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生本”走进小学科学课堂

2016-05-14赵洪

新课程·中旬 2016年8期
关键词:生本教育小学科学课堂教学

赵洪

摘 要: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以激扬生命为宗旨,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科学是一门开放的课程”,是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重要的课程。在小学科学课堂实施“生本”教学将更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取最佳的学习效果。试论如何将“生本”理念融入小学科学课堂的方法与技巧。

关键词:生本教育;小学科学;课堂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其内容涵盖了“自然科学各个领域(如物质科学、生物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和技术领域中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包含了中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多门学科内容,这就对科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具有多方面的基础知识,更要熟悉学科特点,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达到“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课程核心理念。

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以激扬生命为宗旨,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在生本教育中,教育教学的真正主体是学生,把以往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教师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上。这与《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以生活中的科学为逻辑起点”、“以科学探究为最为重要的学习方式”的理念一脉相承。

“科学是一门开放的课程”,是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重要的课程。不仅要使学生获得重要的基本的科学概念,并认识科学概念之间的联系,还要使学生获得科学探究的技能和方法,以及合作交往、语言表达的能力,更要使学生获得善于思考、勇于开拓、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是科学的四个层面,应全面体现在课程内容中。因此,在科学教学中实施生本教学既符合学科特点也有利于更好地落实课标精神。

由于科学课程内容的开放性、广泛性,在实施生本教学的过程中应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灵活的方式与策略,让学生将探究式的学习与其他方式的学习充分结合起来,以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一、精心设计前置作业,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小学科学是一门紧密结合生活、知识面广、充满活力的学科。许多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要鼓励学生亲身体验,多方感受,通过参与实践来主动汲取知识,激发学习热情。这类教学内容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收集、观察、记录的前置作业。如,在学习《杠杆类工具的研究》一课时,在前面已经认识了杠杆,了解了杠杆的特点,这一课的主要内容就是要认识生活中哪些工具是杠杆类工具及其是怎样工作的。每个家庭都有一些工具,许多工具孩子们早就见过,也使用过,只是他们没有认真研究过。因此,在课前我设计了两个作业:(1)收集5种常用工具,并认真观察它们是否属于杠杆类工具;(2)在找到的杠杆类工具中哪些省力?哪些费力?哪些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学生通过课前认真的收集和观察、记录,对家中常见的钳子、剪刀、镊子、核桃夹、开瓶器、订书机等工具进行了认真的研究,有些学生甚至把工具带到了课堂,通过课堂上交流、展示和讨论,学生兴趣高涨,很好地掌握了教学内容。再如,《校园生物大搜索》一课,可以让学生课前对校园内的动物、植物进行观察,记录它们的特点、习性,课堂上再进行交流讨论。

通过这样的课前收集和观察,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科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科学的魅力和乐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二、动手实验操作,培养自主意识

“科学探究是科学研究过程的本质特征,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小学科学是一门注重实验的学科,多为学生提供动手实验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合作探究,有利于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激发儿童学习科学的主动性,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他们才能对知识理解得更透彻,学习兴趣更浓厚。

如,在教学“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一课时,我给每组学生准备厚度相同的一倍宽、二倍宽、四倍宽的纸梁和宽度相同的一倍厚、二倍厚、四倍厚的纸梁两组材料,让学生用扑克牌作承载物,分组进行抗弯曲能力的实验。每组学生通过先预测,再实验验证得出两组数据,看到出乎意料的结果,孩子们非常惊讶,探究的欲望更加强烈。然后小组内对比数据进行了积极讨论,得出“增加材料的宽度能提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增加材料的厚度更能极大地提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的结论。这时,我再强调:增加宽度时厚度不变,增加厚度时宽度不能变,这样才能进行科学对比,教给学生控制变量的科学研究方法。

“纸上得来终觉浅”,科学课程的学习不能仅靠一本教科书,如果说感官体验是一种激发,那么动手操作所获得的感受体验就是一种渗透,是把过程体验内化为知识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提出问题、猜想结果、观察、实验、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等系列的探究直观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体验到了探究的乐趣。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培养创新思维,促进个性发展

创新是科学的生命之源,实践探究是创新的基础。探究的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科学知识的获得离不开创造性的思维,科学课不是去死记硬背知识点,需要用智慧来拓展创新,思维的活跃程度与学生的个性发展息息相关。因此,在科学课堂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保护和挖掘学生的思维灵感和创新精神。如,在教学“造一艘小船”一课时,我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选择可能的材料造一艘能浮在水面的小船。一周后,一艘艘漂亮的“军舰”“帆船”“航母”……摆在了我面前,有纸做的,有废旧塑料做的,有泡沫做的……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他们的创新能力大大出乎我的意料,谁能断言他们中间将来就不会有船舶工程师?

路培琦老师说过:“在亲历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挫折与失败、成功与兴奋,这其中的许多感受和体验是他们理解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精神的意义与价值的基础。”因此,作为科学教师就是要“充分相信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引领学生勇于质疑、快乐探索、大胆展示,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让我们的课堂更灵动、更有趣。

参考文献:

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生本教育小学科学课堂教学
“生本教育”理念下高中有效体育教学模式探索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关于小学数学单元感受小研究设计的思考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