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货币与价格关系阶段性划分研究

2016-05-14朱允宽叶祥凤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6年8期
关键词:价格水平市场机制阶段性

朱允宽 叶祥凤

[提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使价格运行机制存在阶段性差异,因此我国货币供应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联性及影响机制也会具有阶段性的特征。为了更科学地研究我国货币供应与价格水平的互动关系,对金融市场、流通市场、房地产市场体制改革进程进行梳理分析,结合市场数据运行特征,进行阶段性划分研究,为下一步开展货币与价格的互动关系研究打下基础。

关键词:货币供应;价格水平;市场机制;阶段性

中图分类号:F014.3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2月29日

现代经济是货币化的经济,货币供应量必然会对经济体系产生影响。货币供应量若大于经济发展的需求,在实体经济中,表现为通货膨胀;在虚拟经济中,表现为资产价格泡沫。恶性的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泡沫的破裂都将对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灾难性破坏。因此,国家一直将货币供应量和通货膨胀率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控制量,以促进经济稳定发展。比较受关注的市场价格主要有物价水平(CPI)、股票市场价格(上证综合指数)以及房地产价格,因此重点梳理流通市场、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以研究货币与价格互动关系相关的重要改革措施。

一、流通领域改革与阶段性分析

(一)流通领域改革情况。我国自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以来,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流通领域的改革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1978~1991年,这一阶段国家对商业管理体制、批发体制等多方面进行改革,扩大市场调控的范围,形成生产资料双轨制。初步形成国家定价、指导价与市场价并存的价格形成、管理新格局,属于有计划地商品经济阶段;二是1992~2000年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阶段,1992年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改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商品市场迅速发展,1992年底国家对各类商品的定价比重不足20%,市场调节社会商品零售额的比重达到90%,1993年基本实现生产资料自由购销。这个阶段市场调节价格形成机制的主导地位基本确立;三是2001年至今的流通体制改革深化阶段,自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与世界经济联系更为紧密,为了增强企业自主竞争力,政府积极转变职能,加强流通领域法律、制度、监管等方面的建设,政府间接调节、监督市场运行,培育市场主体自主定价经营的能力,适应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

货币供应与CPI的变动趋势图显示,1988~1989年和1993~1996年经历了两次恶性通货膨胀,前一次主要为了理顺价格,1988年进行价格闯关,开放上游商品价格,引发的物价上涨;第二次主要是金融调控从行政到间接调控为主的转变节点,经济体制、结构不完善的情况下,货币发行和投机过度引起的价格疯涨。2000年价格开始运行稳定,没出现大幅升降,经济呈现高增长低通胀的发展状态,说明市场经济开始迈入正轨。2007年受全球油价及大宗商品上涨的影响,形成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2008年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价格受到市场低迷的影响出现回落,2009年甚至出现紧缩状态。2010年受宽松的货币政策、2008年政府4万亿元的需求释放以及市场游资炒作(“豆你玩”、“油他去”、“蒜你狠”等现象)的影响,CPI上涨。说明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我国价格体系运行基本符合市场规律,价格对宏观经济反应灵敏,影响机制畅通,宏观经济调控及国际因素等均会反应在经济体系内的货币供应量上,与反映流通中的消费品的价格指数(CPI)密切相关的是流通中的现金M0及狭义货币M1的供应量。图1显示,M0和M1走势基本吻合,M1更平滑一些,与消费价格指数的相关性更强,且CPI大约滞后M1一年的时间,政府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控制物价指数的机制畅通。(图1)

(二)研究流通领域改革的阶段性划分。因此,结合流通体制改革与数据分析,研究重点是1992年以后,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后的阶段。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2~2005年,市场经济基本建立以及深化改革发展阶段,各项制度趋于成熟、完善;第二阶段是2005年之后,在中国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进行了与国际接轨的一系列改革,到2005年汇率改革之后,我国经济开放程度越来越高,明显2005年之后国际因素对我国经济影响增大。

二、金融体制改革与阶段性分析

(一)金融体制改革情况。在改革之前,我国金融业结构单一、管理高度集中,在经济中属从属地位。银行实行“大一统”经营模式,中国人民银行集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与一身;吸收的存款由总行统一调度;投资由国家统一确定,银行实际担当会计出纳职能;没有商品经济,一切原材料供应和产品销售由国家统一调度,企业信用不存在,也就没有除了银行以外非银行金融机构,金融市场更无从存在。

1、银行体制改革。1983年成立中国工商银行把信贷和货币发行分离,建立二级银行制度框架,中央银行摆脱具体业务,在货币政策制定和执行上拥有更加自主的调控能力。形成存款立行的约束机制,从“统存统贷”过渡到“存贷差额包干”,银行有了一定的货币创造能力。1985年实行了“统一计划、划分资金、实贷实存、相互融通”的新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同业拆借市场形成。1996年底,金融调控由直接管理变为间接调控为主,从控制贷款规模的行政手段到逐步开启央行的三大政策工具进行市场化机制调控。

由图2可知,2000年后银行信贷与广义货币供应量拟合度很高,银行信贷基本可以解释货币供应量的增长,说明银行的货币创造机制完善。(图2)

2、股票市场改革。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在1990年底先后成立,标志着我国股票市场的形成,之后一系列改革对股市进行规范、完善:1995年1月开始实行T+1制度;1996年12月实行10%的涨跌幅限制;2004年开始进行股权分置改革,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2004年公开发行股票的市场化询价发行以及之后的进一步改革完善等改革措施使股市运行机制不断向市场化迈进,发挥宏观经济“晴雨表”功能。图3显示,股票价格与货币供应变化趋势相似,尤其是2005年以后,二者相关关系更加显著,且与M1的变化趋势拟合度更高,M1代表活跃度更高的购买力需求,且与物价水平显著相关,说明股票市场通过财富效应、资产负债表效应等渠道影响消费和投资(M1最能代表活跃的购买力需求),进而影响物价是有可能的。(图3)

(二)研究金融市场改革的阶段性划分。分析货币供应与股票市场的关系,要考虑货币创造系统的银行体系以及股市改革发展两方面的因素。总的来说,在1983年之前,由于真正的中央银行体制还没有建立,不能独立行使货币政策,且信贷规模受到控制,货币供应不能很好的体现市场需求。之后进行一系列改革,在1996年之后,货币供应越来越能反映市场需求,信用货币创造机制趋于成熟,央行也开始了市场化的间接调控机制。而金融领域混业经营使虚拟经济与银行体系的货币创造机制之间联系紧密:1999年保险基金获准进入股票市场;2000年允许质押股票贷款,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资产负债表效应影响渠道更加畅通;2005年银行获准进军证券市场。我国金融市场逐步发展壮大,体制机制也逐渐建立起来,影响机制日渐畅通。

综合考虑银行体制改革、股票市场改革等金融体制改革,结合数据分析,应重点分析1996年之后的发展阶段,将1996~2005年作为一个阶段。这个阶段改革动作较集中,市场机制处于培育、适应、调整、完善阶段。将2005年之后作为第二阶段,这个阶段改革动作放缓,金融市场机制、监管机制体系基本形成。

三、住房改革与阶段性分析

(一)住房制度改革情况。自1978年开始启动与推进住房制度改革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房地产市场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直至房地产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1998年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规定从1998年下半年开始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并促进住宅业的发展,住房信贷加大支持力度以及税收优惠使住房建设快速发展,并活跃了住房二级市场。2003年以后,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增长伴随着房价的大幅增长、供应结构不合理、市场秩序混乱等问题。为了稳定房价,政府严把土地、信贷两个闸门,控制房地产投资过快增长。2005年,政府从供需两方面采取措施稳定房价,房地产市场进入宏观调控时期。

(二)研究住房制度的阶段划分。由图4可见,2000年以前货币供应与房价相关性较弱,2000年以后,房价与货币供应走势基本一致,且M2的增长先于房价的上升,二者之间的时滞逐渐缩短,2005年以后的波动基本一致。因此2005年之前为一个发展阶段,2005年之后为另一个发展阶段。(图4)

四、研究小结

流通领域、金融体制以及房地产改革均是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逐步开启的。首先通过对体制机制改革,逐步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从1992年开始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始,各项改革全面深化。经过近10年的改革,各项机制、制度、政策、法律等方面逐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数据显示,2000年以后各项数据运行基本稳健,符合市场经济特征。若把货币供应与股票价格指数、房地产价格指数放到一个系统进行研究,综合考虑流通领域、金融体制及房地产市场改革发展,显然2005年以后,我国各市场发育成熟,影响机制畅通,与现阶段经济运行特征更为接近。因此,下一步开展货币与价格的互动关系研究时,把2005年(包括当年)之前作为一个发展阶段,2005年之后则作为另一个发展阶段。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双进.当前我国价格形势分析及未来调控建议[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4.10.

[2]陈为毅.价格理论新探[J].经济师,2002.9.

[3]钱淑芳,张燕.我国CPI周期波动的特征、原因及对策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5.7.

[4]饶明,何德旭.中国股票市场改革与创新发展的逻辑[J].当代经济科学,2015.11.

[5]王振霞.价格改革的学术论争与阶段性特征[J].改革,2014.3.

猜你喜欢

价格水平市场机制阶段性
以市场机制推动自愿减排 全国自愿减排交易中心建设有序推进
七月猪价或开启阶段性快速上涨
国际金价短期或延续阶段性回调
货币量、价格水平与税收的联动关系
质量指数与收入对价格水平影响的实证研究
人生投资的阶段性
高校水果价格水平与不正当竞争情况调查
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机制是市场机制的内在本质
嵌入分部相关性的内部资本市场机制设计
浅析风险投资阶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