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设情境明“力臂”真实探究提能力

2016-05-14陈平

理科考试研究·初中 2016年8期
关键词:力臂测力计拉力

陈平

一位学者曾这样说:传统课程是把物理学高高举起,领着学生走进物理学;新课程是要挖掘和发挥物理学的教育价值,捧着物理走近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中,我们应多进行课程研究,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尽可能联系生活实际,巧妙创设合理的情境,想办法让学生理解引入物理概念的动因.“力臂”是杠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物理概念,能同时描述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两要素对杠杆平衡的影响,它使杠杆的平衡条件如此简约.那么,该如何“教”与“学”呢?

第一次教学活动及反思

【教学活动】

1.自主学习:阅读书本,熟悉几个与杠杆有关的名词.

2.深化理解:在如图1所示的杠杆中,支点是,动力F的力臂是,阻力臂是.

3.归纳提升:借助ppt,动态展示活塞式抽水机工作中“手柄”的运动,正确演示“五要素”.

4.应用巩固:画力臂.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学习,自行识记,继而辅之一定的练习巩固强化.让学生能够正确的表达力臂的定义、理解力臂是“支点到力作用线的距离”.通过借助ppt,动态展示活塞式抽水机的工作中“手柄”的运动,正确演示“五要素”,让学生能够准确简要的归纳出画力臂的三步曲:找点(支点);画线(画动力或阻力的作用线);作距离(从支点到力作用线的距离).接着,出示三副图,让学生正确画出“力臂”,再比较(1)、(2)两图,为后续 “杠杆的平衡条件” 的实验探究活动中,正确理解“应让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打下基础.这样设计,花时少,收效快,对教师的要求也低.

【教学反思】学生从书本“直接”“被动”接受“力臂”,虽在当堂的反馈中,收到“不错”的效果,但在接下来的期中、期末复习中,同学们不能像当堂课那么“出色”了,“力臂”已经模糊,概念依稀记得,作法只知大概,学生“丢失”了许多相关知识,老师不得不“费力”地再讲一遍.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对力臂不理解,概念的首次建立完全是“囫囵吞枣”,不解其味.这样学生学得苦,教师教得累,效果也不理想.

生动具体直观感知是形成概念的基础,它有助于加深学生的印象,帮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思维加工,形成正确概念.如:“速度”教学中,让学生首先比较时间(或路程)相同情况下物体运动的快慢,学生都能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用“相同时间比路程”、“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法解决.再设问“若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均不相同时,又如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呢?”自然而然地建立了“速度”概念.

为何引入“力臂”?如何引入“力臂”?研讨交流活动中一位老师这样提问.作为一名从教近20年的教师,我竟从未思考过,一直就着书本“讲授”.在与组内教师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又进行了第二次教学活动.

第二次教学活动及反思

【教学活动】

环节一:游戏诱疑

1.请力气较大的男生和力气较小的女生利用教室前门(如图3)完成一实验:要求男生在B点用力关门,女生在A点用力开门.谈谈感受.

2.在A点处拴上一绳子,并让绳子与门面成较小的角,请男生拉绳,女生在B处推门.再谈谈感受.

3.女生推门的力不变的情况下,让男生抓住绳子,绕着点A转动,逐渐改变施力的方向.体会拉力的变化.

环节二:探究问疑

学生在猜想的基础上,利用杠杆(如图4)分组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通过增减钩码和移动钩码,学生很容易得出:杠杆静止时,哪边挂的钩码越多(即拉力越大),其悬挂点离支点越近.有些较好的学生能通过多次实验分析得出:杠杆两边的拉力与支点到拉力作用点之间距离的乘积相等.

环节三:引导激疑

教师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换用弹簧测力计演示.

1.在杠杆左端挂上钩码,右端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下拉,使杠杆水平静止.不改变力的作用点,将弹簧测力计沿着方向1(如图5)斜拉,杠杆失去平衡.

2.再将弹簧测力计绕着作用点转动,使拉力沿着2、3、4方向(3、4两种情况,拉力作用线与杠杆的夹角相同),观察拉力变化.

3.将轻质硬纸板(或三合板)在点O悬挂,并使其水平静止.分别在A、B、C、D、E五处(如图6)钉上图钉.A、B、C三点位于同一条竖直线上(用一条红色虚线表示),OA=OE.轻质绳分别绕过A、D(如图),在绳两端悬挂适量的钩码,使纸板水平静止.

4.两端所挂钩码的个数不变,只改变绳的悬挂点,分别绕过点E、点B和点C,观察杠杆的状态.

环节四:深入解疑

学生再次利用杠杆,改变力与力臂,多次实验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诱疑——探究问疑——引导激疑,水到渠成地引出“力臂”. 在理解并正确建立力臂概念的基础上,再次让学生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轻松突破“实验时,要让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个难点.

【教学反思】

1.“意料之外”诱发学生无穷的内动力

通过生活中学生熟知的开、关门,让力气差异较大的男女生一同完成实验,男生的“满头大汗”和女生的“轻轻松松”形成强烈的对比.交换力的作用点,绳斜拉,又现“意外”.激发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冲突,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探究欲望进一步增强.在实验和“跷跷板”生活体验“帮助”下,学生初步归纳,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是:动力、阻力的大小,以及支点到动力和阻力作用点的距离.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斜”破坏了原有的平衡,产生思维的第二次碰撞.

2.“呼之欲出”引导学生深入的观察思考

“男女生推门游戏”让学生心中“存疑”,“斜”再次“激疑”,有疑问才会主动探究,有疑问才会深入思考,有探究、有思考才能解决疑难.教学的过程是交往、互动的过程.新课改强调: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动脑的积极的学习态度,应摒弃被动接受,死记硬背.

“再斜”引导学生在变化中寻找规律,“对称斜”让学生找到“不变”.利用自制的器材,等量的设置,方便学生“比较”.虚线的描出,使“力的作用线”有形,为学生“发现”力臂扫除障碍.在理解并正确建立力臂概念的基础上,再次让学生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轻松突破“实验时,要让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个难点.

一个个问题、一次次探究,结果的“呼之欲出”使学生处于一种“欲罢不能”地状态.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真正经历科学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真正理解科学概念的引入和建立不是“随心所欲的”,真正成为科学探究的主人.

猜你喜欢

力臂测力计拉力
例谈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巧寻杠杆最小动力
关于《杠杆》一节教学的几点改进
自不量力
跟踪导练(三)(3)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
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
微话题 狂野拉力
巧解杠杆平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