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代居延甲渠塞遗址群保护展示探讨

2016-05-14翟禹

关键词:居延展示保护

摘 要:额济纳旗居延遗址群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境内,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其中最为典型的要数汉代甲渠塞。对甲渠塞遗址群的保护可划定保护区划,对周边环境实施整治与管理,实施科学回填、抢险加固等保护工程,对于遗址群的展示范围与主题,特别是A8障城和部分重点烽燧的展示等,也要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游牧文化;居延;甲渠塞遗址群;A8鄣城;保护;展示;草原丝绸之路

中图分类号:K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7-0020-04

汉代甲渠塞遗址群位于内蒙古额济纳旗额济纳河沿岸戈壁滩上,基本上自东北向西南延伸并呈带状分布,大部分位于河岸西侧,属于居延大遗址群的重要组成部分。遗址为汉朝防御匈奴所修建的防御体系,后世多有沿用,是农牧文化交融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文化遗产内涵构成复杂、丰富,遗址总体格局保存较为完整,具有重要的保护与展示价值。

一、历史沿革与遗产现状

汉武帝经过3次与匈奴的战争,夺回了河南地,使匈奴北退漠北草原,“幕南无王庭”。匈奴退出河西之后,西汉政府开始陆续设置酒泉、敦煌、武威、张掖4郡,西汉太初三年(前102年),汉武帝派遣伏波将军路博德为强弩都尉,屯驻居延地区,修筑障塞、烽燧等军事设施,设置了居延都尉府、肩水都尉府。这两个都尉府是军事机构,是西汉政府为了防御匈奴民族南下的北方边塞屏障,甲渠塞便始建于此时。A8鄣城是甲渠塞之长甲渠候官的驻地,甲渠塞之名是从汉简记载中得知的。西汉时,从内地来的戍边屯田者在这里开挖了若干条渠道,开辟农田从事灌溉,推测甲渠塞应与第一条渠道有些关联,故名甲渠塞。当代人见废弃的甲渠候官遗址一片残破,便将其称为“破城子”。西汉政府在额济纳居延地区设置军事建置,并建立了完备的军事制度,用以指挥调度戍边官兵。根据目前已开展的考古调查发掘工作来看,甲渠塞遗址群包括甲渠候官遗址(A8鄣城)、能够确认的27座系列烽燧以及天田等相关遗迹。{1}甲渠塞遗址群大部分位于额济纳河西侧,基本上呈东北~西南方向排列,延伸长约45千米,各烽燧(包括A8鄣城与南北相连的两座烽燧之间)由北向南依次间隔约1.3千米,烽燧和鄣城的西侧约10~100米处分布着甲渠塞天田遗迹。A3烽燧与T7烽燧之间原本应有T4烽燧、T5烽燧、A4烽燧、T6烽燧4座烽燧,但由于河水冲蚀和人为破坏,现已消失。以下为甲渠塞遗址群的基本构成:

(一)A8鄣城

甲渠候官所属烽燧位于居延都尉府西侧,统称作甲渠塞。甲渠塞下辖鄣城1座,即A8鄣城,为甲渠候官驻地。

(二)系列烽燧

现存烽燧27座,由北向南依次为:A2烽燧、阿德格库秀尔烽燧、A3烽燧、T7烽燧、T8烽燧、T9烽燧、A5烽燧、T10烽燧、T11烽燧、A6烽燧、T12烽燧、T13烽燧、A7烽燧、T14烽燧、T15烽燧、T16烽燧、P1烽燧、A9烽燧、T17烽燧、T18烽燧、T19烽燧、T20烽燧、T21烽燧、T107烽燧、T105烽燧、T108烽燧、敖勒苏台烽燧。

(三)相关遗迹遗存

包括天田遗迹和木栅栏遗迹。

甲渠塞遗址群总体格局尚存,从现存地表遗迹来看,多数遗存能够分辨其基本形制、规模以及建造工艺和布局。遗址区地表遍布陶片、砖石、夯土块等建筑遗迹。遗址面临的危害主要是自然危害和人为危害。自然危害方面,由于地球气候规律性变迁造成自然风沙,使其侵蚀遗址,风沙流动还造成地表水土流失、形成沙丘戈壁地貌,戈壁气候干旱严重并导致植被减少。同时,甲渠塞遗址群地处戈壁地带,地势较为平坦,地形单一,地面起伏变化极微,地表遗迹基本上分布在同一水平面上,加之此处风沙较大,风沙侵蚀和流水冲刷加速破坏了遗址。人为危害方面,主要是当地社会为发展经济而进行建设扩张、道路穿行、取土破坏、污染破坏、生态和工业设施影响等。遗址面临的危害中,风沙侵蚀、设施破坏、道路穿行、游客人为踩踏最为严重紧迫。

在草原丝绸之路中,中国北方草原文化的集成区——内蒙古地区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农牧文化交错带的历史等因素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内蒙古地区是历代草原丝绸之路上的黄金通道,而居延遗址群可以说是草原丝绸之路上首屈一指的大型古代遗址群,隶属于居延大遗址群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甲渠塞更具有重要而独特的文化价值。{3}

二、甲渠塞遗址群的保护措施

(一)划定保护区划,制定管理规定

根据文化遗产保护的安全性、整体性等原则,参照政府已公布的保护范围,以遗产本体及相关环境评估为前提,考虑到遗址区域自然环境状态和人类活动发展的方向,以及规划应当确定的甲渠塞遗址群的范围,以此来划定符合甲渠塞保护管理要求和现实可行性的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

1.保护区范围。应将烽燧线上各处遗址点及附近天田遗迹、木栅栏遗址、T108烽燧、T107烽燧等连成片区,以遗址两侧外边界为起点外扩100米。保护范围长度为甲渠塞烽燧线总长度两端各外延100米。{4}

2.建设控制地带。建设控制地带,是指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外,为保护文物保护单位的安全、环境、历史风貌对建设项目加以限制的区域。据此划定甲渠塞遗址群建设控制地带,建议应沿保护范围边界外扩50米。

3.遗址区域延展建议。鉴于甲渠塞遗址群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尚有大面积遗址未进行考古发掘,因此建议结合未来遗产调查工作对遗址保护区划作动态管理和合理延展。

4.制定保护管理要求。根据国家标准,必须要在保护范围边界设立保护标桩。在保护范围内,应严格限制开展与遗址保护、展示无关的任何建设工程,任何活动均应满足文物保护的要求。建设控制地带内可设置以遗址考古研究和展示为核心的遗址观赏区域,使遗址区域融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之中,为传播知识和当地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建设控制地带内还可以建设必要的保护、管理、展示、服务等方面的设施,包括标识牌、管理用房、陈列馆、栈道等,管理用房的高度和规模应有与遗址保护工程相应的限制,一切建筑设施的建筑形式应与遗址及周边环境相协调。基于甲渠塞遗址群的分布特征,建设控制地带为“遗存可能分布区”。

(二)对遗址群周边环境实施整治与管理措施

1.拆迁整治。拆除甲渠塞遗址群中旧有的重点保护区范围内的铁丝网防护围栏,应根据最新的考古调查和勘探所设立的保护范围重新树立围栏。拆除不合理的保护标志牌,按照国家统一要求规范设立。{5}拆除、改造、整治保护范围内一切不符合文物保护规定、影响遗址景观的建设项目。对保护范围内的水电设施进行合理改造,满足环境保护、景观控制协调、管理监控和展示利用的标准。

2.污染治理。根据大气环境监测范围大小、地形、气象等条件,遗址保护区内至少应设置一个大气环境监测点,进行定期或连续监测、判断大气质量是否符合国家制定的大气质量标准,并为遗址群保护提供依据。为保护地上文物,减少大气污染可能对遗址本体造成的损坏,应逐步优化区域的能源结构,减少大气污染面源排放量,采用清洁能源,实施清洁生产。控制旅游设施建设,使旅游设施建设与遗址达到和谐统一。应定期清理保护区、建设控制地带内存在的各种人为丢弃的垃圾,还要清理因开展各种建设施工项目而遗留的工业废弃物。建议在额济纳旗315省道公路两侧建筑控制区边界设置防护围栏,禁止公路建筑控制区向两侧延伸扩大,额济纳旗文物主管部门应会同当地公路建设、维修、养护单位商定协调公路建设与遗址保护的关系,务使公路维修建设的影响缩小在最小范围,不应遗留任何影响遗址保护区的工业垃圾和废弃物。禁止在公路两侧的遗址保护区内取土、挖沙,维护保护区域内的环境。

3.植被恢复。为控制水土流失、风沙侵蚀,在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地带内应严禁樵采、放牧、打草、耕种等活动,让植被自然恢复。在保护区和建控地带内风沙严重地段,可因地制宜种植固沙效果显著的木本和草本植物。在保护区内的植物根系深度应不损害地下文物的安全,防止保护区内的植物根系对遗址的破坏,对植被较多地段应进行勘探,确保地表文化堆积层的安全。

4.土地利用调整。应将保护区范围内的用地性质调整为文物古迹用地。根据遗址将来展示利用的发展,建议在保护范围东南部建设控制地带内建设遗址保护工作站、文物展示馆建设与游客服务中心建设用地,建筑面积控制在500平方米左右。严格控制建设控制地带土地性质的改变,原则上维持现状。

5.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在现有环境保护法的基础上,结合地方实际制定相关环境保护规则,完善环境管理条例,提高法律保障的可操作性;加强环境保护执法队伍建设,提高行政执法能力。

6.加强宣传,积极推动公众参与。加强管理人员的宣传培训工作,提高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权益与保护意识,并把环境保护权益与保护群众切身利益及改善联系起来,使广大群众自觉参与到保护环境的社会管理和社会监督行列,形成强大的正能量,真正把保护环境、关爱生命的人类责任进行到底。

(三)以甲渠候官A8鄣城为保护个案的探讨

因甲渠塞遗址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各遗址点保存现状和周边环境存在不同差别,限于篇幅不能一一细述,现以甲渠候官A8鄣城为个案进行讨论,其他将另行撰文。

1.拆除旧有残破防护围栏,设置新的防护围栏。在A8鄣城周边设立新的防护围栏,应沿新划定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范围边界,均设置连续性、防护性网围栏。网围栏地上可高1.5米左右。

2.实施各项保护工程。①实施科学回填保护工程。A8鄣城早年经过多次发掘,但尚未回填,现在鄣城周边堆积有大量堆土,对不需展示的部分应尽快实施保护性回填。保护性回填工程应根据遗址的土质状况特征、环境水文状况选择合适的回填材料,以选取目前遗址周围的堆土为主,但堆土中夹杂有大量非遗址本体的土质,部分为多年侵蚀遗址的沙土,使用时应注意筛选。在遗址本体和回填材料之间要铺垫隔离层,减少遗址二次清理时对遗存本体的再次干扰和破坏。在使用目前遗址周围的堆土时,要注意避免对堆土下面掩埋遗迹的破坏。②实施抢险加固工程。鄣城部分墙体破坏较为严重,有随时面临进一步倒塌的危险,应采取抢险加固工程进行抢救性保护维修。抢险加固工程应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段墙体的破坏程度和原因有针对性的采取紧急措施,确保有效控制城墙继续损坏的危险。③实施保护加固工程。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城墙断坎、缺口等地段的病害现象,进行保护加固工程,保护加固要采用传统工艺、方法和材料进行,但要结合现代先进的建筑技术,避免保护性破坏。④实施夯土封护工程。对因雨水冲刷、冲沟发育造成的城墙上的冲沟、裂痕等病害现象,进行夯土封护工程,要采用传统工艺、方法和材料进行,但要结合现代先进的建筑技术,避免保护性破坏。{6}⑤实施沙土清理工程。对遗址内部墙体东侧和南侧堆积的流沙、黄土等堆积物进行清理,清理工程应避免破坏遗址本体以及城内地下文化堆积层,并保持城址内部景观风貌的协调。遗址北侧和西侧风沙堆积因对鄣城有重要保护的作用,可不作清理。

三、甲渠塞遗址群的展示利用措施

(一)展示范围与主题

根据甲渠塞遗址群的价值、现状、环境等相关指标的评估结论,从展示利用角度,将本遗址划分为“A8鄣城展示区”和“重点烽燧遗址展示区”两个展示区,A8鄣城展示区主要展示鄣墙、坞堡、内部设施以及内部文化堆积层;重点烽燧遗址展示区主要展示已发掘的重要烽燧遗址及相关遗存。在整体展示范围内,还应展示戈壁、荒漠、沙丘和各类植被等自然景观。

(二)鄣城与重点烽隧的展示设计

在A8鄣城的各处重要遗址、遗迹展示点设立展示标识牌,重点介绍遗迹的名称、来历、功能等情况,以展示遗址的历史文化内涵。同时,应设计展示路线,初步建议在鄣城遗址北边建立一处专用的管理服务设施,并以此为起点,向西延伸至天田遗迹处,沿天田遗迹东侧向西南延伸,大约延伸150米,折而向东,进入A8鄣城遗址保护区内,登上遗址上面,能够参观鄣城遗址全貌,同时可看到周边的戈壁、植被等景观,展示路线在遗址东侧转而向北延伸,返回管理服务设施处。

在诸烽燧的各处重要遗址、遗迹展示点设立展示标识牌,重点介绍遗迹的名称、来历、功能等情况,以展示遗址的历史文化内涵。同时,也应设计展示路线。路线一:以315省道为起点,自省道公路向东南延伸至T9烽燧遗址,参观完毕后沿天田遗迹向南至烽燧遗址文物陈列馆,再向南至T10烽燧处,参观完毕道路折而向西,回到省道公路上。路线二:以315省道与土路的交叉处为起点,向南沿土路延伸至T13烽燧处,参观完毕继续向南延伸至A8鄣城遗址进行参观。路线三:以A8鄣城遗址为起点,沿天田遗迹向西南方向延伸,至T14烽燧处参观,完毕后继续向南延伸至P1烽燧处,分别参观P1烽燧和文物陈列馆。这两条路线所用的展示路线均应以土质路面为主,且应作为专用的展示路线。土路的施工以对遗产本体及周边环境最小干预为原则。土质路面的规格:宽度3米,道路表面可铺满取材于当地的黑色砾石,采取适当措施对路面实施适度硬化。道路两旁设立防护围栏,禁止游客离开道路,随意行走踩踏。此外,还可以借助一些辅助展示手段烘托效果。例如,可以通过文化主题景观设计,借助雕塑、绿化、说明标识牌、陈列展览等多种形式展现遗址历史文化内涵。

(三)关于管理与服务设施

可在几座重点烽燧处附近分别建立非永久性小型游客服务中心,作为重点烽燧展示区用作游客接待、导游、展示等方面的重要场所。游客服务中心均应有建筑高度上的限制,其建筑形式、造型、建筑材料不仅要体现标志性建筑的特征,同时也要与遗址整体风貌、周边景观以及其他建筑协调。

待展示更加成熟的时候,可在游客服务中心旁边新建一处非永久性烽燧文物陈列馆,作为展示诸烽燧遗址中的出土文物和历史发展变迁的场所。还可在游客服务中心区建立一组与甲渠塞系列烽燧及设施历史文化相关的非永久性室外雕塑群,用以展现甲渠塞及其所在戈壁大漠的历史文化信息和特色景观。

“草原丝绸之路”历史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应当成为当今国内外文化旅游的首选之地,而对于遗产的展示和遗产价值的宣传最好的方式就是实行旅游开发和利用,这也是开展“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题中之义。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是一对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既要在保护中开发,又要在开发中保护。一方面,我们不能简单化的绝对强调遗产的历史文化价值而放弃其经济效益的合理利用;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为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而对文化遗产进行不合理甚至掠夺式开发利用。本文主要以草原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居延地区的甲渠塞遗址群为个案探讨了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和当代价值、遗产的保护原则,并在实地田野调查和借鉴遗产保护理论、经验的基础上,对遗产的保护措施和展示利用开发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也许并不具备实际可操作性,权作为一个新的逻辑路径和思考方式,以供学界和有关部门参考。

实际上,甲渠塞所属烽隧远不止目前所发现和确认的27座,还有一些已消失烽燧和尚未确认是否为甲渠塞所属的烽燧,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相关遗迹遗存,如烽燧周边的附属设施、塞墙(汉简中称其为“天田”)、木栅栏等遗迹的分布范围、规格、形制等,均有待于进一步的考古发现。本文仅以目前所确认的遗址为讨论范围。

——————————

注 释:

{1}实际上,甲渠塞所属烽隧远不止目前所发现和确认的27座,还有一些已消失烽燧和尚未确认是否为甲渠塞所属的烽燧,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相关遗迹遗存,如烽燧周边的附属设施、塞墙(汉简中称其为“天田”)、木栅栏等遗迹的分布范围、规格、形制等,均有待于进一步的考古发现。本文仅以目前所确认的遗址为讨论范围。

{2}何天明.北方草原文化区构架的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J].阴山学刊,2006,(6).

{3}翟禹.论汉代甲渠塞遗址群的遗产构成及文化价值——居延遗址群保护利用研究之一.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1).

{4}其中A3—T7烽燧之间长达6000米的范围内,4座烽燧因历史上城镇建设、人类活动等原因而无存,因此可以不设保护区。

{5}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标志说明、记录档案和保管机构工作规范(试行).国家文物局,1991-3-25。

{6}详细措施可参见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文保中心编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甲渠塞遗址群(A8鄣城、T9燧、T10燧、T13燧、T14燧、P1燧)抢险加固维修工程方案设计》(2013年,甘肃兰州),笔者作为参加人员之一,参与了实地调研、数据采集、资料整理和部分内容的编写等工作。

(责任编辑 姜黎梅)

猜你喜欢

居延展示保护
刍议商品展示与陈列的基本原则
硫粉与铁粉化合的实验改进
“导——展——练——评”课堂教学模式之我见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居延新简所见的一条律令目录
居延汉简所见“公乘”的年龄和役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