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拟丹黄消痛散治疗跟痛症的体会

2016-05-14杨万松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6年8期

杨万松

摘要:目的 对外用自拟丹黄消痛散对比海桐皮汤治疗足跟痛的疗效对比观察,探索治疗跟痛症的方法。方法 将436例病例随机分为自拟丹黄消痛散治疗组和外洗海桐皮汤作为对照组,2组各218例,2组均采用以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为效果指标,评分分别在治疗前,2个疗程20 d结束后完成。结果 治疗组:临床治愈:142(651%);好转:64(294%);无效:12(55%),对照组:临床治愈:104(477%);好转:90(413%);无效:24(11%)。结论 自拟丹黄消痛散治疗足跟痛效果明显,值得推广。

关键词:丹黄;消痛散;海桐皮汤;跟痛症

中图分类号:R274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6)08-0055-02

跟痛症临床上多见于40~60岁的中老年人,其发病原因为多种原因导致跟骨底面的急性损伤和慢性劳损所致,往往疼痛反复发作,病情反复缠绵,笔者通过观察2006年—2015年门诊跟痛症的患者436例患者,对其选择性进行使用自拟丹黄消痛散与外洗海桐皮汤作临床对比观察,经临床观察自拟丹黄消痛散治疗效较好,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将436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218例,所有病例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207例,女229例,最大年龄68岁,最小年龄36岁,平均年龄532岁。

12 诊断标准 采用骨伤专业研究生系列教材《软组织损伤临床研究》[1]中跟痛症的诊断标准执行,按照跟后痛(跟腱滑囊炎、跟骨骨骺炎);跟下痛(跟骨下滑囊炎与跟骨下脂肪垫炎、跖腱膜劳损、跟骨骨刺症、痹症型跟骨痛症);跟骨痛;的各型诊断依据分别进行诊断。

13 纳入标准 符合跟痛症的各种类型的西医诊断标准;以跟痛为主诉症状;患者自愿接受中药药液浸泡热敷外洗治疗者。

14 排除标准 (1)跟骨骨折、骨结核、骨髓炎、骨肿瘤者;(2)局部皮肤有破口及出现过敏情况者;(3)合并下肢血栓等出现患部肿胀剧烈患者;(4)妊娠或哺乳期妇女;(5)合并有心血管、脑血管、肝、肾和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6)末按规定用药,或同时接受其他治疗,无法判定疗效者。

2 治疗方法

211 治疗组 自拟丹黄消瘀散组方:制大黄200 g,红花40 g,桃仁70 g,三棱70 g,莪术70 g,乳香70 g,没药70 g,丹皮100 g,败酱草40 g,蒲公英40 g,独活70 g,桂枝70 g,泽兰40 g,续断70 g,骨碎补70 g。使用方法:上方药物用纱布包煎煮沸30 min左右,将药液浸泡热敷患部,每次30 min左右,每日1次,水温保持温热,4 d 1剂,10 d 1疗程。

212 对照组 选用黄荣宗主编的教材《骨伤方剂学》中海桐皮汤(《医宗金鉴》)方药组成:海桐皮120 g,透骨草120 g,乳香120 g,没药120 g,当归100 g,川椒30 g,川芎60 g,红花60 g,威灵仙60 g,白芷60 g,甘草15 g,防风60 g,使用方法同治疗组。

22 观察指标 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为效果指标,评分分别在治疗前,2个疗程20 d结束后完成。

23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定以下疗效标准。临床治愈:足跟疼痛消失,行走正常;好转:足跟疼痛减轻,行走好转;无效:足跟疼痛无改善。

3 治疗结果

31 2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见表1。

4 讨论

跟痛症属于中医学的“脚跟颓”、“足跟痛”范畴,其发病原因为多种原因导致跟骨底面的急性损伤和慢性劳损所致,其疼痛原因有不外乎“不通则痛”的实证,如:劳损瘀血导致气滞血瘀所引起的足跟痛、风寒湿邪痹阻足部出现寒性足跟痛、湿热痹阻出现的红肿热痛;“不荣则痛”的虚证疼痛则表现为肾气虚损证出现的慢性反复缠绵的足跟痛,总之跟痛症的病机主要是以肾虚为本,瘀滞为标,其外邪多为风寒湿邪痹阻而成。其治疗不外乎活血舒筋、通络止痛、祛风散寒,温经通络,补肝肾,壮骨养血等。

热敷熏洗法在中医学称“淋拓”、“淋渫”、“淋洗”、“淋浴”,最早记载其治疗方法的是《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热敷熏洗法是在辨病辨证的基础上,使用相应具有治疗作用的药物,通过对药物的煎煮后,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热效应加上药物的治疗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跟痛症从发病部位而言,阳跷脉、阴跷脉均起于足跟部,足跟部为阴阳二跷发源之所,另外足跟部为足少阴肾经之所主,《灵枢经脉》:“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踹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阳跷脉、阴跷脉各主人体左右之阴阳,肾为人体阴阳之根本,肾藏精主骨生髓,故中、老年人好发足跟痛的就是这种原因。

自拟丹黄消痛散中,大剂量使用制大黄、丹皮消肿化瘀,红花、桃仁、泽兰活血化瘀,三棱、莪术破血祛瘀、行气止痛,乳香、没药活血行气止痛消肿生肌,败酱草、蒲公英清热解毒,独活、桂枝温经散寒、通络止痛,续断、骨碎补补肝肾,强筋壮骨,诸药合用,将药物的有效成分,通过皮肤直接吸收,直达病灶,具有活血舒筋、通络止痛、祛风散寒,温经通络,补肝肾,壮骨养血的作用,从而达到治疗足跟痛的目的。

在运用中药外用浸泡热敷外洗治疗跟痛症的临床中,个人的经验是首先明确诊断,排除治疗方面的禁忌,认为外用药物需要使用大剂量药物,大剂量药物可以使药液浓度很高,很高的药液浓度可以使局部药物吸收达到高峰,从而更容易体现出药物的效果,达到更好的治疗作用,总之中药外用浸泡热敷外洗,配合适当的休息,减少患部局部刺激,从而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蒋鸣福,刘景生,黄桂成,汪青春软组织损伤临床研究[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01-204

[2]林海外洗浸重用桂枝治疗足跟痛100例[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6):207-208

(收稿日期:2016-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