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人墓碑记》案例分析

2016-05-14包丽玲

新课程·中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魏忠贤墓碑古文

包丽玲

【案例背景】

初中的文言文篇幅短小,内容浅显易懂,数量较少。学生初入高中看见一本必修书上就有4篇左右的文言文,上课时发现对文言文的理解要求提高了,不能很好地适应。加之,文言文学习需要长期的努力方能见效,所以,学生对文言文渐渐失去兴趣,也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

这些现象让我深思,长此以往且不说学生无法领略古文特有的魅力,体会古文的深邃思想,更让人担心的是死寂的课堂,和无法提高的文言阅读能力。

造成现状原因:

1.古文中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存在时空差距

凡文章皆有创作的时代背景,脱离其中,自不能理解。而古人的时代,今天的学生未必知道;古人的思想,今天的学生也未必能理解。时空的差距横亘在作者和读者之间,自然理解困难。比如,不知道韩愈那时“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时代,就不能明白昌黎先生写《师说》的良苦用心。比如不了解苏洵生活的北宋以钱帛贿赂契丹、西夏,只求苟安,就不能理解明允为何选择了这样的角度去谈论六国破灭的原因。

2.理解字面意思已存在难度,遑论体悟其中深意

高中的文言文篇幅较长,文言知识点很多。江苏高考说明里有120个文言实词和16个文言虚词的要求。学生发现对古文字面意思的理解要求提高了,有太多要识记和理解的内容。往往读着读着就有不理解的地方,于是没有办法再读下去了。在这样的情况下,遑论理解其中深意。比如,学生正在理解《赤壁赋》中的文言知识点,文章内容还没有完全弄明白。又要去理解赋中主客对答的传统,实际上是自己的心灵对话。再者要体会苏轼在被贬谪后看到赤壁之景产生了变与不变的辨证思想,最终开解自己郁闷的心情走向理性之乐。一层层的理解深化需要教师的引导,对学生来说存在难度。

3.学习古文要长期积累,见效慢,要耐得住寂寞

古文的学习需要长期积累,夯实基础,需要多多阅读培养语感,这是一个长期的,需要耐住寂寞的过程。这也注定了古文学习不会因为学了几篇古文就有显著成效。应试的功利心理使得见效慢的古文学习渐渐失去了学生的青睐。

【案例描述】

下面以《五人墓碑记》为例进行教学实践。

一、导入新课

臧克家的《有的人》中说道“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那么生死的价值到底怎么评价。明代的张溥通过五位烈士的事迹为我们“明死生之大”。

二、教学过程

1.介绍明末的特殊政治背景

明王朝为维护其反动统治,设立了锦衣卫等特务机构,在全国范围内由上到下建立了一整套特务统治。这些机构的组织者,大多是皇上宠信的宦官。明熹宗时,宦官魏忠贤把持朝政达七年之久。此时,魏忠贤党羽遍布天下,异己排斥殆尽,形成了“钩党之捕遍于天下”的局面。明神宗(万历帝)时,统治者又向各地派出大批“税监”加征税赋。身处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多次进行抗暴斗争。本文所写,就是其中一次。

2.介绍本文中涉及的具体意识事件

应天巡抚周起元得罪于魏忠贤而被免职。已削职乡居的周顺昌,同情周起元而当众辱骂魏忠贤,魏因此怀恨在心。天启四年,苏州丝绸工业不堪剥削而罢工。当时,魏忠贤同党巡抚毛一鹭把“煽动”罢工的罪名强加于周顺昌。天启七年,魏忠贤用圣旨逮捕了周顺昌,并趁机勒索,激起人民极大愤慨。于是趁毛一鹭等人逮捕周顺昌之机,群起反抗。他们毁官府,杀缇骑,毛一鹭躲进厕所才免于一死。这次斗争被镇压后,朝廷在苏州大肆捕人,颜佩韦等五人为了保护群众,挺身而出,慷慨就义。

不到一年,魏忠贤被明思宗贬往凤阳看陵,途中畏罪自杀。周顺昌冤案始得昭雪。苏州乡绅吴默等人收葬颜佩韦等五人尸体于虎丘山塘的魏生祠——普惠祠内,并立了墓碑。

3.介绍作者张溥的有关知识

张溥生活的明代末年,正是东林党人与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斗争激烈的时代,张溥同情东林党人,富于正义感。天启时与陈贞慧等创“应社”。于崇祯二年,他继承东林党反对政治黑暗的传统,结交社会上有气节、有操守、有学识的士大夫,联合起来组成爱国社团“复社”,成为“复社”的领袖。他们激烈批评时政,与阉党的残余势力进行斗争,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声誉。

他在文学上主张“兴复古学”,强调“居今之世”,要“为今之言”“务为今用”。他写过不少抨击时政的文章,内容充实,风格质朴。《五人墓碑记》是其中的代表作。

4.在学生课后预习的基础上提问,解答过程中讲解重点字词句

(1)讲述暴动的过程,说清楚事件、地点、人物和事件。

(2)请思考吴民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反暴斗争的,如何反暴,为何反暴?

(3)五个人得到了怎样的安葬?

(4)作者是如何评价这五个人的行为的,借此表达怎样的观点和态度?

(5)作者主要运用了怎样的手法具体表现他们生死的价值的?

5.强调文中重点的字词句

6.积累表现“大义”的名句

7.拓展阅读

余秋雨《白发苏州》

三、作业布置

1.总结复习本课的文言现象。

2.阅读《明史周顺昌传》,回答相关问题。

【案例评析】

本课在进行文本教学前,花了比较长的时间介绍了背景知识。这些知识有关当时的社会环境、这件事情本身的简单介绍和作者除了其他方面的作为。因为文章是碑记,是为刻在墓碑上,用于叙述死者生前的事迹,评价、歌颂死者功德的,所以并未按照时间顺序写,也没有介绍当时的具体情况。学生初读有些许摸不着头脑。为什么一开头就强调这五个人葬在魏忠贤废弃的生祠中,这有什么意义呢?文中提到的“吾社之行为士先者”,这个吾社和张溥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会由张溥来写这篇碑记?“周公之被逮”为什么成了事情的导火索?然而这些疑问在对背景知识的介绍中很自然地解开了,读文章自然也就顺畅了很多。这些问题不属于语文问题,也不能通过文本的阅读解决,就不需要把这个难题抛给学生了。由老师的介绍来解决,也让学生把整件事情放在整个历史时期去看,也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本,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领会文章想要表达的死生之大。

在拓展阅读上选择了《白发苏州》,因为这篇文章用现代散文化的语言表述了《五人墓碑记》中的史实,同时也用现代人的观点评价了这五个人。同样的事情,穿越了时空,又引发了怎样的文字和文字背后怎样的内涵。多元多角度引导学生认识事物,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作业的安排一方面是针对课内,打好扎实的基础。一方面用自己学到的文言知识去阅读与这篇文章相关的人物传记。学生会比阅读其他的文章更有兴趣。充实文章内容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文言能力。

这是一篇原本难懂且无趣的文言文。通过课前知识的充分介绍,降低了非语文环节的难度,让学生有能力有信心进入文本。再按照事情发展的逻辑顺序,梳理课文,强调字句,帮助学生理清课文,明确重难点。在此基础上再去领悟课文深意,就有了依托。学生也能通过自己的思维逻辑分析。课内外的两篇阅读从现代文和文言文的不同角度去拓展阅读。与课文有关的阅读,让学生有了阅读的联系,从而产生阅读的兴趣。因为有了兴趣有了信心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能力,因为有了能力所以更有信心和兴趣去了解阅读更多。希望文言文教学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

参考文献:

李文华.《五人墓碑记》简析[J].阅读与鉴赏,2011(11).

猜你喜欢

魏忠贤墓碑古文
九千岁
中古文學劄叢之二(五題)
古文中走出的“超能力者”
称象
跟踪导练(二)5
读《隶定古文疏证》札记
清明
THE BLAST THATNEARLY DESTROYED BEIJNG
The Blast that Nearly Destroyed Beijing
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