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构建学科实践活动课程

2016-05-14朱传世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学科活动课程

编者按:如何全面构建学科实践活动课程?本期,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与教材发展研究中心的朱传世老师提出了建议。北京市东直门中学的课程建设关注知行统一,让师生在共同探索的过程中实现能力和素养的提升,本期,我们展示东直门中学的探索与经验。

2015年7月,北京市发布了《北京市落实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修订)》(京教基二〔2015〕12号),明确提出“各学科平均应有不低于10%的学时用于开设学科实践活动课程”,至此,“学科实践活动课程”纳入课程创新视野,成为教育深综改时代的焦点话题。不少一线教师对这门课程从概念到结构、从内容到操作都很陌生,下面拟从全面构建学科实践活动课程的角度加以介绍。

课程界定

1.首先是学科课程

从10%学时的出处可知,学科实践活动课程首先是学科课程。它强调学科内部的知识体系、能力架构、情意发展,强调根植于课程标准,所以开展跨学科融合,每个学科要求本质化地参与,而不是偏离学科本质的融合,更明白地说,不是要求语文教师把语文课变成政治课或者什么其他课。

2.隶属于国家课程

学科课程是分科课程,它最上位的概念是国家课程。在第八次课改之前,我国的国家课程是由各学科课程组成的。第八次课改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它衍生出次上位概念,包括综合类课程、领域课程。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课程的主体结构仍旧按照各学科课程设置,只是增加了历史与社会(含历史、地理)、科学(含物理、化学、生物)、艺术(含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共四门综合类课程,综合类课程下辖学科课程,由地区和学校选用;高中课程则整体上按照八大领域设置,领域课程下面下辖学科课程。未来,我国将发布“中国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学校课程的次上位概念中还将出现“素养课程”。无论怎么发展,学科课程都在国家课程的大框架里面。可见学科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课程,10%的学时实际上也是从国家课程的学时中切分出来的。既然如此,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必须依托国家课程标准,必须全体学生必修。有的地区和学校把它开设成校本课程,采用选修的修习方式,显然是不符合要求的。

3.着眼于活动课程

学科实践活动课程着眼于活动课程的构建。活动课程强调基于儿童的兴趣和动机,打破严格的学科边界,以活动的形式组织课程,基于儿童已有经验,发展儿童新的经验。这就意味着这类课程要改变学科课程过分强调知识完整性、序列性的追求,要突破僵化的知识传授模式,尊重儿童的可能获得和实际获得,采用各种生动有趣、启发性更强的学习导引方式。

4.融合曾经对立的两类课程

在课程发展历程中,活动课程是与学科课程相对立的一个概念,是对学科课程的超越。很显然,今天提“学科实践活动课程”是要将曾经对立的两类课程统整起来,发挥各自优势,相与为用,既避免传统学科课程内容选择的唯教材化倾向、课程实施从知识到知识的单向低效的传递过程、课程评价方面以纸笔测验为基本形式的单一性局面等,又避免活动课程主题确定的随意性、活动设计的无序性、生成资源的流失、教师新角色的缺位、学生在低水平经验层面的循环往复。

课程价值

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可以说是学科课程的改造和优化,它在今日的中国具有特殊的课程价值。

1.培育综合素养

长期以来,学生受制于分科学习,学科思维主导学习行为的现象很明显,学生不能主动地打通各学科,以致于学语文就是学语文、学数学就是学数学,数学的思想不能迁移到语文学习中,汉语言的规律不能应用到数学的符号语言中。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就是要培养学生综合的意识,学会综合技能和方法,发展综合能力,最终形成综合素养,以适应现在综合学习的需要和未来工作综合性的特点。

2.渗透价值观教育

学科实践活动课程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劳动观教育的主阵地之一,课程设计的时候要系统安排,每次活动突出核心要素,设计出学生喜欢的践行过程。活动中避免面面俱到,避免贴标签,避免将隐性教育显性化、说教化。

3.加强五项能力培养

学科实践活动课程需要采用实践的形式,加强技术教育,突出实践能力培养;需要提供学生创造的机会,培养学生创造的意识和精神,发展创造能力;可以采用问题导向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可研究的问题、分析问题、作出假设、解决问题、提出新问题等诸方面的能力;可以采用项目实施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会做项目,从而提升项目研究和实施的能力;可以采用合作学习、协作互动的方式,加强培育学生的沟通、交往、协作的能力。

4.开启三个启蒙

第一个是学术启蒙。学科实践活动课程要将学科世界与生产生活及其关系联系起来,一方面基于学科知识点、能力点及研究取向研制学习单或任务单,拿到生产生活实际中去检验,另一方面补充教材的不足、不全。如果把每一次学科实践活动都当作一次学术启蒙,严谨而有序地开展,久而久之,学生的学术意识就会增强。

第二个是职业启蒙。学科实践活动课程要有意识地设计学生联系、体验各行各业的内容,让学生对未来社会的行业有所了解,知道各行各业作为社会有机体的不可或缺、未来的发展趋势、对文化的要求等,树立行业平等的观念。

第三个是创业启蒙。中国有悠久的农业社会传统,古代中国社会普遍存在重农抑商的思想倾向,解放后计划经济长时间作为主要的经济形态存在,致使国民的创业意识普遍不足。在中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创业意识要从基础教育开始,唯有如此,才能够为“万众创新”奠定良好的国民素质基础。创业启蒙也是理想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个体缺乏社会理想、羞于提及社会理想的今天,创业启蒙更应该从小抓起。

5.体现实践价值

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在实践教育方面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实践验真知。教材由于受到篇幅、时代、编者等的制约,往往提供的是原理性知识、典范性材料、单一性答案,一旦放到实践中,就会发现有的知识可能已经过时了,甚至是错误的。二是实践出真知。很多课本上的知识本身就来自实践,再次实践,很可能有新发现,这已为大量的学科实践活动所证实。三是实践出效率。知识与实践结合,学生记得牢固,用得灵活,比机械学习的效率要高。四是实践出人才。很多伟大的发明创造都来自实践,很多学生在学科实践活动课程上的表现已经让很多老师跳出了“优秀生和学困生”的二元判断。

课程特性

1.综合性

北京市提出学科实践活动课程的课程架构后,综合类课程便具有三种基本形态:一是学科近邻综合课程,如综合历史与地理的历史与社会课程。二是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含初中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国外兴起的STEAM课程也隶属于这一类)。三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含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信息技术、劳动技术)。学科实践活动课程作为综合类课程体现两类综合:一是学科内综合,一是学科间综合(又称跨学科综合)。此处的综合性并不是拼盘式的,也不是简单地做加法,而是强调有主题或线索,一以贯之,达到融通的高度。

2.实践性

自2001年以来就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但流于形式、自欺欺人的现象严重。有的学生从书本上、网络上抄来一篇文章就算是研究性学习,有的学生根本没有进入工矿企业调研或参与社区服务,家长却把盖有大红印章的证明送到了学校。此次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强调真实践,能不虚拟实践的就不虚拟实践,少用“假如”之类的过渡语,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还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加强签到、学习质量的监管。同时,通过实践,扩大学生与生产生活实际的接触面,加强校内之间、校内外之间的人际交往与沟通。有的教师上《食品包装袋上的信息》一课,课堂上让学生打防伪电话、扫描二维码获取商品信息,学生在与话务员的真实交流实践中、在利用新技术的实践中产生了强烈的食品安全意识、价格比对意识,效果很好。

3.开放性

学科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开放性的课程,教师首先解放自我,将控制和被控制的师生关系调整为亦师亦友的关系,多从供给侧角度考虑课程的供求关系,提供学生喜欢的儿童课程;其次设计课程时要多考虑如何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双眼、耳朵、嘴、时间、空间等,让学生多感官参与、多维度思考、多方面发现;再次扩大教育时空,将过去以教室为圆心、以学校为半径的学习圈、生活圈、工作圈改变为没有固定圆心和半径的“三圈”,北京市的课程文件建议每学期拿出5次课(1次3学时)在校外学习,也是为了力促这种改变。

4.探究性

探究是儿童的天性,设计学科实践活动课程要激发和培育儿童探索已知世界和未知世界的欲望,引导儿童边探究边研究,保留儿童对于世界的这份好奇,让儿童探究学习的过程变成兴趣培育的过程、格物致知的过程、学术素养提升的过程、人生理想逐渐确立的过程。

5.生成性

学科实践活动课程的开放性决定了设计之初要有学生实践过程的生成预设,一方面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做预设,写预案;另一方面依据实践现场的条件、情境、学生临场的可能反映等做预设,可能的情况下要先到现场踩点。课程实施中对于学生的生成资源,要及时捕捉、记录、盘活。课程实施之后要利用生成资源将学生的兴趣延续下去,或者设计延续性实践以更深入研讨。

6.学术性

学科实践活动课程的学术性,首先表现为学科性,学科内容是验证过的学问,本身具有学术品质;其次,表现为实证性,将学科课程中的原理通过实践检验、应用,将事实或数据放到实践中证实或证伪,让学生通过归纳的方式映证学科内容,既习得知识产生的过程,又兴趣盎然;再次,表现为发现性,教材是灰色的而实践之树常青,实践场所的变数往往是新发现的契机,教师及时引导,师生便会感受到发现的快乐。

课程建设目标

北京市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建设目标的定位是:在1-8年级要逐步形成学科内综合、跨学科多主题、多层次(知识类、体验类、动手类、探究类等)的系列课程。课程建设中要明确以下几点。

一是终极目标是形成“菜单式”课程。这个“菜单”分为学科内综合实践课程和跨学科综合实践课程两个“菜系”。

二是要区分不同类型实践的特点。知识类实践重在推演知识形成过程,体验类实践重在将抽象的变为具象可感的、情感参与的,动手类实践重在调动学生的感官、肢体参与,实验类实践重在证明假设或有所发现,探究类实践重在让学生经历发现的过程。设计课程时要综合考虑不同类实践的特点,合理选择实践类型并安排好顺序。

三是强调所有学科都开设实践课程。以前实践性不强的学科和考试学科都要加强学科实践。有的学校仅仅是一两个学科开设了此类课程,也是不符合要求的。

四是要构建完整的课程结构。从上位结构看,这类课程要与学校的教育哲学、课程体系相适应,形成有机的整体;从本位结构看,要分类合理、分层推进,可以按照素养、领域、主题等分类,同一素养、领域、主题要体现年级的梯度、学生的差异、实践层次的合理安排;从下位结构看,要注意素养周延、领域自洽、主题关联。

课程内容及实施

1.内容的确定

学科内综合实践课程内容的选取要依据课标,选择理解起来有困难、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实践操作可行性强的内容,跨学科综合实践课程内容宜选择学科间交叉、关联性强、涉及生活面广的内容。

2.学科实践点的选择

学科实践点可以多角度开掘:一是从学生的需求点、兴趣点、发展点出发,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发展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和情意发展。二是从知识链接点、生活问题点、学以致用点出发,找到知识的源发地、实践的问题起点、原理的应用机会。三是从教师的优长、区域资源的特色出发,发掘教师的实践特长、区域的资源优势。

3.课程内容载体建设

课程内容包括四个基本载体:一是文本类载体,包括每次编制活动手册,开列资料清单、阅读清单等。二是电子类载体,包括课程设计的电子版、过程性记录数据、多媒体运用的情况等。三是网络类载体,包括网络平台的建设、微课及慕课资源的上传等。四是基地载体,包括基地提供给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条件、学生在基地学习的足迹等。留下每一次学科实践活动的资料,及时反思,以便在组织下一届学生学习时不断优化。

4.学时分配及排课

1-8年级可用的专门时间为453学时;如果与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整合,则有733学时;如果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整合,则有1083学时;如果与地方、校本课程整合,则有1046学时;如果与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做大综合,则有1676学时。课程排课方面,可以安排大小课、长短课,可以集中安排也可以分散安排,但每学期校内外活动次数的比例不能失调,要基本保持为2:1。

5.资源建设

学校要成立校内外资源开发团队,充分利用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实践基地、高校、科研院所、博物馆、科技馆、展览馆、纪念馆、企业、社会团体等社会单位资源,全面了解资源特色,建立发展性联系,让教师参与资源单位的课程开发;整合校本课程、德育活动、节庆活动、社团活动、游学课程以及其他特色资源,合理规划,形成课程纲要;做好资源利用工作,搭建好基地平台、管理研究平台、互联平台;开发出便于学生选择时间、地点的选课系统,“平台+技术+导师”的讨论指导系统,基于学生研究报告、小制作、小设计、数据采集、实物观察、图表设计、过程体验、活动感悟等的评价认证系统。

6.学习方式

在讲授学习的基础上,尝试运用做中学、玩中学、游中学、游戏中学、体验中学、探究中学、合作中学、项目学习、混合式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优化选择,寓教于乐,寓教于生活。

教师角色转型

每一位学科教师都要参与开发学科实践活动课程,这是由这类课程的性质决定的。教师在这类课程上更多地体现为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提炼者。这需要教师做两方面的调整:一是在课程设计时将思维的触角延伸到其他学科,即,除了调动本学科的前认知外,还要调动自身其他学科方面的前认知。二是主动与其他学科教师协作。由此,教师拥有三重角色:一是学科教师。教师以这重身份参与时要抓住学科本质和学科核心素养。二是综合实践课程指导教师。教师参与时要了解学科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属性。三是生活导师。面对走班、外出等新的课程组织形式,教师要解答学生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学校则要为教师角色转型提供智力支持、制度支持,建立学科教师相互沟通的体制机制,如协作共同体、跨学科课程规划组、学科教师自助微组合等;同时在不同学段开展一师双跨、一师多跨、包班、多师横跨等指导模式的研究,积累经验,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学科实践活动课程是新生事物,在推进过程中要把握方向,找准航道,特别是要处理好10%与90%的关系,利用10%的变革撬动90%的国家课程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使二者形成良性互动,避免学生上10%的课程兴高采烈,上90%的课程无精打采。同时,注意避免以下倾向:学科本质丢失,学术性不足,单纯实践操作和技能操作,学科教学替代,节庆活动替代,德育活动替代,社团活动替代,到此一游,打卡一游。应该说,学科实践活动课程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课改举措,是深综改阶段的标志性改革,具有时代意义,全面建构,深入推进,必然带来基础教育的新气象。

猜你喜欢

学科活动课程
【学科新书导览】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