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走在消逝中

2016-05-14六月冷雪

新疆人文地理 2016年7期
关键词:皮子皮衣小青年

六月冷雪

皮袄·皮裤

邻居大哥家收藏着一件宝贝,就要住楼房了,这件宝贝的去留成一家人的话题,放在楼房里那种浓浓的羊膻味不肯散去,扔了又不舍得,它上面残存着对老祖宗的亲情和种种念想。这件宝贝是他爷爷当年引以为荣的老羊皮袄。

那时候农村都是老土渠,渗漏严重,浇水24小时不离人。晚上夜凉,本来就没几件衣服可穿,有一件皮袄就是富有的象征。秋天打场,早晚披在身上或休息时铺在地上,隔风又隔寒。

有一句关于皮袄的顺口溜:“白天穿,黑夜盖,到下雨时毛朝外。”意思是说巴里坤的寒冷出了名,白天穿上皮袄,像刀子一样凛冽的风也奈何不了它,晚上如果铺一张皮褥子,然后在厚被子上压一件皮袄,不见一丝寒凉,美梦能做到天亮。春秋如遇小雨或突发骤雨,柔软的皮子淋上雨就会变得僵硬还容易皴裂,有经验的人就反穿皮袄,把丝丝缕缕的毛翻在外边,多大的雨都可以抵挡。因为雨滴挂在毛尖上,一抖就掉下来,进不了绒毛,当然更不会渗到皮板子上。不怕风雨不怕严寒,皮袄和皮裤是爷爷那个时代的宝贝。

做皮衣的工序一是熟皮子,二是缝制皮衣。做一件皮袄,可不是一张羊皮就能完成,需要攒上四五张,再请皮匠把硬邦邦的干羊皮用一种“硝水”浸泡十多天,叫“熟皮子”。捞出来挂在高处拉展,用特制的刀具把皮面刮到柔软的程度,叫“铲皮子”。皮子熟好铲净了,再根据羊皮的质量、大小、位置,选择上等皮子裁剪前襟、后背、袖子、衣领等部位,一针一线密密地缝成衣。皮衣缝好了,皮子的白面是“面子”,有羊毛的一面叫“里子”。

巴里坤人把新皮袄的面子叫白皮茬子,穿一段时间就会渗出油,灰尘落上慢慢变得黑亮,油出得越多证明皮子材质越好,也更保暖。但那种刺鼻的膻味不习惯的人绝对受不了,穿上也不好看,新时白花花,旧时黑黝黝。经常在外的人、备受皮袄眷顾的人却对这些有着特殊的感情,可以说,暖暖的膻味对衣不遮体的先祖们来说,是一种安慰,一种踏实。

后来,条件稍有改善的人家,在白皮子上面套一层黑条绒或者蓝华达呢面子,这样就比纯粹的皮子上了一个档次,备受青睐。一家有一件这样带面子的皮袄,谁出门谁穿,相当于现在的时尚达人,自信满满,幸福满满。如今,皮衣、皮裤等各种皮用具仍然是流行的高档消费品,只是做工精细考究,色彩独特,款式新颖,与以前的白皮茬子不可同日而语。

毡筒

西域有“三绝”,其中一绝就是指巴里坤的“冷”。因为实在冷得无情,老祖宗们就发明了许多奇特而保暖的服饰,其中毡筒就是一例。

毡筒也叫毡靴,主要是用羊毛、骆驼毛、牦牛毛等经过清洗、加热、挤压等手法人工制作而成,是我国北方寒冷地区特色产物。起源于何地何人,已无从考证,总之,能流传下来就是因为它保暖、有弹性,还不返潮,是抵御寒冷的好东西。

大河镇干渠村的郜大叔家里收藏着一双毡筒,90多岁的爷爷也搞不清楚毡筒是谁做的,因为他见到的也是成品,至今还保持着原样,基本没有变形。

郜大叔小时候就听他父亲说,那一代人要到很远的西山放羊、打柴、拉煤。那时生活条件差,没有太多衣服可穿,天气又冷得要命,坐在大轱辘牛车上,风吹在脸上像刀割一样疼,身上一点点热气很快就被刮走了,谁家要是有个皮袄、皮裤裹住身子,脚上再配上暖和的毡筒,那就会把人给眼热死。

有一年,村里组织去北山拉羊粪,有个外地来的小青年穿得单薄,村民都劝他穿上老羊皮袄、穿上毡筒,他嫌有羊膻味,而且笨重,就不听劝。但天气可不讲情面,温度照样下降到零下30多度,小青年终于忍受不住,只好向巴里坤的严寒投降了。他裹着皮袄,穿上毡筒,爬不上去车,就先把皮袄毡筒扔车上,上车后再穿,下车时脚踩在地上站不稳,还滚带爬地摔在地上,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好在皮袄厚,也不碍事。再后来,小青年慢慢适应了这样的打扮,一个冬天都没脱过,腰里还系了一根草绳,纯粹一个地道的巴里坤老农民的样子。

毡筒就是要和皮袄搭配,这样看起来顺眼,不管跑多远的路,全身都是暖和的。毡筒也和现在的许多商品一样,有质量好坏。质量好的,就是制作技术过硬,不但保暖还能当胶靴使用,结实又不透水。质量一般的就没有这些功能,穿个两三年就磨烂淘汰了。

质量好的毡筒一般人都买不起,郜大叔提起毡筒一边端详一边念叨:“按说,我家祖宗留下的毡筒质量还是过硬的,现在也不知道是气候变暖了,还是穿头多了缘故,穿那么轻巧的皮鞋皮靴就能过冬,各种保暖鞋、旅游鞋,花样多得都看不过来,毡筒也就没了用场,成了我家的古董。”

猜你喜欢

皮子皮衣小青年
数形结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小足球大魅力
鱼皮衣,赫哲族努力传承千年技艺
动物狂想曲
盲棋
躲过一招还有一招
SUPER YOUTH
穿对皮衣做型男
爱的力量比恨大
邪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