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掘 创新 交流

2016-05-14

大陆桥视野·上 2016年6期
关键词:胡杨木雕文化产业

2014年10月,我在南非买回了一个黑人木雕,40厘米高,戴着草帽的黑人男子,细瘦的身子却挺着个圆圆大肚子,双手交叉胸前,光着两个大脚片子,咧着大嘴憨笑着,样子十分有趣。村子里卖木艺的妇女说,这是他们族人的守护神,是他保佑族人有饭吃。2016年1月,我去印度,同去的中国人很多都买了一个或者几个木雕大象,说大象寓意吉祥,回家放在挂钟下面更寓意即时吉祥。当然我也买了一个。五月初,我在伊朗德黑兰最大的市场里,看见很多挂在墙上的太阳型的木雕,中间是一只人眼睛,大使馆的穆赛西先生介绍说,这个挂在家里可以避邪、保佑平安……在三个国家,我买回了三个木雕。说白了,这三个木雕的木头都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做工也算不上精致,更谈不上什么收藏或观赏价值,但我为什么还不远万里带回三个挺沉的木雕呢?因为他们代表了三种不同的文化,因为每个木雕都有故事都有含义……这就是为什么文化产品不同于一般产品的本质。这同时也说明另外两个重要问题:一是文化是有地域性的,同时也是民族、宗教信仰、民俗文化和个性化的,二是文化是没有国界、民族界限、是跨地域跨信仰跨民族跨时空的,因此也决定了文化产业本身拥有的广阔前景。

这又让我想起了另外一个关于木雕的故事:2009年我接待上海来的七八个同行,带他们参观完坎儿井后去逛旅游商品店,店里有很多各种各样的小胡杨木雕,几十元一个,我挑了十来个新疆民族人物的小木雕,打算当小礼物送给这七八个上海同行留作纪念。在回来的车上,我给他们每人送了一个小胡杨木雕,同时给他们讲了胡杨是活着生长一千年、死了不倒一千年、倒了不朽一千年的树,末了我灵机一动说:胡杨是长生木、长寿木,别小看了我送大家的这小胡杨木雕,放在家里却有家族旺盛、人人长寿的祝福!上海同行高兴地拍手叫好,吩吩嚷着叫车调头又开回了那家商店,每个人都买了一二十个木雕,一个老先生竟花了七八千元买了一个近1米高的大木雕抱了回去。我后来想,我们的木雕作品其木质、工艺都不差,为什么开始上海人不问冿而后来争相购买呢?开始,他们把他当作一般工艺品了,与大上海的高档工艺品相比,他们根本看不在眼里,而当我给胡杨木雕赋予了故事和特别含义后,它就不再是一般的工艺品,而是一种特别和特色的文化了。我想,这应该就是一种文化创新。

地处丝绸之路核心区的新疆,自古就是中西文化交流交融之地,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过:人类文明的钥匙就遗落在新疆。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风情、多元的民族文化,极具特色、极具个性的各种民间工艺美术以及自然资源,使新疆这片土地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富矿,加上地域上与中亚、西亚乃至欧洲交流便利的优势,注定新疆文化产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诸多机遇。

我个人认为,新疆文化产业尚处在起步阶段,虽然守着富矿,但合理的引导、科学的发掘、有序的管理、大胆的创新才能使新疆文化产业真正形成产业。

合理的引导,一是内部的启发、引导;二是外部的宣传、推广。对文化产业来说,越是共性的东西,越要突出差异,越是大同的东西越要显示不同。模仿不是文化,是仿制;沿袭也不是产业,是传承。

科学的发掘很重要,如同一座金山,无序开采终将只剩下石头。文化产业发展不能一呼百应、一拥而上地去干,那样只会丧失文化。维吾尔族土陶是因其独特手工制作、木柴烧制工艺和手绘的独特民族图案而独具魅力的,有其独特的文化,而一哄而上的批量化、工厂化生产,不仅丧失了其文化个性,也会泯灭一种文化。

有序的管理同样很重要。文化产业的开发、加工、生产,必须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基础上,尤其是传统民族工艺品的生产制作,要有严格的工艺标准和流程设计,不能随意随便,一哄而上。如和田玉的开发、加工、生产,因其无序开发而丧失了千百年来所独有的文化属性,由文化价值沦落为装饰价值和藏品价值。

大胆创新是建立在科学发掘基础之上的,创新不是革命,既不是“破四旧”也不是“放卫星”,所有的文化创新必须是文化传承和文化弘扬的创新,文化创新不仅显于形,而深于神,这个“神”就是赋予它更深的内涵、更丰富的内容、更好听的故事。应该说,文化产业本身就是内容增值的产业,没有内容,何谈增值?

此外,文化产业应由真文化人做,而悲哀的是社会上伪文化人居多,所以文化产业中虽不乏珍珠美玉,但整体上不是求上求真了,而是伪文化趋向了。文化产业发展当前应防止文化的价值取向走偏走歪,尤其防止文化的价值不再是品质价值,而是包着文化外衣的物质价值,而且是中看不中用的伪物质价值,那么,文化产业实际变成了产业文化。当然,产业需要文化,但不是文化产业。我认为,文化产业创新是文化精神层面上赋予的产业创新,而不是产业层面上的物质创新。因此,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是内涵高于形式、内容优于产品;性格决定特色、故事赋予生命。

当前文化产业中存在的几个问题也值得我们重视:一是政府层面的急于求成、好大喜功,造成文化产业园区化、同质化。园区化的文化产业有热闹有氛围,但不利于产业的个体化和个性化发展。二是社会层面的大文化趋向,文化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目的只有一个,向政府要钱或是优惠政策,而至于如何产业化,不得而知。三是文化企业层面的浮躁化很严重,忙着去做一些这个示范、那个基地的“牌子项目”,忙着去做一些讨好政府的“面子项目”、忙着去做一些可以向政府要来钱后,很快完结项目,再忙着申请另一个项目的“项目的项目”,这些都不利于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和长久发展。

文化产业不是口号、不是名头,文化产业需要实业家、实干家和领军人才,文化产业要谨防打着文化幌子的假文化,那比伪文化更可怕。房产公司挂上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牌子,玉米田头插上玉米文化园的牌子,家俱工厂换了个牌子成了木艺文化产业园……这些种种的所谓文化,在有意无意间把文化产业的概念偷梁换柱了,把文化产业发展误导到形式主义的歧途上。对此须引起高度重视。

新疆不乏文化,但新疆需要文化!

新疆占据了文化产业的资源优势和地缘优势,新疆文化产业离不开三句话六个字,一是发掘,二是创新,三是交流。发掘是为了弘扬和传承,创新是为了讲好故事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内涵,交流既是交融也是推广。我相信,新疆文化产业一定会有喜人的发展、广阔的前景!

(作者系新疆文化出版社社长,国家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新疆财经大学硕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胡杨木雕文化产业
美到极致的胡杨
胡杨为什么能在沙漠中生存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家风伴我成长
木雕鱼
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举办文化产业沙龙
四川命名首批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
人鹿奇缘:抹不去的心痛
木雕创作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