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视域下青海省枸杞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2016-05-14林兆霞

现代农业科技 2016年7期
关键词:青海省发展现状优势

林兆霞

摘要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作为乡土树种的枸杞,近年来以其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正在成为青海省新的林业产业发展亮点,并已初见成效。分析了青海省枸杞产业发展现状、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借助“一带一路” 发展战略做大做强青海省枸杞产业的建议。

关键词 一带一路;枸杞产业;发展现状;优势;问题;建议;青海省

中图分类号 F32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7-0335-02

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是“十三五”规划中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布局。“一带一路”建设为沿线国家和地区带来巨大的绿色发展空间,这项大国战略的布局充满无限商机和挑战,正是中国林业产业走出去的战略机遇。

在青海高原特殊的自然条件下,枸杞作为一种生态经济型树种,以其特有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具有明显的发展优势和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从“十一五”时期起青海省按照“东部沙棘、西部枸杞”的林业发展思路[1],依托枸杞生产的区位优势和土地资源优势,积极培育枸杞市场,壮大枸杞产业,从早期的几千万元的产值,到现在30亿元的产值,且出口量和创汇连续4年位居全省农产品首位,在推进青海省“生态立省”、加快农牧民增收,有效改善枸杞主产区的生态环境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青海枸杞走出去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与良好的国际环境,青海枸杞产业要破解现有难题,实现产业升级,提高产品竞争力,使更多的青海枸杞产品走出国门。

1 青海省枸杞特点

青海省枸杞集中种植地在柴达木盆地东南缘诺木洪-都兰-乌兰-德令哈一线。因高原独特的环境,在柴达木盆地生长的枸杞多被称为“柴杞”。分布于柴达木地区的枸杞品种主要有柴达木野生原生枸杞(黑果枸杞、红果枸杞、黄果枸杞)和引进宁夏枸杞种植品种。由于柴达木盆地海拔高,气候干旱,空气相对湿度低,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15~12 ℃之间),适宜枸杞生长和其养分的积累,加之人口密度小,生态环境洁净,水源、土壤无污染,种植的枸杞具有颗粒大、色红、肉厚、含糖量高、味甜的特点,是纯天然、无污染、非人工栽培的高级补品。经检验,仅其中有利于人体健康的枸杞酮和枸杞多糖就比异地同类产品高出1倍[1]。所产枸杞含钙量是普通枸杞的7~9倍,含磷量为普通枸杞的3.0~3.5倍,含铁量为普通枸杞的4~10倍,其氨基酸和维生素种类、含糖量等均优于“宁夏枸杞”[2]。特别是诺木洪地区的枸杞更是青海枸杞中的上品,品质优良,粒大饱满、色泽艳丽,商品率达90%以上。

2 青海省枸杞产业发展现状

2.1 种植面积迅速扩大

青海枸杞种植目前主要分布在柴达木盆地的都兰、德令哈、格尔木、乌兰等地区。枸杞种植规模由2007年的1 580 hm2猛增到2015年的2.81万hm2,目前已进入采果期的枸杞2.02万hm2,盛果期枸杞1.89万hm2。尤其是都兰诺木洪农场种植5 533.33万hm2,成为国内目前集中连片栽植的最大区域。

2.2 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

枸杞生产企业迅猛发展,由2008年的4家发展到2015年的70家。培育枸杞专业合作社54个,辐射带动农牧户10万户。

2.3 产业效益日益凸现

2015年生产枸杞干果6.2万t以上,比2010年增加9.3倍,直接产值30亿元,增加11.4倍。枸杞种植一项年解决劳动力5.4万人,收入4亿元。随着种植面积迅速增加,带动加工包装、物流、服务、劳务流转等二、三产业产值达到20亿元,总产值达50亿元。仅2014年其产值占青海西州农牧业总产值的49.2%,占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29.7%。对第一产业的贡献率达到66.52%,拉动第一产业增长13.3个百分点。枸杞产业的快速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林地生产率,效益显著[2]。

2.4 科技创新和研发初见成效

成功驯化野生枸杞,实施良种选育及规范化栽培技术,选育出青杞1号、柴杞1号、柴杞2号、柴杞3号等适合柴达木地区的自主生产新品种和适合当地气候条件、机械化耕作的大行距(3 m)栽培技术体系。产品逐步扩展到枸杞蜜、枸杞鸡、枸杞羊、枸杞籽油、浓缩汁、干粉、果酒、泡腾片等系列产品20余种[3-4]。

3 发展优势

3.1 区域优势明显

柴达木枸杞产区地处世界“四大超净区”之一的青藏高原腹地,海拔高,年降水量小,蒸发量大,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有机物质的积累,并可制约各种病虫害的发生。

3.2 发展基础良好

自诺木洪农场1978年引进、种植宁夏枸杞以来,经近年的强力推动,全州枸杞种植基本实现了区域化布局、良种化栽培。

3.3 产品品质优越

得益于柴达木盆地独特的气候条件,所产枸杞果品在品质、营养成分、功能活性物质积累及口感和外观等方面均有明显优势。因此,业内有“中国枸杞在宁夏,精品枸杞在青海”之说。

3.4 开发前景良好

枸杞历来被视为养生的佳品,目前枸杞产品突破传统的中药行业,正在向保健食品、医药和化妆品等行业拓展。随着人们对枸杞产品特殊保健作用的认同感和接受度日益上升,枸杞系列产品不断上市,对枸杞的需求量将逐年增大。

3.5 销售市场广阔

近年枸杞出口形势非常乐观,除传统的港澳台、日本、东南亚和中东市场外,快速扩展到了欧盟、美国、澳大利亚等市场。尤其是无污染的有机枸杞产品大受欢迎,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

4 存在的问题

4.1 产业定位有待提升

青海枸杞产业发展到目前,只是柴达木海西州地区性的产业,协调、管理、引导力度不够,应尽快提升到省级层面进行运作。强化产业发展的领导、管理和督导,完善政策措施,形成合力,推进枸杞产业健康、有序、持续发展。

4.2 投资支持仍需加强

受对口部门、属地及条块化管理的制约,青海省枸杞发展扶持资金来源渠道不畅。省农牧厅无产业专项扶持资金,省林业厅资金列于荒漠化治理中,产业发展资金对口扶持难度大。

4.3 总体策划相对落后

受利益驱动的影响,生产过程中存在盲目性、随意性、趋同性。缺乏统一协调、标准化管理经营模式,未形成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拳头产品”,阻碍了青海枸杞产业的精品发展之路。

4.4 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青海省枸杞产业发展仍停留在初级生产上,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但高值化利用、产品精深加工发展缓慢,产品多为干果,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精深加工企业少,产品档次低且种类单一,资源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出经济优势,制约了青海枸杞的纵深发展。

4.5 市场营销建设滞后

青海枸杞尚未形成自己稳定的销售市场,市场份额少,中间环节多,终端客户少,无定价权、话语权,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大。80%的干果基本都是被宁夏客商收购后,贴上“宁杞”的标签而走向市场。

4.6 品牌效应不够明显

青海枸杞在品质方面优于其他地方枸杞,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但青海枸杞没有宁夏枸杞出名,主要是因“宁杞”人工栽培历史悠久,已形成规模优势,而青海省宣传力度不够,全省各地注册有多种商标,品牌多而杂乱、认知度低,没有形成统一有效的品牌效应,优质不优价。

4.7 防治监管压力增大

大规模连片种植,病虫害与无公害矛盾必将突出,很难保证无公害化生产,同时由于监管力量严重不足,乡镇一级有牌子无人员,监管困难。

5 发展建议

5.1 提升产业定位,统筹产业发展

将青海枸杞产业作为省级林业重点产业来主抓和扶持。由省政府牵头,成立有关部门和科研院所为主要成员的枸杞产业管理协调机构,明确职责,形成合力,加强对枸杞产业的管理、指导和服务。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枸杞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全力协作,密切配合,统一协调,抓好落实,推进枸杞产业持续发展。

5.2 加大扶持力度,拓宽投资渠道

设立枸杞产业专项资金,整合全省各部门的产业支持资金和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每年安排固定专项资金扶持产业发展,扩大扶持资金覆盖渠道。促进信贷、社会资本进入枸杞产业,形成投资主体和投入方式多元化。将科技创新、精深加工、产品营销等作为产业发展的重点予以扶持,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5.3 加快标准建设,完善监管体系

加快制定和执行青海省有机枸杞生产标准和技术规范步伐,实施标准化生产和管理。规范枸杞产品的种植、加工、流通、销售以及对化肥、农药等投入品的经营销售和使用的安全管控。建立健全质量安全监测预报、监管、检测体系,从而推进市场监管常态化,建立监测预警机制,保障产品质量安全,逐步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的绿色、有机产业发展模式。

5.4 规范市场运作,带动产业升级

与青海省十三五发展总体目标、精准扶贫目标紧密结合,强化引导,稳控种植规模,推进有机枸杞种植。加大品牌和资源的整合,探索整合组建不同系列的枸杞深加工集团,规避地域性和企业间的恶性竞争。支持科研部门、企业开展攻关,推进枸杞产品向保健、医药、美容领域拓展延伸,带动产业升级,提高综合效益和整体实力。

5.5 实施品牌战略,强化宣传推介

主打“精品”牌,统一使用“青杞”或“柴杞”商标。聚焦青海枸杞品质好、无污染特点,制定科学的市场营销策略,与大美青海旅游战略结合起来,加大宣传推介,征集响亮的宣传口号,如“宁夏红,中国红,诺木洪,世界红”等,加强宣传和公关力度,使青海枸杞成为高原绿色、生态有机、健康养生的代名词,以此打开“青杞”市场,并做大做强。

5.6 搭建产销平台,打造智慧农业

在诺木洪、德令哈、格尔木市等主产区建设集仓储、加工、信息、通讯、经营管理、金融服务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枸杞交易市场和枸杞集散中心,提升园区承载力和产业集聚功能,推进枸杞交易中心对产品提供交易、结算、仓储物流、信息等服务,引领产业体系纵深发展。拓宽营销渠道,加强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建设及运作,建立多元的营销网络,同时,加快和完善信息网及功能建设,及时接收和发布枸杞采摘用工、果品销售、枸杞价格等相关信息,为“青杞”开发出更大的营销空间。

5.7 多元开发利用,推动循环发展

青海省枸杞产业发展不能向规模要效益,要靠提高生产经营效率谋发展。开发观光、采摘旅游、休闲农业,加大鲜果、叶、花、籽、皮、枝条、黑枸杞等系列产品的研发力度,构建枸杞循环产业链网和“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实现区域化布局、多元化发展、规范化管理、集约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使青海省枸杞资源优势进一步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6 参考文献

[1] 李磊,吴启勋.不同产地枸杞子质量的综合评价[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75-78.

[2] 严海霞,刘娟,郭洁,等.中宁县枸杞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解析[J].宁夏农林科技,2015(12):32-33.

[3] 曹林,张爱玲.我国枸杞产业发展的现状阶段与趋势分析[J].林业资源管理,2015(2):6-10.

[4] 曹占凤.甘肃省枸杞产业现状与发展[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4(6):43-45.

猜你喜欢

青海省发展现状优势
青海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开幕
图说:2019 青海省政府工作报告
画与话
天然气储运技术经济分析
巨灾债券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浅析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及面临困境—以丽江市为例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新目标英语九年级Unit 15单元知识中考链接
第二优势
从优势到胜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