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渐渐地长大

2016-05-14

作文周刊·七年级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韩麦尔士兵老师

有人把《最后一课》比作一首爱国主义的交响曲,主旋律就是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配合主旋律的是对郝叟、镇长、邮递员、班上其他学生等人物进行的描写;构成主旋律音符的是对这些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以及布告牌、金龟子、鸽子等进行的细节刻画,它们共同谱出了一首悲愤的爱国主义交响曲。

文中,作者主要写了小弗郎士逃学、上学的经过,通过他的行踪,写到了几个相互关联却彼此分离的场面:普鲁士士兵的操练场,镇公所的布告牌,小镇里的学校。没有这样一个人物,这些场面就很难组织成一篇完整的作品。此外,小弗郎士还起到了深化小说主题的重要作用。当阿尔萨斯被割让给普鲁士时,阿尔萨斯人民不但失去了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还将失去朝夕使用的母语。这样惨痛的情感该如何表达?作者选择了小弗郎士这样一个平时不爱学法语的调皮男孩,用他的内心感受反映出了整个民族的沉痛心情。这种写法有着极其强烈的对比效果,十分震撼人心。具体分析如下:

小弗郎士——天真的孩子

小说打一开始,出现在读者面前的小弗郎士就是一个贪玩的孩子。他虽然走在上学的路上,但他并不打算去学校,因为老师要检查的分词用法他一点儿也不会,他心里的价值标准是到野外玩比学习更有趣。他关心的事是:唱歌的画眉、晴朗的天空、暖和的天气、操练的士兵。这些事物的确有趣,但是他到底还能管住自己,所以他也很可爱。他虽然明白“最近两年”从布告牌上知道的“败仗”“征发”“司令部的各种命令”都是“坏消息”,可他对布告牌上的各种“坏消息”并不像大人们那样特别在意。他爱看士兵的操练,即使是侵略者普鲁士士兵的操练,他也照样认为很“有趣”。

小弗郎士——爱国的孩子

当小弗郎士看到教室中的种种“不平常”的情景时,他终于感到“吃惊”和“诧异”了。格外安静的教室、穿着礼服的老师、脸上带着忧愁、拿着破旧的初级课本的镇上的人们,都让迟到的小弗郎士感到了一种“严肃的气氛”。在得知“最后一课”的消息后,他“万分难过”——他为自己的权利被剥夺而难过,他恨那些“只许”法国人学德语的“坏家伙”。这是一个孩子对像母亲一样的祖国的那种天然的、血肉相连的、朴素的感情。

小弗郎士——长大的孩子

祖国被异族侵略这一严峻事实震撼了小弗郎士的心,韩麦尔先生的谆谆教导使他从贪玩变得热爱学习,从幼稚变得懂事。他对自己过去的贪玩深感“懊悔”;对老师、课本都非常“舍不得”;希望付出任何代价回答好老师的问题,而答不出来心里很“难受”;他以从未有过的细心学习“最后一课”,课上的内容他“全都懂”,甚至觉得“挺容易”。小弗郎士的懂事和成熟还表现在他对老师的理解上。以前,他心里记着的是老师的戒尺,给自己的惩罚和“骂”,而现在,他感到被侵略者赶走的老师很“可怜”,这是对具有相同命运的人的理解和同情。在完全明白了老师的话以后,他感到“最后一课”“永远忘不了”,感到老师“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小弗郎士在小说中是一个成长中的儿童形象,他的心理变化过程就是他爱国情感由潜在到成熟的升华。

【形象新解】

1.在《最后一课》中,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安排韩麦尔先生以一个高大的英雄形象出现,而是从普通人的角度出发,从一个平凡的法语教师入手来写呢?请结合相关资料,谈谈你对韩麦尔先生形象的理解。

2.有人认为,如果说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是《最后一课》中的“月亮”,那么,郝叟老头等其他人物就应该是陪衬在侧的“星星”。所以,我们在整体感知小说内容并完成对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形象分析后,决不应该忽视郝叟老头和铁匠华西特。请从文中找出《最后一课》中与郝叟老头和铁匠华西特相关的词句,并分析其人物形象。(任选其一即可)

猜你喜欢

韩麦尔士兵老师
英军士兵正在放飞Puma-LE无人机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勒特上尉的信》随堂练习
下课之后
士兵独白
一个士兵的最后一封信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最后一课》的主人公到底是谁?
再议《最后一课》的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