晓波(1979—),男,山西阳泉人,硕士,副教授,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社科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

猜你喜欢

认同移动互联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认同的崩溃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跨性别者认同矛盾研究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大数据环境下基于移动客户端的传统媒体转型思路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