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赫勒的现代性理论评析

2016-05-14范为

文教资料 2016年8期
关键词:赫勒

摘 要: 阿格妮丝·赫勒是匈牙利布达佩斯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其学术研究领域极其广泛,作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她和马克思一样,始终关注人类历史的发展。无论是其对日常生活领域的研究还是其对激进需要的论述其核心都是对人的关怀。在现代性的影响逐渐扩大之时,她开始把现代性作为她研究的重点,从后现代的视角出发提出了一种较独特的现代性理论。

关键词: 阿格妮丝·赫勒 现代性理论 社会格局

一、走入现代性的问题域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现代性越来越成为一个热门的词汇,对现代性的研究和讨论也成为哲学家们的主要任务。阿格妮丝·赫勒对于现代性的研究非常热衷,在她的《历史理论》、《碎片化的历史哲学》、《现代性能够幸存吗?》、《现代性理论》等著作中都对现代性进行了描述和分析,尤其是《历史理论》、《碎片化的历史哲学》、《现代性理论》还被赫勒自己称为“三部曲”。她和她的丈夫在1978年就已经开始关注现代性问题。早期的赫勒只是写了一些关于现代性的论文,一直到《历史理论》一书出版才标志着她开始对现代性理论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

在《历史理论》中,赫勒指出了构成现代性的三个重要因素——市民社会、资本主义和工业,她指出:“大写的历史被理解为现代的生存形势。然而,‘现代是一个极为模糊的表达,为了阐明其内容,必须列举其基本的组成部分,这种成分有三种:市民社会、资本主义和工业。大写的历史的起源是它的三种成分的发展。至少在这一历史理论的框架内,这三种成分中何种成分推动了其他成分的发展,这一问题必须悬而不决。”[1]可以看出,此时赫勒虽然指出了这三种成分是构成现代性的重要因素,但是没有明确指出这三种因素究竟哪个才是推动其他两个因素的决定者,也没有对这三种成分展开论述,表现出她此时对现代性的研究不够深入。

二、对现代性几个重要概念的重新解释

在《碎片化的历史哲学》中,赫勒继续对现代性深入分析,详细论述了偶然性对个人即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论述了理性和真理等一些在前现代社会中基础性的概念。她指出:“在现代性的开端,偶然性意识伴随着一个冲击而来,它不再被放在一种表面化的地位,既不再被贬至边缘地位。曾经作为边缘现象的偶然性意识朝着中心快速地移动。”[2]也就是说,偶然性意识已经逐渐占据人们头脑中的中心位置。相对地,以前占据中心位置的必然性意识开始逐渐的边缘化。之所以出现这种位置的互换,主要是因为在现代社会生活着的人不再相信历史中存在某种必然性的力量能够独自地决定人类的未来和历史的发展方向,他们不再相信人类能够通过总结过去的历史,从中摸索出某种规律性的东西,进而预知未来。

在论述了偶然性意识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之后,赫勒把“理性”和“真理”这两个前现代社会中被尊崇着的概念进行重新的定位。在谈及理性时赫勒并没有简单的否定理性的存在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她认为:“在历史中存在着理性还是什么也不存在,依然是各门科学或作为科学的哲学所不能回答的问题之一。”但同时赫勒也指出一种新的变化,即在现代社会黑格尔对于“理性”的定位已经无法再让人们信服。人们已经和绝对理性告别。那么,究竟应该如何重新认识理性呢?是要完全抛弃理性吗?赫勒认为我们无法真正地抛弃理性,因为“理性时共和国:它是我们分享的那个共同的东西。我们理解,我们能使我们自己被理解,我们和其他人共同生活在一个世界中。我们的姿态对于其他人有意义;其他人的姿态对我们也有意义”。“不在理性的共和国中拥有一个份额,男人和女人就不能拥有一个世界”。所以,我们仍然需要理性,理性不会被终结。我们要以平和的心看待理性,理性并不是万能的,并不是每种理性都能在所有人那里通过,起到治疗自我欺骗的作用。

同必然性意识及理性一道收到现代性冲击的还有真理概念。在前现代社会中,每当人们谈论起真理,就总是把它当成唯一的,和谬误相对的,真的知识。但是在现代社会中,以前的那种真理的概念发生了变化。赫勒认为要正确认识真理就必须首先明确其是一个历史性的存在,而不是恒久有效的,在现代社会如果还把历史性的真理当做是永恒的就是荒谬的。“长话短说,对我们后现代人来说,制造一个独一无二的、具有支配性的真理的概念,已经成了一个深层次难度的工作。就我们能看到的而言,对于什么是真理这个问题没有新的、一般的答案被提供出来,至少没有一个比真理的概念还要长久的答案被提供出来”。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已经意识到真理并不是对每一个都适用的,对一个人而言是真理的东西,对另一个人而言就可能是非真理,所以人们不再盲目地信仰真理。虽然真理不是永久的和普遍适用的,但是没有一种东西能代替真理的作用。所以赫勒建议人们应该继续坚持真理的信念,但是不需要探究对某个个体而言的那种真理具体包含的内容是什么。

三、现代性的构成

赫勒对现代性的研究是逐渐深入的,随着其研究的不断深入,她对现代性的分析更鞭辟入里。在《现代性理论》一书中,赫勒运用微观视域对现代性的诸多问题进行了分析,最重要的是赫勒指出现代性的成分和逻辑,这标志着此时的赫勒已经从结构上对现代性有较全面的把握。她区分了现代性的两种成分,指出了现代性的三种逻辑。

现代性的成分包括两种——现代性的动力和现代性的格局。赫勒认为现代性的动力是现代性格局形成的基础,“在现代社会格局出现之前(或尚不存在之时),并不存在现代性;但没有现代性的动力,现代社会格局就只是一种被截削过的现代性,它的生存不断受到威胁。”[3]现代性的动力产生于古希腊城邦时期,现代性动力对传统的质疑和否定。一切传统都在受到质疑和检验,一切传统都在受到驳斥,而且好像没有任何东西能偶组织这种动力。“现代性的动力首先是在一个拥有传统和固定信念的世界里开始动摇传统和信念的。它们在催生一种现代社会格局上是有帮助的”。赫勒认为,从苏格拉底之后的哲学都是现代性动力的“后裔”。但是一直到十九世纪,现代性动力还没有展示出自己巨大的力量,一直到二十世纪现代性动力才开始以“波浪”的方式推动着旧格局的解体和现代性社会格局的诞生。但是现代性社会格局一旦形成,这种格局就会一场坚固,此时即使没有现代性动力的推动,它会不断地对外输出自己。赫勒指出前现代社会格局中,人们的社会地位是出生之前就已经按照其所处的等级决定好的,人们的出生就意味着他们被抛入一个阶层;而在现代社会格局中,人的社会地位是依靠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决定的,所以这时人的出生只是被抛入这个世界而非固定的阶层之中。现代性格局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呢?“在这里没有什么东西与别的东西完全一致。存在着一些相对独立的领域,许多重要的不一致,以及一些话语、隔板、断片和壁龛。而且存在不止一种现代性‘逻辑。存在着各种相对独立的趋势,它们会相互支持、相互交叉,或者最终是相互冲突”。那么现代性的逻辑究竟是什么呢?赫勒认为现代性有三种逻辑:技术的逻辑、社会地位的功能性分配的逻辑和政治权力的逻辑。按照赫勒的理解,现代性的三种逻辑之间相互支持、相互补充甚至相互冲突。正是在这三种逻辑的共同作用之下,现代性的钟摆才能够持续的运动。但是赫勒指出,这三种逻辑并不能主宰现代性的命运,因为文明、文化是独立于这三种逻辑之外的,它们对现代性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我们可以看出,赫勒对于现代性的理解和分析是逐步深入的,从最初的提出构成现代性的三个要素,到对在现代性中偶然性意识、理性和真理等重要概念的理解和评价,再到明确指出现代性的两种成分和三种逻辑,标志着赫勒对现代性问题分析愈加透彻。在她的现代性理论中,更多的是对现代性较温和的评价,而非像很多同时代的哲学家那样只是一味地对现代性进行批判,这种较客观的立场,使得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现代性的利与弊,这是其现代性理论的特殊之处。

参考文献:

[1][匈]阿格妮丝·赫勒.李西祥,译.历史理论.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5:291.

[2][匈]阿格妮丝·赫勒.赵海峰,高来源,范为,译.碎片化的历史哲学.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5.

[3][匈]阿格妮丝·赫勒.李瑞华,译.现代性理论.商务印书馆,2005:63.

猜你喜欢

赫勒
丹麦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的精彩人生
赫勒的《激进哲学》简述
阿格妮丝·赫勒:做一个理论家,书写自己的人生
阿格妮丝·赫勒现代性的三种逻辑探析
哲学的乌托邦精神
——评阿格妮丝·赫勒的《激进哲学》
回归学校教育的本真
个性伦理学的内在规定性——评阿格妮丝·赫勒《个性伦理学》
丹麦女首相是位“性感时尚女”
赫勒对此在时间意识的美学阐释
赫勒历史理论的基本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