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榕善于德育同伴在行动

2016-05-14喻晓伶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6年6期
关键词:同心同伴德育

喻晓伶

环翠园小学榕树众多,学校挖掘南国榕树所特有的“共荣”和“包容”等品质,注重发挥翠榕“同心同荣”的“榕善”德育功能,创造“同心”环境,建立“共荣”意识,积极挖掘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资源,让家长、社会上的热心人士都成为学生们的伙伴,“同伴德育”模式应运而生。

“同伴德育”策略创新成效一、“同伴德育”的思考与探索

儿童的成长是群体社会化的过程。科学家爱普斯坦(Joyce L. Epstein)提出,建立家庭与学校伙伴(即同伴)关系的交叠影响域理论(Overlapping Spheres of Influence),即家庭、学校和社区对儿童及三者的状况、关系发生了交互叠加的影响,以学生为中心,在学校、家庭与社区之间发展一种新型的伙伴关系,这样技能完善学校所承担的教学活动,又能是使父母的教育能力有所提高,使父母与学校及社区中其他人的关系更加紧密,有助于学生找到最生动且最鲜活的“榜样”,通过学习与模仿同伴在交流互动中的品行道德,从而实现良好的道德情操。

环翠园小学始创于1943年,校址前身是明末清初南岸蔡氏家族的私家庭院——环翠园,昔日园内榕树众多,如今榕荫不减当年。“灵魂之于榕树,生命之象征也。有顽强坚韧、宽宏大量,有大慈大悲、明辨善恶,有繁衍滋生、觉悟真理也。”学校挖掘南国榕树所特有的“共荣”和“包容”等品质,注重发挥翠榕“同心同荣”的“榕善”德育功能,创造“同心”环境,建立“共荣”意识,积极挖掘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资源,让家长、社会上的热心人士都成为学生们的伙伴,“同伴德育”模式应运而生。“同伴”即“童伴”,指学生童年的伙伴,其包含学生、教师、学校、家长、家庭、社区及社会等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学校构建“榕善教育同盟”,以“交流、互动”为核心,以“尊重、平等”为原则,以“形式活泼、参与性强”为特征,以“同伴在行动”特色活动为载体,同伴互助,共同进步,欣欣向荣。

二、“同伴德育”的特点与个性

“同伴德育”坚持德育“永远在路上”“永远在行动”的理念,努力使每一个参与到德育过程中的“同伴”——无论是学生、教师、家长或者其他社会人员,都能在过程中体会到互助互爱、同心同德、共同成长,共同进步的幸福和成就。它具有鲜明的主题性和统筹性。有计划、有目标,并通过主题性德育活动的实施,使参与其中的“同伴”有的放矢,有条不紊,深入领会德育内涵。以“交流、互动”为核心,以“尊重、平等”为原则,注重人的发展和进步——既涵盖学生在教育合力下取得的进步,也包括教师取得科研教学水平的进步,家长端正自身、增强教育能力的进步。

三、“同伴德育”的实施与策略

学校注重发挥翠榕德育功能,积极挖掘“同伴”资源,形成和完善了“榕印拾趣”系列特色德育活动。

“三同”活动聚同心。“三同”,即“同伴学苑”“同伴艺苑”和“同伴假日”。

“同伴学苑”下设“科苑、艺苑、书苑、体苑、队苑”五个分苑,其下有各自的学生社团。各社团凸显人文关爱,科技发展,体艺展示,书香沁人,可谓各具特色。社团活动依赖学生间的同伴交往,孩子们同心同荣,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同伴艺苑”即社区展演活动,组织各年级段的学生去社区舞台表演,规定一个周期,定期巡演。这种表演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表演技艺,增长学生见识,挖掘学生潜能。再在表演活动中增设亲子活动,给家长参与的机会,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

“同伴假日”是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家长、学生、教师和社会的多方位参与,其目的是为了满足独生子女伙伴间的亲情需要,为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提供的重要平台。“同伴假日”具有主题性和制度性的特点。

“四礼”仪式促成长。“四礼”,即“儒雅读书礼”“难忘毕业礼”“思源感恩礼”“快乐成长礼”,是学校的常规特色活动。清明扫墓期间三年级队员开展“思源感恩礼”动、中秋节期间一年级开展“儒雅读书礼”、寒假前夕四年级开展“快乐成长礼”、七月六年级开展“难忘毕业礼”。

“五节”主题拓视野。“五节”包括“书香节”“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和“建队节”,是学校专门制定的德育主题特色活动,旨在丰富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自主活动及与他人合作共事的能力。“五节”特色活动成果突出,如书香节的情景剧“榕树下的校园”“我们的梦想舞台”,给嘉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科技节中让队员、家长和辅导员一起寻找身边的有趣点,共同探究“身边的科学”。

“三文化”宣传育才艺。“三文化”,即学校的三个宣传氛围的布置,是学校实施特色校园文化宣传的载体。《翠园志》以“寻榕迹,展榕志”为主题,记述了学校的成长发展史;《翠园青青》是学校的校歌,以“奏响翠园乐章,共绘翠园蓝图”为主题,详细勾画了环翠园小学未来的发展蓝图;《快乐榕印》是学生成长手册,见证了学生的成长足迹。学校借此逐渐形成以“同心同荣”为核心精神的“榕树文化”校本课程体系,以培育“礼爱并举·多才博艺”的翠园学子,同伴成长,共同进步。

(一)教师同伴互助提升理论内涵

乔伊斯和肖尔斯提出了“同伴互助(peer coaching)”的概念,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教师间发生的、以专业发展为指向、通过多种手段开展的、旨在实现教师持续主动地自我提升、相互合作并共同进步的教学研究活动。

学校以“翠园教育家俱乐部”为载体,提倡平等互助的“哥本哈根精神”教师团队文化,课题《家庭教育与“同伴在行动”特色活动结合的方法与策略研究》《小学弱势群体健全人格的现状调查与教育对策研究》、广东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开发小学教师领导力的实践研究》等。以科研课题为纽带,构建“同伴教研组文化”,如语文组“坐庄式教研”、数学组“课题带动”模式、英语组“同伴研讨”方式、专科教研组“定向研讨”等,在绩效评价中重点奖励年级组、教研组等团队,全力打造“同伴”师生成长共同体。

(二)家校同伴助学形成教育合力

家委会是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重要部分,学校设置了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和社区委员会三个机构,一方面,通过家委会和社区委员会整合家长和社区资源;另一方面,借助家委会和家长会开展多种教育活动,推进“家长督学进校园”“雏鹰导师课堂”,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与学校“同伴”助学,更好地形成教育合力。

学校成立家长“同伴”义工服务团,鼓励家长与孩子一起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家长用自身的行动去教育孩子、感染孩子,践行“身教重于言教”的理论,同时也让孩子去影响家长,改变家长的不良观念与行为,提升亲子关系。

(三)社区同伴共建凸显资源魅力

“同伴德育”在社区的顺利开展得益于学校与社区共同营造的良好的教育生态。与“大同”社工服务机构联手,兴建“翠园成长俱乐部”,关注每一个学生。学校积极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志愿服务得到社区和家长的支持与认可,形成德育常规性活动,真正达到“育德细无声”的效果。

四、“同伴德育”的创新与成效

重视家校合作、注重环境育人,是每个学校都在探索的课题。随着现代化社会的迅速发展,禁锢在校园内的传统教育模式已逐渐被多元开放的现代化教育模式所替代,“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成为新的发展趋势。环翠园小学以交叠影响域理论(Overlapping Spheres of Influence)为理论依据,从学校核心精神“同心同荣”中汲取内涵,培养人向善互助的品质,形成了“同伴德育”理念和模式。这一德育理念与学校校园文化有机结合,经过了全局性统筹战略考虑,创新了大多数学校德育理念的“无根无源”现状,使德育工作有根基、有依托、有底蕴,具有可持续发展性。“同伴德育”立足本校,面向社会,构建了学生、教师、家长、社区为一体的“榕善教育同盟”,促进了德育家庭化、社区化、社会化,形成了教育合力,具有创新性、实效性和独特性。

猜你喜欢

同心同伴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同心战"疫" 携手前行
《中国德育》
同心逐梦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勠力同心 坚韧前行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勠力同心 坚韧前行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寻找失散的同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