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的高校实验室队伍建设

2016-05-14贺薇

文教资料 2016年7期
关键词:一流队伍实验室

贺薇

摘 要: 实验室是高校进行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的重要场所。而高素质的实验室队伍,是加强实验室建设、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重要保证。因此,新常态下,要破除旧的实验室建设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把握人才培养需求导向,以实验中心为建设主体,以“一流导向、精准定位、集中管理、内涵发展”为原则,打造高校一流的实验室队伍。

引言

实验室作为现代大学的心脏,是高校进行实验教学、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是培养工程型创新人才的实践课堂,是产出科技成果的重要保障,其建设和发展水平是衡量学校办学条件、教学水平和科研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1]。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实验室在学科影响力、科学研究和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日益彰显,并处于快速发展期,投入建设力度加大,建设层次和水平得到较大提高,但实验室队伍建设一直滞后于实验室整体水平,还有待于加强。因此,在新常态下正确认识实验室队伍建设在高校实验室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对工程实践人才培养至关重要,也是建设特色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迫切任务[2]。

1.实验室队伍建设的紧迫性

实验室作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孵化地,主要承担着高校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的任务。实验教学是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挖掘发散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是集理论、技术、方法、思维于一体的实践教学形式,是工程人才培养计划制定的重要内容。科学研究是发现新的事实、阐明新的规律、探究真理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产学研转化的重要载体,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举措。而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实验室开放等这些功能的发挥离不开一支学缘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实验室队伍。

多年以来,实验室在高校的依附和配角地位一直制约着高校实验教学和科研功能的发挥。实验室队伍普遍存在有效数量不足、结构难以优化、缺乏相对稳定性等问题,其存在既有认识上的偏差和传统观念的滞后,也有教育体制和管理理念的影响:一是思想认识不够拔高。重理论、轻实验的观念长期存在,实验室队伍在福利、待遇、师资培训等方面与教师队伍、科研队伍存在较大差距;二是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实验室缺乏队伍管理机制,人员编制不清、岗位职责不明、评价考核不健全,造成实验室工作和任务存在相互推诿的现象,实验室人员之间缺乏知识技能的交流与沟通;三、队伍结构不够合理。目前高校实验室队伍普遍存在结构性问题,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不合理,实验室人员求知欲望低、新知识接受能力弱,对先进的仪器设备缺乏了解,严重滞后于实验教学活动。

2.新常态下实验室队伍建设的内涵

新常态下实验室队伍建设的核心是加强内涵建设,优化升级队伍结构,迭代更新教学模式。适应和引领新常态,关键是要勇于打破对传统实验室队伍建设的缺乏,尤其是破除旧的实验室建设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突出以实验中心为建设主体,以“一流导向、精准定位、集中管理、内涵发展”为原则,打造高校一流的实验室队伍。

一流导向。“实验室是现代化大学的心脏”,一流的大学需要一流的实验室,而一流的实验室更需要一流的实验室队伍。实验室队伍担负着实验室的日常管理与运行,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高质量的一流实验技术队伍对建设造一流实验室、推进一流大学建设、培养一流创新型人才、产出一流成果具有重要意义。

精准定位。国务院日前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标志着我国高等学校建设进入“双一流”建设的“冲锋号”时期。高校一流学科的建设要以高水平的研究平台为基础,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和教学团队为关键,以建设一支知识结构全面的高素质实验技术队伍为切入点。

集中管理。高校实验室应以实验中心为建设主体,层层落实实验室校院二级管理,推动实验平台条件大类专业打通、本硕贯通,对设备、场地、队伍等资源进行统一调配和管理,学科专业共享使用。在人员管理机制方面,要建立面向研究任务的人员聘用、考核及流动机制,有针对性地论证与投资。

内涵发展。新常态下,高校实验室队伍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实行内涵式、特色化发展,全面构建目标管理、绩效评价、能力强化和激励考核四大管理体系,提高实验室人员的岗位意识、工作效率和整体素质,建立健全实验实践教学质量监督评价机制,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提升实验室整体建设水平。

3.新常态下实验室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

3.1转变队伍职能,为人才培养保驾护航。

新常态下实验室队伍人员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仪器设备操作者和维护者,而是教学实验、科学研究的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其专业水平、知识结构、工作效率直接影响教学、科研的效果和进程。高校实验室队伍应以实验教学团队为模式,由专职实验教师、兼职实验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四部分组成。只有组建专业的实验教学与管理团队,把业务和组织能力强、创新意识先行、认真负责高效、具有奉献精神的实验室人员选拔到团队中来,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室作用,有组织有纪律做好实验教学、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工作,为一流人才培养和一流学科建设保驾护航[3]。

3.2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合理设编定岗。

强化学科建设导向,深化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按照“总量控制、按需设岗”的原则,以本科和研究生实验实践教学工作量为参考,合理设置实验室队伍职务结构比例和岗位,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各岗位的岗位职责和目标要求。实验技术队伍由专职实验教师、兼职实验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组成。实验教师以实验教学为主要岗位职责,负责完成学生的实验教学、实验室建设及实验教学改革等工作。实验技术人员负责部分实验教学、实验指导工作,负责大型仪器设备的运行管理、功能开发及自制仪器设备等工作。实验管理人员负责实验仪器、设备的保管及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及日常事务的协调等工作。同时,利用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机制,鼓励实验技术人员开展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

3.3规范考评制度,建立长效的奖惩机制。

实验室队伍建设离不开高效规范的考核评价制度,建立客观、科学、公正的考评制度是优化实验室队伍建设的前提和保障[4]。由于实验室管理工作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制定完全量化的评价标准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要建立和完善基于项目管理模式的实验室考评机制,加强过程管理和绩效考核。考评绩效的核心包括实验教学量、实验内容设计、实验组织形式、实验人时数、开展开放性、创新性和研究性实验等行为,同时将科研实验室的开放程度、服务质量、实验设备的利用率及学生评价等作为实验室考核的重要依据。并根据不同实验室的工作性质和形式,把考核结果与晋级、奖金分配等联系,激发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热情,提高积极性,从而建立良性循环的机制。

3.4构建知识强化体系,提升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在实验室建设中,设备是基础,管理是手段,而人才是关键。实验室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所以,建立一支综合素质高、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创新型实验队伍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产出科研成果的重要保证。面对实验技术、仪器设备、实验方法的不断更新,课程结构体系的不断调整,对实验室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人文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除了夯实实验教学理论基础外,还要不断更新拓展知识架构,提高专业水平和实践技能。因此,要科学构建知识强化体系,制订长期的知识拓展和技能提高计划,加强实验技术队伍人员跨学校、跨地区、跨专业开展交流合作,提供其参加各个层次的对口培训和进修的机会,切实提高实验室队伍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同时,有重点、有选择地引进高层次、高素质的实验技术人才,优化实验室队伍的配置,注入新鲜血液。

结语

实验室是高校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作为实验教学改革和创新的生力军,实验室队伍建设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一个学校的实验室建设水平。因此,新常态下,要不断加强实验室队伍建设,从高校顶层设计规划入手,推动实验室建设观念的转变,优化实验室队伍发展平台,改善实验室队伍结构,按不同岗位要求进行清晰定位,健全与落实实验室队伍管理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建立一支综合素质高、结构合理、精干高效的创新型实验室队伍,不断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科建设水平,为加快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曹利.刍议高校实验室技术队伍建设[J].中国校外教育,2013(24).

[2]吕宏伟,张来红,唐建华.大力加强军队实验室队伍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4).

[3]肖士斌,胡福林,陈远铭.强化实验技术队伍建设促进实验室可持续发展[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6).

[4]汪洁,齐建英,周娴,潘华锦.完善考评制度,促进实验室队伍建设[J].教改教法,2013(11).

猜你喜欢

一流队伍实验室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还剩多少人?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