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情动之,以理晓之,以法辅之

2016-05-14夏仁娟

文教资料 2016年8期
关键词:情感交流互动教学

夏仁娟

摘 要: 在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体系中,语文课程越来越被边缘化。为了突破这种困境,彰显语文教学的价值,本文从培养学生语文和自学能力、发展学生个性特长、辅助专业建设的角度出发,探索语文教学改革的可行性方式。

关键词: 语文改革 情感交流 互动教学 服务专业

在越来越重视精品化和特色化专业建设的高职院校发展模式下,作为通识教育的语文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显得颇为尴尬。为了强化专业技能训练,各专业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时,在一定的教学课时总量中总会尽力增加专业课的比重,而压缩非专业课的“大刀”首先就会挥舞在语文课的头上。

诚然,面对当下热衷于效益和速度的普遍社会价值取向,语文教学无法带来“立竿见影”的经济回报,被边缘化的遭遇在所难免。尽管目前身处窘境,但从来没人敢说语文教学是无用的,相反它有着无法取代的价值。专业技能可以解决高职学生的就业问题,但学生在踏入社会后是否具备可持续的自我发展潜力,能否把握更多机遇,关键还是要取决于其人文素养和自学能力的水平。这种潜力往往隐藏在包括语文在内的通识教育中。这是社会广泛认同的理念。

因此,作为高职语文教学工作者,我们既要承认困难,又要坚定信心,坚守责任。暂且抛开高职语文困境的客观因素不论,站在从业者的角度仔细反省,语文课程的缺陷和短板主要在于自我定位的模糊不清。高职语文教什么,学什么,怎么教,怎么学,从来都是众说纷纭,各行其道。有的还是高中语文教学模式的延续,“注释﹢解读”的范文讲解加习题练习让学生味同嚼蜡;有的注重语法知识和文献经典的博学,把学生统一视为中文专业来培养;有的干脆奉行“实用主义”,以《应用文写作》、《文秘写作》、《商务写作》、《演讲与口才》等课程取代语文课。至于成效如何,就只能是见仁见智了。

笔者认为,高职语文是不可取代的,它是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但我们也决不能“孤芳自赏”,空喊着“人文素养”的口号一味务虚。必须找准课程定位,协调专业技能和人文教育的培养目标,据此改革高职语文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使之有机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中,实现专业建设、语文课程和学生素养的共同发展愿景。

一、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和精神共鸣比教授知识更重要

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曾发布过我国核心技能体系框架,包括交流表达、数字运算、革新创新、自我提高、与人合作、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和外语应用8个模块,交流表达能力居于首位。语文课程既强调作为语言工具的内涵功用,又关注提升人文素养的外延空间。语文所强调的听说读写能力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高职学生读写能力还过得去,这与高考的“指挥棒”效应有关,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但是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较弱,高职学生普遍不敢说、不愿说、说不好。

表达的工具是语言,语言的组织靠思维,社交是语言的运用过程,交际效果取决于语言组织运用的能力。环环相扣之下,我们能够发现学生最需要提高的是思维能力和语言技巧。

高职语文课程旨在训练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语文教材上的范文,就算老师分析得丝丝入扣,学生精读得滚瓜烂熟,“没有开阔的视野,不知晓古今中外,不会触类旁通。语文教学中抽掉了‘审美这一环节,语文课堂便黯然失色,枯燥乏味。”①在笔者看来,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更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和精神共鸣,这一点比单纯讲解几篇作品更有意义。例如,在讲到爱尔兰诗人叶芝的名篇《当你老了》时,笔者正饱含感情描绘叶芝的诗歌意境时,有学生突然调皮地鼓动大家:“我们想听听老师怎么幻想自己老了的情境!”我先是一怔,略微思考后,坦然告诉他们:“当我老了,希望自己保持身心愉悦,不乞求晚辈的慰藉,有相濡以沫的老伴,有自己的社交圈子,有健康的生活规律,过得充实而优雅……”学生听这段话比听课文还认真,还争先恐后地发言,描绘对老年时亲情、友情、爱情的向往,奇思妙想,不时发出愉悦的笑声,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课后明显有比以前更多的学生主动找我交流,我也趁机向他们介绍适合的课外读物,鼓励他们阅读。

从这些经验笔者体会到,高职语文课堂应成为师生的心灵平台,在平等的精神对话和情感交流中靠近学生,学生也会真心接受你。

二、“百度神灯搜索”带来的师生互动教学启示

在高考“精英选拔”制度下,分流到高职学院的生源成绩普遍不理想,很多是因为厌学。“有的学生会非常主动地去吸收新知识,而有些学生则比较被动,接受新知识比较消极。”②但无论是哪种层次的学生,只要在课程的始末阶段对他进行纵向对比时,学习能力和语言水平能有明显提高,语文教学就有价值了。

如果问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如何解答”,回答“百度搜索”,而不是“问老师”,这就是无法抗衡的互联网引力。2015年4月,百度更是通过名叫“百度神灯”的智能手机配件,升级为与用户实时、立体、互动的高端服务。用户摩擦手机边缘的“百度神灯”,发出语音指令,“百度神灯”会将搜索结果以全息投影的影像呈现在手机屏幕上方,用户可以直接与全息影像进行动态对话,从而获得超乎想象的需求满足。这真的就是将“阿拉丁神灯”的梦境照进现实。在惊叹科技发展无极限的同时,我们得到了启示: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满足学生“神灯”式的知识需求?

要做到与学生实时、立体、互动的有效沟通,关键在于提供的资源是学生未知的、急需的、喜欢的,这就是语文教学模式的改进方向。要用学生欢迎的方式,针对他们的需求,给予他们未知的知识。其实两千多年前孔子就精辟地一词以概之——“因材施教”,充分认识和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水平差异,提供最适合的学习内容和方法,培养其自学能力,快乐成长。

“在以往传道授业的方式中,老师居于课堂教育的制高点,向学生不停地灌输知识。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课堂活跃度非常低”③。因此,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缓解后进生的厌学情绪。我在初次与学生见面时,总爱单独与他们沟通,询问其爱好,然后给出课外参考书目。文学、历史、音乐、军事、地理……即使喜欢美容、动漫,也有报刊书籍可读,哪怕读明星传记,也会获得励志的正能量。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的学生中,很多就是这样慢慢敞开了心扉,在与教师的沟通中逐步增大了阅读量,并思考所读,表达所想。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重在鼓励发挥个性特长,多参与社团和文艺活动,对其创新想法大力提倡。只要愿意参加社交活动的同学,都在课外单独辅导,不少同学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在实践中锻炼了语文能力,增强了学习自信。有些学生还大胆尝试,在笔者的支持下,在校内创办起了诸如汉学社、读书沙龙、戏剧社等团体,成果丰硕。

三、语文教学紧密联系岗位需求和专业课程

语文课程固然重要,但也不能故步自封,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积极面对社会变革和发展。高职学院与研究型本科院校相比,区别体现于“职业性”,强调走特色化类型发展道路,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专业课程的核心地位。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文化育人”的办学理念下,语文课程不仅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要认清自己在课程体系中的辅助身份,关注所教专业对接的岗位需求和市场变化,做好专业课程的“助手”,语文教学内容向专业和行业情境倾斜,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使之学以致用。

前不久,笔者为汽车装配专业讲授语文课程。开课前,特意咨询了系主任和专业课老师,了解到该班级几乎全是男生,动手能力较强,但作文和口才较差,希望在语文课上多让他们动笔动嘴。第一次课,我设计了即兴演说,让他们以“顶岗实习期间最难忘的事”为主题,每人讲述3~5分钟。很多人都谈到在企业实习时,体验到了巨大的职场压力,也收获了不少在书本里学不到的社会经验。有同学还感叹在汽车销售工作中接触到形形色色的客户,深切认识到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希望老师能在语言表达和形象塑造上帮助自己,做到大方、自信、乐观、健谈。这堂课的效果非常好,在后来的教学设计中,笔者在课堂内容的选择上更能有的放矢。因为是想学的知识和想锻炼的能力,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得到很好的调动。

上述想法,是笔者在一线教学工作中总结的一家之言。但笔者坚信,只要我们真诚地关爱学生,以情动之,以理晓之,以法辅之,就能在高职人才培养蓝图中进一步彰显出语文课程的价值。

注释:

①周红阳.语文教学的四度.教研天地,2006(7).

②喻学文.谈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8(7).

③任莉莉.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优势互补的新型教学模式研究.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7(2).

猜你喜欢

情感交流互动教学
优化教学互动,激活语文课堂
互动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谈初中生物学习兴趣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