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先修课:高考专业选择指导与信息反馈的可行路径

2016-05-14张清晓张志华

文教资料 2016年8期
关键词:信息反馈

张清晓 张志华

摘 要: 近年来,起源于美国的先修课程被我国部分大学和高中尝试借鉴,但实际效果如何值得研究。现阶段,针对高考学生专业选择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先修课程“OAO”模式是一条可行路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创新先修课程模式,增强专业选择指导的实效性;注重先修课程的信息反馈,促使高校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同时要积极构建大学—中学先修课程联动体系。

关键词: 先修课程 专业选择指导 信息反馈

一、问题的提出

2015年12月3日,光明日报以“慕课大学先修课:能否跑好人才培养的‘接力赛”为题,刊载了日前由全国40余所高水平大学和重点中学联合发起的中国慕课大学先修课的消息,并提出“这究竟是新一轮‘掐尖,还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内生需求”的疑问,此消息再一次引发了大众对大学先修课的关注和讨论。笔者注意到,在这场高水平大学和重点中学的慕课大学先修课试点工作中,大家更多的关注点在于为部分学有余力的优秀中学生提供与大学阶段难度相当的6门慕课课程的选修,而忽视对于大多数高中生报考大学迫切需求的专业指导[1]。

当前,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迫使大学生专业选择的意识逐渐增强,将目光从一张能证明学历的高等教育文凭转到所选专业的就业前景和对自身能力的培养等现实需要上。然而,当前高考专业选择机制不完善,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计划往往容易忽视学生需求,同时学生自身对专业缺乏理性认识,在选择专业时受学校、家庭、社会等因素影响较大,导致专业选择的非理性结果[2]。学生入学后发现理想与现实相距甚远,此时再转专业程序繁琐且名额有限。这种非理性的专业选择结果不仅会造成高等教育资源的浪费,而且会使学生产生期望落差,出现学习和生活满意度降低,专业承诺和学习主动性不高的情况[3]。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和消费者,大学生的专业选择权和专业选择满意度应该得到有力保障。

二、高考专业选择指导与信息反馈机制的缺失

(一)专业选择指导“不专业”。

目前国内尚无成体系的高考专业选择指导机制,既缺少专门机构,更无专人开展指导工作。于是为了迎合考生需要,某些机构和门户网站相继推出“高考志愿填报参考系统”等,以心理测评和高考成绩、位次为依据,结合搜集的相关信息,为学生推荐一些既符合兴趣特长,又满足考分等硬性条件的院校和专业[4]。此类推荐虽然能为考生提供一定的决策帮助,但由于研究方法的单一性和系统依赖数据的限制性,无法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难以担当指导学生理性选择专业的重任。此外,这类系统散见于各种门户网站,如新浪网、中国教育在线等,参考标准、评价体系、数据分析能力不尽相同,没有统一指标,也未能推广普及,亟待完善。

就业是专业的重要出口,然而,专业选择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起点和重要一环,对高考专业选择的指导始终没有被纳入学生学业和职业生涯发展整体考虑。高校的就业指导教师只负责学生从大一到毕业这段时间的学业、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而学生从高中到大学的过渡时期就形成了一个“真空期”,在此期间,没有专人指导学生进行高考专业选择,常常是由家长和高中老师充当了这一角色。

(二)专业选择的信息反馈机制不健全。

高考专业选择信息反馈机制的缺失,首先是由于大学和高中缺乏应有重视。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缺乏话语权,高校在专业设置的过程中,虽然打破了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对专业设置和调整的绝对权力,但更多考虑的是学科发展,同时兼顾市场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鲜有对学生需求和兴趣的考量,高考专业选择信息反馈工作没有专门机构组织实施[5]。而高中普遍把升学率作为首要价值取向,基本没有专门开展高考专业选择信息的反馈工作。

目前,高校基本只有从高考录取专业的分数、调剂专业的情况及毕业生就业工作中能了解到一些学生信息。而在美国,学生专业选择是在入校后根据自己的兴趣与就业市场情况等因素逐步确定,可以动态地变动,而不是在高中毕业报考大学时确定[6]。美国大学在充分照顾学生兴趣和自主性选择的同时,对学生专业选择的信息反馈也很及时。相比之下,目前我国高考专业选择信息反馈的渠道单一,拓宽信息反馈渠道是当下高校优化专业设置和调整课程设置的必要工作。

三、美国先修课程的基本特征与我国高校的尝试

(一)美国先修课程的基本做法和主要特征。

先修课程(简称AP课程)起源于美国,以学生的兴趣和能力为导向,旨在向学有余力的高中生提供大学课程的学习机会,其在美国已有60余年的发展历史[7]。从课程选择上看,学生可以根据学习兴趣和能力优势自行斟酌,具有很大程度上的自主选择权[8];从课程内容上看,各科课程都由课程编制委员会编制,由大学著名教授或富有经验的教师负责授课,保证科学性和有效性[9];从评价体系上看,有全国统一命题的标准参照考试,整个考试与评定过程高度严密和公平,学生通过AP课程考试的分数可以折抵为大学学分,缩短学时,提高效率。

AP课程科学高效,特点鲜明:一是先导性,在高中阶段设置部分大学课程,既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又符合大学选拔人才的需要;二是针对性,课程设置在强调知识通识性的同时,注重学生自身专业能力的培养;三是整体性,将高中和大学教育有机衔接,填补了学生从高中到大学过渡期间教育的“真空期”。

(二)先修课程在我国的尝试。

2013年1月11日,北京大学宣布开始与部分中学合作试水“中国大学先修课程”,首批将在2013年春季学期时在部分试点中学针对部分高二年级学有余力的学生开设5门课程,并于当年7月组织统一考试,考试成绩将作为北大自主招生录取时的重要依据之一[10]。而在此之前,上海交通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都有与高中联合开展先修课程的先例。

2015年11月28日,由全国40余所高水平大学和重点中学联合发起的“中国慕课大学先修课”(简称MOOCAP)在清华大学正式启动,MOOCAP理事会也正式成立。首批6门“学术志趣类”课程目前已在“学堂在线”平台推出[11]。这是高校联合发起中国大学先修课程的大胆尝试,合作模式从之前的“一对多”转变为“多对多”,即所有参与大学都认可先修课程,打破了某一大学限定认可的模式,课程的开设也从线下转移到线上。

然而,中国大学先修课程在兴奋与迷茫的交织中向前推进的同时,也面临诸多问题,包括机会不均等、学生负担增加、师资不充裕等,而最大的障碍是其受制于“一考定终身”的高考模式。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忙于复习迎考,不会有什么心思选修先修课程;对于高中来说,担心影响学生高考,不愿也不敢真正参与先修课程的实施和教学工作;对于大学来说,忙于自己的事务,参与先修课程的开发与名师选派工作的积极性不高[12]。表面上看高中和大学各司其职,实际上无论是高中,大学还是学生,投入和学生参与度还远远不够,致使中国大学先修课程难以深入推进,最终有可能使先修课程的试点工作演变成名牌大学的“掐尖”。

四、创新先修课程模式,完善专业选择指导和信息反馈机制

(一)创新先修课程模式,增强专业选择指导的实效性。

如前文所述,国内高校跟学美国开设的中国大学先修课程由于缺乏动力机制和实施氛围,效果难以保障,实施难以铺开,先修课程模式亟待创新。现阶段,结合我国高中教育特点,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先修课程“OAO”(Online And Offline)模式是一条可行路径,即一方面在线上开设学生自主选修的包括专业指导课程在内的先修课程,所有高中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学习情况参与其中,这与美国相似。另一方面,在线下专门开发针对高考或者高中毕业生专业选择的指导课,纳入中学生的课堂教学中,强化大学专业选择指导的普适性。

事实上,无论是站在衔接教育还是教育公平的视角,先修课程不应该是大学课程通过线上的简单下放。笔者提出的“OAO”模式的优势在于能将大学先修课在线自主选学和传统课堂专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有机结合。更重要的是,“OAO”模式从让“学有余力”者“学早学深”的视角转向了提高更广大学生群体的“学术素养”、“专业志趣”上,而不是英才教育的“独角戏”,这与我们要建设面向所有“准大学生”的高考专业选择指导与信息反馈机制的目标不谋而合。

其一,系统开发高考专业选择指导线上课程。利用“慕课”、“微课”等平台开展的在线学习模式具有弹性化学习、多元化授课、海量资源选择的特色,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13],能迎合高中生学业压力大和缺乏弹性学习时间的特点,弥补线下指导的不足,增强专业选择指导的实效性。具体实施过程中,大学将课程内容上传到在线学习平台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在教师指导下搜索相关课程并自主学习。在线学习平台搜集学生的选课信息,并通过问卷、考核等方式调查学生初次选择专业的情况,将相关数据反馈给大学。

需要强调的是,为了提高先修课程的吸引力和扩大学生的选择面,保证实施过程的公平性,需要一个所设课程大学都认可且学生可自由选择的独立的第三方先修课程平台[14]。高校间应深化民间合作,共同为学生提供更多教育资源和教育选择,而不是“集团圈地”式的结盟,不是抢生源。

其二,科学开发指导学生高考专业选择的线下课程。先修课的线下专业指导课程的开发要注重科学性、浓缩性与适用性。需根据课程的授课特点和需达到的专业指导目标专门开发该类课程,同时纳入高中阶段课堂教学。基于高中生课程繁多、学业压力大的特点,线下的专业选择指导课程不能太多,最好融合为一门课程,否则会增加学生负担,适得其反。此类课程也可与线上课程相呼应,但不必完全一致。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构建了一个基于高考专业选择指导与信息反馈的“OAO”模式先修课程的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这对于MOOCAP计划建设的“专业导论类”课程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二)注重先修课程的信息反馈,倒逼高校调整优化专业结构。

现阶段,高校尽管有了一定的专业调整权限,但高校专业调整仍普遍存在“不想调”、“不能调”及“不敢调”的情况。高校办学往往追求高、大、全,追求高校排名,认为专业多、专业全一定程度上能体现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层次。在这一过程中,创办综合性大学成为许多高校的首选,使得学校学科专业的布局在宏观上失去控制,学科专业的布点大幅度增加,势必降低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15]。例如很多市场需求萎缩且学生不感兴趣的专业仍大量存在于招生计划之中,只能通过调剂招生,对于这些收益甚微的专业,高校往往想调又不能调、不敢调,这可能是学校的传统专业、特色专业,动不得,也可能与上级政策有关,“因人设庙”、“因人保庙”的现象大量存在。

通过开展“OAO”模式先修课程,大学的深入参与能使其从高考学生和家长面对面的交流中了解到学生的实际需求,在大学学科和专业发展中,反思现行专业增设和调整工作的盲目性。从大学办学功能和办学效益看,必须注重先修课程的信息反馈工作,以此促进高校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和专业优化调整,着手处理政策规定、市场需求与学生现实需要的关系。

(三)构建大学—中学先修课程联动体系,强化试点工作的条件保障。

与中学联合开展“OAO”模式先修课程、进行学生专业选择指导工作是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办学效益的问题。现阶段,我国借鉴美国模式的创新试点工作,需要大学—中学的双主体联动,要多方协调、协同创新,确保大学和中学在实施过程中“不缺位”。MOOCAP理事会的成立,对于大学中学共同参与中国大学先修课程建设,已经又前进了一步。具体而言,在合理开设线上课程,积极开发线下课程等主要工作之外,还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科学安排指导时间。

一方面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专业选择指导的专业性。基于目前对学生专业选择指导“不专业”的现状,对指导教师的专业性就提出了更高要求。可采取中学和大学合作的模式,在线上课程的开发和教学中,对专业性要求较高的课程开发工作主要由大学教师做,中学教师能更好地把握高中生身心发展特点,同时兼顾答疑的工作。线下课程的师资,可聘请一些大学专业指导教师,和中学教师联合教学,既能化解当前无专人指导学生高考专业选择的尴尬,又有利于推进全程化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专业指导工作。

另一方面需科学安排指导时间,充分发挥先修课程的效能。可将学生进行专业选择指导的过程以高考为界一分为二,处理好学生“既紧迫又放松”的矛盾。考前指导不应距离高考太近,以免影响学生正常复习,而考后指导则要“分秒必争”。高考前,指导学生初步确定自己的目标和方向;高考后,重点指导学生依据估算或确定取得的分数修改之前确定的目标学校和专业,最终做出一个最理性的选择。总之,这两个阶段的时间安排,需要科学的设计,并且专业选择指导和信息反馈工作应贯穿始终。

五、结语

在我国先修课程的开展尚未成熟时,要求融合专业选择指导与信息反馈的工作无疑是新上加新,在开展试点工作时,需要协调各方关系,权衡各方利益,是“雪上加霜”还是“雪中送炭”,往往就一步之遥。我们必须站在未来人才培养探索的大局角度,从提升高校办学效益的现实问题出发,认识到该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和现实需求,抓住先修课程改革的契机,努力推进相关工作。

参考文献:

[1]邓晖.慕课大学先修课:能否跑好人才培养的“接力赛”[N].光明日报,2015-12-03(5).

[2]樊明成.当前我国大学生专业选择理性分析[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96-99.

[3]李栋栋,等.大学生入学期望落差对专业承诺的影响[J].职业与健康,2014(14):1964-1966.

[4]肖灿,等.基于商务智能的高考志愿填报指导系统设计与实现[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5):89-90.

[5]汪晓村,等.我国大学本科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历史演变和现实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6(11):35-36.

[6]杨二辉.我国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整机制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7-28.

[7]Arthur W. S.,Walter K. L.. Advanced Placement:Helping to Achieve Systematic Reform in Urban Schools. NASSP Bulletin[J],1996(80):96-103.

[8]李骐.美国AP课程教育理念对我国大学自主招生的启示[J].教育探索,2014(12):145.

[9]赵红霞,张小芳.美国高中AP课程述评[J].上海教育科研,2009(4):39-40.

[10]王庆环.北大试水“中国大学先修课程”——让有余力的学生提早接触大学课程[N].光明日报2013-1-18(6).

[11]万玉凤.在线大学先修课,”先修”什么?[N].中国教育报,2015-11-30(3).

[12]邬小撑,阎亚军.大学与高中在先修课程实施中的职责及其实现[J].教育发展研究,2014(11):21.

[13]杨永林,等.从”慕课”到”小微课”,看大数据在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4(12):47-48.

[14]熊丙奇.大学先修课是结盟抢生源?非也![N].中国教育报,2015-12-2.

[15]雷炜.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现状分析与对策初探[J].中国高教研究,2002(11):51-52.

猜你喜欢

信息反馈
中医药院校构建本科毕业实习质量监控和信息反馈体系的探讨
浅谈信息反馈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公共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信息反馈
《知识窗》第1期读者评刊表
《知识窗》第5期读者评刊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