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化环境下护理质量管理的应用效果及分析

2016-05-14甘海洁

中外医学研究 2016年7期
关键词:护理质量管理护理满意度肿瘤

甘海洁

【摘要】 目的:探讨信息化环境下护理质量管理的措施及其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科病例343例,其中,肺癌260例,肠癌33例,胃癌14例,乳腺癌14例,淋巴瘤22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管理,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信息技术予以优质护理管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67.5%,研究组为97.9%,研究组护理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合理使用信息技术,构建护理质量管理体系,能够显著改善护理质量以及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应当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 信息化; 肿瘤; 护理质量管理; 措施; 护理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7-0106-02

护理管理可以说是医院管理当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同医院收益、医患关系还有护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有着密切的关系[1]。在信息化环境下,医院的护理管理工作当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一方面降低护理管理工作强度,另一方面显著提高护理管理工作的效率。笔者所在肿瘤内科在护理质量管理的过程当中,使用信息化技术为患者予以优质护理管理,取得理想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科病例343例,其中男200例,女143例,其中,肺癌260例,肠癌33例,胃癌14例,乳腺癌14例,淋巴瘤22例,年龄22~42岁,平均(31.1±1.1)岁,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以及癌症类型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管理,护士长监督检查护理人员的各项基础护理工作,密切监测患者体征并留意患者的主诉[2]。

1.2.2 研究组 研究组患者应用信息技术提供优质护理管理。第一,建立护理管理质量体系。通过使用计算机护理人员的工作站平台系统,来对肿瘤护理工作的工作流程以及质量考评标准加以修订和完善,同时严格落实护理规章制度以及护理操作流程,尤其是要制定并实施护理核心制度[3]。要严格落实肿瘤护理质量三级管理,从而减轻护士长的负担,避免护士长的查房流于形式。通过构建系统科学的护理安全控制制度,在肿瘤患者的床头牌标明护理安全隐患,尤其是对那些有跌倒和压疮风险的肿瘤患者,要予以高危因素评估,从而积极采取针对性的护理防范措施[4]。住院肿瘤患者需要佩戴手腕带,并且要提供两种以上识别患者身份的措施,从而避免患者身份识别过程中出现偏差。第二,加强业务培训以改善护理人员素质。对于肿瘤内科的护理工作而言,熟练掌握专业知识以及相关护理技能,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做好护理质量管理的重要基础[5]。因此笔者所在科加强护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理论学习以及护理操作技能方面的培训,定期分析肿瘤护理风险因素,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从而不断改进肿瘤护理的质量管理水平。肿瘤病区护理工作人员通过培训,除了要掌握护理专业知识,还需要学习相关度、心理学知识,进一步规范护理服务的礼仪以及护理服务的用语。除此之外,要进一步强化肿瘤护理质量管理当中的风险监控。护士长要经常巡查并监督护理人员的工作落实情况,重点检查危重患者的基础护理以及护理文件的书写情况,并且征求肿瘤患者以及家属的建议,定期召开护患沟通活动,设置护理投诉途径,从而及时发现掌握肿瘤护理的安全隐患,并讨论相关风险危害因素,查找具体的形成原因,找出原因之后要采取针对性的管理措施,从而推动护理质量的不断提高。第三,实行弹性排班制度。在护理人员工作岗位的安排方面应当本着新老结合以及互相协作的原则,适当考虑护理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以及技术水平的高低,从而进行合理地分配,实现护理工作人员之间的协调互补,改善肿瘤护理的整体质量。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患者对护理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满意度=(满意例数+基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护理人员询问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3.1 肿瘤护理管理的风险因素

常见的肿瘤护理管理风险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技能经验不够熟练。对从事肿瘤护理的护理人员而言,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以及操作技能是做好护理工作的前提条件。但是目前笔者所在科肿瘤内科护理人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静脉穿刺技术不够熟练,尤其是年轻的护理人员无法做到一针见血,还有部分护理工作人员的理论知识不够扎实,对化疗药物使用的先后顺序以及观察的内容不够清楚,设定化疗药物的输液速度方面也不够科学合理,同时个别护理人员并不熟悉特殊药物功效以及需要注意的方面,化疗药物原则上要现配现用,部分护理人员一次配完之后放在治疗台,从而降低化疗药物治疗效果。第二,化疗药物的管理不够规范。化疗药物一方面可以治癌,另一方面在应用的过程当中对于护理人员以及环境都会带来不良影响。研究表明,护理人员管理使用的过程当中受低剂量化疗药物影响,会诱导变性以及染色体的畸变,有着嵌在的致癌以及致畸危险。护理人员缺少防护用具,同时对化疗药物的废弃物管理不够严格,护理人员的防护意识不强,配药过程中不穿防护服或者是不戴护目镜。最后是护患沟通不够流畅。肿瘤内科大部分患者的住院时间比较长同时副反应比较大,通常存在着病情反复的问题,容易出现悲观失望的问题。护理工作人员则因为工作量大以及负荷重,同肿瘤患者之间的沟通交流比较少,一些护理人员输液的过程当中没有主动介绍药物名称以及作用,也没有向患者介绍化疗过程当中的注意事项,导致患者及其家属不了解药物名称、作用以及不良反应和需要注意的事项。除此之外,化疗期间一些护理工作人员没有为肿瘤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健康教育,例如对患者输液过程中的体位摆放以及观察要点等缺乏宣教,主动巡视病房的次数比较少,导致化疗药物出现渗漏的时候未能及时发现并加以处理。

3.2 信息技术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信息化环境下,在护理质量管理的过程当中应用信息技术可以降低护理风险,从而提高护理管理的质量。信息化技术在护理质量管理当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智能化的护理管理系统方面。护理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该系统完成病区管理、系统查询以及日常物品的领取等。护理工作人员的电脑配备医嘱系统,从而能够查阅并执行医嘱,例如用药、检验、手术费以及医药费等。护理工作人员通过该系统的医嘱界面掌握肿瘤患者入院、转床以及出院的相关情况。通过使用计算机软件,可以根据医嘱进行自动的分类同时生成相应的医嘱单,例如治疗单、口服药单、饮食单、费用明细单以及检查项目单等,并且为保证医嘱准确,系统提供复核功能,医嘱能够直接打印从而减少护理工作人员工作量。此外,护理质控系统则可以记录管理肿瘤患者护理过程当中各类物品以及耗材的使用情况,从而给临床护理提供准确数据,护士长则可以通过信息系统更好实现病区的管理工作,例如日工作报表、压疮上报以及缺陷上报等。

综上所述,信息化环境下人们对护理服务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通过合理使用信息技术,构建护理质量管理体系,是临床护理工作发展的必由之路,能够显著改善护理质量以及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应当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赵辉.信息化系统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4,5(I1):3562-3563.

[2]许庆敏.关于护理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现代医院,2014,8(10):137-138.

[3]张文丽,畅小琴.医院护理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应用研究[J].护理研究,2014,25(18):1684-1685.

[4]朱存华,何庆.医院信息系统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5(2):111-112.

[5]燕玲,徐阳,王诗尧.信息化管理在护理人员绩效分配中的应用与体会[J].中国护理管理,2013,11(8):108-109.

(收稿日期:2015-11-18)

猜你喜欢

护理质量管理护理满意度肿瘤
致命肿瘤忽然消失
肿瘤标志物的认识误区
“饿死”肿瘤的纳米机器人
体检中心护理质量管理应用PDCA循环法的效果研究
护理质量管理在健康体检中心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持续质量改进在日间手术病房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全程优质护理对食管癌患者住院时间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
肿瘤标志物正常不等于没有肿瘤
基层医院的护理管理之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