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思想能力”及其培育的着力点探赜お

2016-05-14徐益亮路丙辉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方法理想信念

徐益亮 路丙辉

摘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研究对象,“思想能力”是指能够掌握和运用一定思想方法,认识、分析和解决价值方面问题的主观条件,是一种具有突出思想性和价值指向性的高层次、综合性能力。主要表现为主体对思想价值观的理性识辨、选择和坚守。“思想能力”论题的提出,一是出于对大学生应对实际问题的现实考量,二是源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理论审思,三是受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方面新论点的启发。培育大学生的思想能力应着力于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科学的思想方法、激发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关键词:思想能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思想方法;理想信念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6)06000604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重要领域和典型样本,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示范效应。众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思想的工作,那么,做人的思想的什么工作呢?基于现实和理论的慎思,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重在发展人的思想,要着力做好提升人的思想能力的工作。本文试图将眼光聚焦于人的思想发展,以“现实的个人”为逻辑起点,从人本身出发,把关乎人的思想发展核心的“思想能力”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提出和倡导思想能力及其培育的问题。

一、“思想能力”问题的提出

虽然“思想能力”并非一个新词汇,但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意义颇大。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引入“思想能力”问题,一是出于对大学生应对实际问题的现实考量,二是源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理论审思,三是受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方面新论点的启发。

成长问题最贴近大学生实际,也是大学生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关注大学生在个人成长中遇到的思想问题,事关重大。现实生活中,每个大学生都要面临来自社会意识形态、道德伦理和个人发展等各方面的问题,且都必须做出相应的价值判断和选择,进而树立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道德观等思想价值观念。面对当今世界风起云涌的社会思潮的冲击、“说不清,道不明”的社会伦理现象以及自身在生存、发展等方面的人生选择,思想稚嫩的大学生往往无力“抵抗”,而时常感到迷茫无助,不知所措,最终陷入思想困境。如何破除这些现实而重大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如何最大化地发挥?这成为一个摆在每个思想政治教育者面前不可回避的难题。思想政治教育不可能以“授人以鱼”的方式穷尽所有问题,不可能以改变客观存在的方式直接作用现实矛盾,思想政治教育者也不可能“取而代之”,化身受教育者直面问题,而只能树立“授人以渔”的理念,向受教育者传授从根本上解决思想问题的“真经”,即增强人的思想能力,以思想的力量消解“认知上的矛盾、情感上的纠葛、意志上的进退和信念与信仰上的抉择”[1],帮助他们开解思想困惑,祛除思想之苦。

相对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正在发生着由工具理性向人本身建设,由“教育”人向“帮助”和“发展”人的方向发展的重大转变。由于这种转变以“现实的个人”为出发点,更加关注人的思想健康,关照人的思想发展,从而成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突出特点。人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终目的及其标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在目标上更加关注人的发展。依社会宏观看之,自由而全面地发展是人的发展的最高形态,“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据学科微观视之,人的发展质为人之思想的发展,归根结底乃人的思想能力的发展。人的发展是多方面的,既包括生理的发育与保健、社会身份和地位的提高,也包括精神世界的提升与完善,其中精神性的发展是关键。思想能力既是人们精神王国的核心,又是促进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所要承担的任务就在于培育和提高人的思想能力,发展人的思想,促进人的思想解放和思想成熟,这既是实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重要任务,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题中之义。

经过了三十多年的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建设在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也面临着自身发展的瓶颈。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说道:“任何一门科学,都是在范式的不断转换中实现自己的前进的。”[3] 转变研究范式已成为促进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新发展的共识。近年来,以张耀灿先生为主的一批学者正致力于思想政治教育“人学范式”转换的研究,主张从人自身的建设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视角。这一研究已引起了学界的高度关注。受此启发,笔者以“现实的个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认为人的发展在于成长,成长的关键在于思想上的成熟,而思想成熟则得益于思想能力的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目的就在于促进大学生思想上的成熟。为此,我们把关乎“人的根本”和“全部尊严”的思想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研究对象,把思想能力培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论题和破解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难题的一条探索性思路。

二、“思想能力”及其主要语义

从词性上看,作为一种活动,“思想”是主体的认识活动过程,是一种精神或社会意识现象;作为一种结果,“思想”是认识活动的结果,即人们对事物的观点、看法、态度的总和,集中表现为一定的理论或理论体系。“能力”在狭义上是指人确立对象性关系及实施对象性活动时体力的、智力的、心理的、观念的条件或功能。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视角,综合“思想”和“能力”的内涵,我们姑且粗略地把“思想能力”定义为能够掌握和运用一定思想方法,认识、分析和解决价值方面问题的主观条件。

这里需要强调两点:一是这个“思想能力”的“思想”既不同于感觉、知觉、记忆、情感、意志等心理学概念,又有别于与感性相对的人的理性认识活动及其结果,而主要指“经过理性反思”的价值范畴。因此,思想能力既不等于“心理能力”,又区别于“价值中立”的“理性能力”。然而,思想能力并不排斥“心理能力”和“理性能力”。相反,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合乎理性的认知能力是增强思想能力的必要条件。思想能力是建立在一定“心理能力”和“理性能力”基础上的一种高层次、综合性能力。这也集中表征了思想能力突出的思想性和价值指向性。二是思想能力旨在解决“思想方面的问题”而非其他方面的问题的能力,语义重心在“思想方面”的问题。人类文明发展至今,思想的样式和形态多种多样,价值这条主线或隐匿或显现地存在于人们形形色色的思想之中。不论是涉及关于人的问题,如人性、美德、生死、境界,还是论及社会的问题,如自由、平等、博爱、法制、民生,其核心都是价值问题,都表现为一定的价值观。[4] 因此,思想能力的核心在于“价值能力”,主要表现为主体对思想价值观的识辨能力、选择能力和坚守能力。

任何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都必须遵循其自身的逻辑,沿袭自身的历史,承载自身的态度体系与价值取向,并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和其他思想观念的影响。对一思想的认识需要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方法,历史和辩证地分析问题,把握问题。面对思想的多样性、价值的多元化,需要思想者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增强思想的洞察力和判断力,在纷繁复杂的思想交织中判断是非、明辨善恶、区分美丑,明确什么是正确的,应该坚守和拥护什么,什么是错误的,应该反对和抵制什么。

在各种选择中,思想的选择最为困难也最为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选择什么样的思想,就是选择什么样的价值观和人生道路。思想的选择能力是思想主体基于自身的需要和追求对某种思想观念的权衡与取舍。一方面表现为对正确的思想或价值观的积极认同和接受,另一方面表现为对错误的思想或价值观的自觉抵制。理论上,选择正确的思想观念似乎不是什么难事,但在现实中,正确思想的科学性和崇高性往往被论证方式、主体需要和思想观点的相对性、发展性和有限性所遮蔽,因此,即使是正确的思想,也难免遭遇如“正确,但我并不接受”的尴尬。

思想的坚守力表现为对价值观秉持的连续性、稳定性和一贯性。具体指思想主体面对思想本身的复杂性、变化性以及多种并存的思想观念,能够以坚强的意志品质为基础,以坚定的信念为支撑,防止错误思想的侵蚀,自觉抵制不良思想和思想的不良倾向,坚守正确的价值取向。思想的坚守力还表现为对已经实践检验认定为正确的问题,能够旗帜鲜明地拥护;对已经实践检验认定为错误的问题,能够态度坚定地反对;对有待探讨和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能够坚持原则和底线,大胆质疑,详细分析,严肃对待;对具有重大和根本性的问题,能够毫不含糊,立场坚定,身体力行。

三、大学生思想能力培育的着力点

判断和评价一个人思想能力的大小、强弱,一要看思想的方向,二要看思想的方法,三要看思想的高度。正确的价值观念、科学的思想方法、崇高的目标追求是提升思想能力的方向标、保护栏和指明灯。由此我们认为,大学生思想能力培育的着力点在于引导正确的价值方向、培养科学的思想方法、激发崇高的理想信念。

首先,引导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价值观是人生“总开关”的“核心按钮”,引导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对提高人的思想能力,促进人的发展方面具有根本性和方向性的作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对“无意义”的引导。当前,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以空虚、焦虑、厌倦、纠结、恐惧为主要症状的“精神危机”。面对生活意义的“塌陷”、人生价值的失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眼光应聚焦于帮助大学生开解思想困惑、消除精神痛苦,在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同时,还要设法促使大学生融入集体、走进社会,在生产劳动中找到自尊自信,体认人的尊严,寻找存在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二是对非科学价值观的矫正。“一个人可以积极地做好事,也可以积极地做坏事”,没有科学的价值观作为指导,人就会迷失方向,甚至误入歧途。在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和多样性的今天,各种价值观参差不齐、良莠并存,帮助大学生纠正落后的、腐朽的价值观,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要且紧迫。三是提升大学生的价值层次。人与人的“觉解”不同,因此“每个人各有其自己的世界”。[5] 作为准“知识分子”,不论是着眼于自身成长,还是立足于社会期望,大学生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境界都应高于“普通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着眼于提升大学生的价值层次,通过多种渠道和方法促进大学生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的觉醒,使大学生不但要掌握“谋取功利”的本领,更要具有“贤人”、“君子”的人格理想、道德情怀和精神境界。

其次,培养科学的思想方法。培育“思想能力”的目的在于解决价值问题,而解决问题必须借助“工具”,即掌握和运用一定的工作方法和思想方法。思想方法是一个具有根本性和纲领性的问题,是“实践活动的理论前提和理论创新的深层基础”[6] 。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的历史和实践证明,与主观主义、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形而上学作斗争,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方法论保障。与此同时,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致力于“把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交给人民群众,让人民群众掌握科学锐利的思想武器去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筑牢思想防线,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坚定信心,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7]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在对自身和世情、国情、党情以及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等社会现象的认识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缺乏正确的思想方法,就容易犯“思想幼稚病”,就会在看待和处理问题时事倍功半,甚至遭受挫折和失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培养大学生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方法,养成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大学生的思想能力和智慧。

最后,激发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人类心灵之核,崇高的理想信念是人们的“精神之钙”,要解决好做人、做事、学习、生活、择业、交友等一系列人生课题,需要大学生树立理想,以崇高的追求引领思想和行为的方向;需要大学生建立信念、守望信仰,能够对正确的价值观毫不犹豫地笃信与坚守。缺乏理想信念的人,就会空虚迷茫,就会导致精神“缺钙”;没有崇高理想信念的人,就会琐碎平庸、低级趣味,就会患上“精神软骨病”、“思想无力症”。17岁的马克思在《青年在择业时的考虑》中这样写道:“一个人如果只是为了自己而劳动,也许可以成为一名著名学者,绝顶聪明的人,出色的诗人,但他绝不可能成为一个伟大的和完善的人。”[8]这不仅是马克思后来对青年人的期许,同时这也是马克思本人一生的真实写照。马克思自青年时代就立下了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奋斗的崇高追求,并用整个人生坚守和践行了这一伟大理想,谱写了一篇壮美的生命乐章。思想的真正力量源于精神追求的崇高性和神圣性,离开崇高理想信念的指引,思想水平就可能降规格、下档次,而思想能力则往往会沦落为“滚滚红尘”中“苟且”的“生存之道”或争名夺利的“博弈”伎俩。相反,理想信念崇高的人,就不会在个人得失上斤斤计较,就不会为日常琐事所纠缠困扰,就不会在重大价值选择上举棋不定、踟蹰不前。

参考文献:

[1]王习胜.“思想分析”的层面与方法[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1-7.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3][美]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31.

[4]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73.

[5]冯友兰.新原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59.

[6]肖新发.思想方法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3):271-275.

[7]崔耀中.重视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的大众化[N].人民日报,2012-07-18(7).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9.

猜你喜欢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方法理想信念
走进东山学校,寻找理想信念的力量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用对党忠诚诠释理想信念坚定
为革命视死如归的红色家庭(二)
数学课堂中的文化滋润策略
团体动力学视域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课堂教学初探
例谈高中数学中“转化与化归”思想的应用
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研究
把党的宗旨转化为党员干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研究
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