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立体”模式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探索お

2016-05-14陈韵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模式

陈韵

摘要:多元立体教学模式,是针对现有思政课常用教学模式的弊端与症结所提出的药方。在论述如何在思政课中建构实施多元立体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并以“纲要”课为例展现具体实施情况,最终梳理建构该模式的难点及展望其未来前景。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模式;多元立体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6)06001705

在高校课程体系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下文简称为“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在高等教育阶段构筑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手段,体现着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然而,在当今的高校中,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和影响力却并不尽人意。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同中国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有关,另一方面则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下降不无关系。201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即“59号文件”)[1]就提出在进一步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背景之下,“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全面深化课程建设综合改革”。

2015年教育部最新出台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也强化了对思政课教学效果以及对思政课教育者素质的具体要求。因此,思政课教育者们必须积极在创新教学模式上下功夫,才有可能突破当前的困境。近年来,包括北京大学在内的多所高校,都开始探索在思政课中实现多元立体式教学模式[3]。多元立体教学模式,或可成为解决思政课所面临的现实挑战的良方。

一、传统思政课教学模式之窘境

“模式”一词,源于英语单词中的“model”汉译,也被译为“模型”、“范式”、“典型”等。1972年,美国教育学者就已提出:“教学模式是一种可以用来设置课程(诸学科的长期教程)、设计教学材料、指导课堂或其他场合的教学的计划或类型。”[4]1理论基础、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评价体系是教学模式的五大基本构成要素。可以说,教学模式是抽象的教学理论的具象化、可操作化,也是具体的教学实践的方法论,是设计、实施、调控、评价各种教学活动的运作样式。因此,当教学模式同时适用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时,必然产生强大的教学实效性。反之,教学实效性将大打折扣。

2015年4月10日-25日,笔者曾在福州上街大学城的6所高校开展过数次关于思政课教学模式及教学效果的问卷街访。面对“你认为思政课开设必要性程度”这一问题时,73.4%的受访者表示思政课是“可有可无”的,认为“很有必要”开设的仅占9.2%;此外,70.4%的受访学生对思政课的教学效果评价是“较差”和“很差”。而问及思政课逃课经历这一多选题时,“自己逃过”者占33.7%,同时81.5%的受访者“见过同学或朋友逃过”。而在“思政课教学中最令你不满意的地方”这个问题的五个选项中,“教学方法”、“授课风格”、“考核方式”这三个选项选择率各占到38.7%、29%、11.6%,“教学内容”以及“其他”仅占16.2%。

尽管这一调查所覆盖的群体仅232人,样本数量有限,且受访者身份以在校大学生为主,兼有少量教师,但其所透露出的讯息却令人警惕。首先,思政课的教学吸引力堪忧。事实上,高校思政课已成为部分大学生抵触的课程,动辄便以“洗脑课”、“必逃课”冠名之,其学习兴趣可想而知。而细究之下,教学方法、授课风格与考核方式这些教学模式的基础元素,是最令学生诟病之处,反映出了当今高校大学生对思政课现有教学模式的不认同。其次,在部分高校教师、行政人员,甚至是部分校领导眼中,思政课也是可有可无的、挤占专业课课时的硬性摊派,并没有实际的教学效果。这不仅是对现有思政课教学模式所提出的质疑,也是思政课在高校中教育地位边缘化的讯号。

事实上,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模式始终是以教师为中心而展开的。这种教学模式通常以讲授法为基础教学方法,强调教学内容中的理论阐述与知识点讲述,并以闭卷考核方式衡量学生学习效果。“教师——学生”的单向知识灌输形式,尽管简单易行,但枯燥、死板也是其痼疾所在,直接造成了教学模式的平面化。当然,近年来,也有一些思政课教育工作者展开对教学模式的革新探索,提出了不少新模式。譬如在教学系统结构上,就有“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中心教学模式;在教学目标上,则有基于问题、实践、交流或是其他目标的诸多模式形态;甚至还有研究者提出了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等。然而,这些新的教学模式大多处于探讨实验阶段,有些模式的适应性并不广,还有一些教学模式仅仅针对课堂教学或是实践教学而提出,难以顾及全局,对思政课教学改革进程的整体推进助力有限。因此,许多院校中的不少思政课教师依旧因循旧有的平面化传统教学模式展开教学工作。这不仅难以使学生产生持久的学习兴趣与自觉性,甚至还会使部分学生产生厌恶感,直接妨碍学生对于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接受。因此,找出一种便于操作、适应性广且包容性强的教学模式,成为解决当前思政课教学窘境的要务。

二、多元立体教学模式的基本概念、要素涵义

多元立体教学模式是基于当前一系列新式教学模式的研究探索基础上,在扬弃传统教学模式优缺点的前提下所进行的新尝试。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学生”的平面化知识授予形式,多元立体教学模式主张将学生置身于整个课程氛围之中,通过教学手段的丰富,以及教学场域的扩大和多层次化,使其得以从多种不同渠道自主吸收课程知识,并将其融会贯通。其中,“多元”是指知识渠道多元化、教学手段多元化、考核方法多元化;“立体”则强调要建立三重立体课堂,即固化的课堂——教室、流动的课堂——社会、环绕的课堂——校园与网络。而具体到高校思政课的教育实施中,思政课多元立体教学模式的五大基本要素应具有以下涵义:

在理论基础方面,作为专门辅导中国高校大学生思想的课程,思政课教学必须建立在教学对象,即大学生群体愿意受教的前提下,才能够实施并实现教学目标。而大学生的所需所求、知识范围、认识水平,是决定他们对于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多元立体教学模式所运用的是“以生为本、因材施教、兴趣引导”为核心理念的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以生为本”就是要求教师要以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展开前期教学准备和具体教学实施,用学生听得懂的语言讲解理论知识;“因材施教”就是要求教师做好学情分析,通过与辅导员、学生干部及普通学生的沟通交流,对每个授课班级的学生群体构成、专业特点以及思想倾向进行充分了解,以实现有针对性的教学;“兴趣引导”则是要求教师摒弃传统的填鸭式的知识传授,以教材内容为出发点找寻能够激发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事件及论点,并积极拓展教材内容之外的相关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开展课内外学习、探讨、实践及研究。

在教学目标方面,知识掌握是铺垫,而理解认同才是最终目标。思政课的性质,决定了在这一体系下所涵盖的课程授课的最终目标决不能止步于简单的知识复述。因此,“授之以渔”是多元立体教学模式之下,思政课应有的教学目标所在。具体而言,就是实现让学生能够较为自如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方法,主动地、自主地认识中国的国史、国情,并得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以及认识自身作为中华民族一分子和中国公民的基本义务权利,从而最终实现培养出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人才。

在操作程序方面,多元立体教学模式所呈现出的是一种“讲授→引导→学习→实践→再学习→评价”的流程。即教师在课堂讲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课外展开对特定问题的思考与探索,并依据具体问题的实际,采用论文写作、随堂问答、专题讨论等形式加深学生对重点理论知识的理解;教师继而指导学生自主开展专题社会实践考察,将理论运用于实际问题的研究分析中,在课堂理论知识同实际情况的相映证和相结合的过程中,升华对课堂知识的学习认识;最后,教师将学生在分阶段的形成性成绩,按照一定比例组成总评成绩,以综合判断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对理论的理解掌握程度。

而实现条件(手段和策略),是多元立体教学模式最为重视的元素。它包括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教学场所的多元化、立体化、交叉化。作为社科类课程,多媒体课件承担着教室内主要教学工具的作用;精品课程网站、即时通讯软件(如QQ、微信、易班系统等)扮演着课后答疑和教育延伸手段的角色;网上自选课程网站(如“慕课”网站等)成为教室之外补充教育的渠道;校园讲座和学生校园活动,也是渗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舞台;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将社会变成理论结合实际的最好课堂。因此,从教室内到教室外,从校园中到城乡里,从实体社会到虚拟社会,凡大学生生活学习所能接触到的地方,都是多元立体模式下思政课进行教学之地。另一方面,是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和综合化。课堂教学方面,多元立体模式要求要将普通的讲授法结合启发式教学法展开,同时还要求教师必须将研究式教学法、PBL教学法、对话式教学法等有机结合到可适用的课堂片段教学中;而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多元立体模式尤为强调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展开情境教学法,提升学生对理论的感悟力和接受度,促成学生对于理论知识与论点的认同。

在评价体系方面,多元立体教学模式坚持采用综合评价体系。这是建立在课程内容分析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而提出的。由于四门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各有偏重,理论构成不尽相同,但不可否认它们共同具有的社会科学的属性和引导学生思想的教学目标共性;而教师所具体授课的班级也存在着文、理、工、术等专业氛围的区别,因此“一刀切”的考核方法不可取。与强调学生掌握部分知识点的简单的闭卷、随堂测验的传统考核模式不同,多元立体模式要求面对不同的课程时,要采用不同的综合评价构成比例。譬如,在“原理”课上,面对理工科专业学生为主的班级时,需要加大理论知识考核成绩的比重,增加随堂问答形式的考核,兼之以小组实践报告的成绩;而在一个以文科专业为主的班级中讲授“概论”课程,则可以提高小组实践报告的分数比例,辅之以期末综合试卷考核。由此,实现因材施教与综合评判的结合,科学地测定出不同专业背景下不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

三、多元立体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以“纲要”课为例

五点要素所具有的原则与涵义,构成了多元立体教学模式的框架与血肉。若将其全面施行到一门具体课程中,则可以彰显出该模式的一大特点——灵活性。譬如,“纲要”课的组织和实施过程中,教与学的两方就会呈现出以下状态:

在教师方面:在教学准备环节,教师首先会向辅导员了解即将授课的班级学生的学科背景、男女比例、班级氛围等一系列学情信息,同时广泛收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网络资源、专业资料以及相关学科最新进展,制定每一阶段的针对性问题与教学阶段计划,同时准备好实践教学计划与预期考核方案。在课堂教学环节,每一节课都会出现相关扩展学习资源的介绍,每一章节的教学方法组合都可能与前一章节不同。譬如,在第一章第一节中,在梳理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形式时,启发式讲授法是主要的,但具体到军事侵略中的掠夺财富时,就会以圆明园作为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施力点展开讲述;又如,第五章第一节时,便会以提前布置给学生的关于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问题,展开课堂公开辩论,以研究式教学法促进学生对于开展革命新道路探索必要性的理解与认识。再如,第六章第一节第二点时,情境教学法便会被运用于展现日本对华犯下的种种罪行,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在实践教学环节,教师提前布置实践教学计划书,在课堂中实现指导学生分组、选题的任务,在课外时间不定时抽查、参与学生小组实践活动进行情况,指导实践报告写作,并根据报告情况评定等级分数;在校园文化建设与网络思想引导环节,教师与校学工、团委、宣传部门合作,适时推出具有一定话题性和时效性的史实宣传活动,同时定期通过精品课程网站、校园BBS、教学网络互动系统以及学生校园网络系统(如易班网)开展中国近现代历史重要问题的阐述和宣讲,解答学生在网上所提出的中国近现代史热点和敏感问题。在考核环节上,除统一的实践活动报告外,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对不同专业背景的班级采用不同的考核形式。对理工科为主的学生,更多通过随堂综合题考核的形式,重点了解理工科学生对历史线索的理解认同情况;对文科为主的班级使用论文考核的形式,探究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法的掌握程度。此外,在尚有余力的条件下,教师还会开设补充性的选修课,细化对课程内无法充分展开的部分的讲述,补充相关的历史背景知识,为有学习兴趣的学生提供深入了解认识的机会。

在学生方面:课堂上所接受到的知识超过教科书所涵盖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又可以得到拓展新知的文献资源与热点问题的自学资源;在实践活动时,可以深入到近现代历史的第一现场感受历史的温度,并通过自主查阅相关资料丰富对相关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认识,同时在实践报告的写作过程中运用课堂所学习到的唯物主义历史分析法,掌握自主分析历史问题和理解现实的能力;在校园及网络上,既可以便捷地向教师直接提问课程问题和自己关心的时事问题,也可以借由校园网上的网络资源对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自主学习;在考核时,不必过度担心高中时期基础知识的积累程度差异,只需认真完成现有知识、理论的学习和实践报告的写作,理解课程内容的意义,便可以充分应对“纲要”课的学习要求。

由此可见,多元立体教学模式的具体运用过程,实质上是在赋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由度和空间的同时,也带给学生多样化的知识传达形态,使其保持对课程的新鲜感,从而持续保持对知识的兴趣度。但显然这一模式对教师所提出的挑战远大于传统教学模式。

四、多元立体教学模式的建构难点及其前景展望

需要指出的是,要依据上文所述五点基本要素的涵义展开多元立体教学模式的建设,实现该模式与思政课的无缝衔接,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事实上,在当今的思政课教学现状基础上建构这一模式,至少要解决以下三大难点:

第一,教师教学能力与专业素质的提升。多元立体教学模式之下,教师必须成为“多面手”。既要掌握课堂教学及实践教学的多种教学方法并将它们综合熟练地交叉运用于教学中,也要涉猎与课程有关的多种专业的知识,还要做好课程学习资源的信息收集工作,保证能够提供给学生多样化的知识扩展方法,包括参考书目、影视作品、网络资源以及实践地点的背景知识。甚至,教师还必须紧跟舆情,对现实社会中的热点问题有所准备,以应对学生的网络无记名提问。要做到这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颇为关键。这意味着教师需要在课下花费更多的时间与心力来钻研教学基本功,雕琢教学设计。与此同时,多元立体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兴趣为导向,也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不能再如传统教学模式那样,进行“自high”式的理论讲述。他们必须做到将深刻的理论深入浅出地向学生讲授,并且要同其他三门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做一定的区分。同时,最新的理论也必须被及时融入到授课中,以减少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对教学内容产生“过时”的印象。这就要求教师的专业研究要达到一定深度,对理论的理解不能是一知半解,而应当是烂熟于心、融会贯通。但显然,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完美运作多元立体教学模式所要求的教学能力与专业素质都有较高水平的思政课教师,并非遍地可见。这正是今天建构思政课多元立体教学模式的难点之一。

第二,思政课教学部门的教学后勤保障。多元立体教学模式强调“三重课堂”的立体互动,这意味着思政课教学部门必须要建立一系列的实践基地以满足四门课程的实践教学需求,同时也要提供给教师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条件。然而,选择何种地点建立实践基地,实践基地的条件是否符合思政课理论教学的方向,以及实践基地的教学保障条件等,都是令思政课教学部门挠头的问题。与此同时,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并非个别思政课教师可以协调的事务,这要求思政课教学部门必须积极争取校级行政层面的支持,做好协调工作。而除以上工作外,思政课教学部门还要解决“钱袋子“的问题,即保障实践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所需经费,这也正是现今诸多高校思政课教学部门的一大难题。

第三,高校教学评价系统及教育管理层面的认识。实际上,多元立体教学模式的顺利展开,需要高校教务管理部门和学工团委部门的配合。因为无论是实践教学还是学情分析,以及在校园文化中渗透思想引领的内容,要依靠思政课教师单打独斗是很难实现的。然而,打破各部门之间的界线,以形成系统有效的协同合作体系,并非一日之功。以社会实践教学为例:正常教学周次期间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就需要得到辅导员老师的一定协助;若是开展寒暑假期间的社会实践,与团委部门的相关计划的制定配合势必将有效推动学生的积极性。但这些都需要长期有效的沟通和协商。更何况现今高校中还存在着一部分轻视思政课教学的行政管理干部,对思政课教师开展相关的工作不支持、不理解、不认可,严重打击着思政课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因此,高校教学评价系统及教育管理层面的认识,对于多元立体教学模式的建立而言,无疑是难以忽略的现实问题。

然而,多元立体教学模式在高校思政课的运用前景,也是显而易见的。在当今社会环境中,高校思政课决不能再固步自封,不思改变。如今,多元化、便利化的知识获得渠道和碎片化的阅读方式,已经不断地冲淡原有教学形态的吸引力。将更多的学生吸引回课堂,成为高校思政课的当务之急。教学手段与考核方法的多元化,正是因应这一问题所提出的解决手段。此外,干瘪的理论讲述已经难以抵御自由化思潮、历史虚无主义等种种思想对大学生的影响。因此,多元立体教学模式的三重立体课堂,就是创造一个全方位的教学环境,尽可能地抵御不良思想和错误理论对大学生的误导。知识渠道多元化同样是由思政课教师针对可能出现的危险元素打的“预防战”,在学生思想中树立“防火墙”。

可以预见到的是,多元立体教学模式的运用,将有效地增强高校思政课的吸引力,使其变成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最终推动高校大学生思想理论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4]59号) [EB/OL].(2015-01-19)[2016-04-15] . http://www.gov.cn/xinwen/2015-01/19/ content_2806397.htm.

[2]人民网教育频道.北大思政课:与时俱进创新发展[EB/OL].(2015-05-11)[2016-04-15] http://edu.people.com.cn/n/2015/0511/c396084- 26983091.html.

[3]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教社科[2015]3号[EB/OL].(2015-09-23)[2016-04-15]. http://www.moe.edu.cn/srcsite/A13 /moe_772/201509/t20150923_210168.html.

[4]丁证霖. 当代西方教学模式[M].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思政课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创新线上英语教学模式的思考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高中英语“读写学思”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