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的思考

2016-05-14夏咏梅彭玉凌

文教资料 2016年9期
关键词:网络素养在线平等

夏咏梅 彭玉凌

摘 要: “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提出,表明互联网与各领域的融合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互联网+”的行动实质就是创新,以互联网思维、技术等促进各领域的创新。互联网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融合,可以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线资源库建设、常态化在线交流平台的建立、线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构建等方面进行,同时确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方向性和导向性,加强对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培养,避免网络奴役。

关键词: 开放 平等 互动 在线 网络素养

人类经过历次科技革命,以无可避免的趋势进入互联网时代,因为互联网技术及相关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使各个领域都无一例外地打上了互联网的烙印,“互联网+”成了这个时代最热门的词语之一。“互联网+”的内涵是什么,它如何有机地和各个领域相加,其实质是什么,就成为这个时代要回答的问题。

一、“互联网+”的提出、内涵及实质

在全国人大十二届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国务院于同年七月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互联网与各领域的融合发展具有广阔前景和无限潜力,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正对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着战略性和全局性的影响。这表明全球已进入“互联网+”时代,我国正顺应潮流,积极推进“互联网+”的发展。《意见》指出,到2025年,“互联网+”要成为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互联网+”行动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各行业依托互联网实现共同创新。由此我们可以认为,“互联网+”是以互联网为主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思维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应用与深度融合的过程,实质是创新,由互联网所引领的各个领域的创新。

当“互联网+”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就催生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创新。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顺应这一趋势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

二、“互联网+”时代的特点

互联网突破时空限制,借助新媒体打开了人们的视野,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带动了传统行业的创新。但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给我们构筑了一个全球、实时、高效、开放、互动的信息空间,让人们徜徉其间,享受着海量信息带来的充实与丰盈和跨时空交流的快乐与满足,另一方面使我们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因此在实施“互联网+”行动的时候,还需要注意扬长避短。

(一)互联网海量的信息和开放的平台改变了获取知识的方式,满足了人们对知识的渴求。

互联网以其存储性、交互性的强大技术优势和文献录入、多媒体等技术的飞速进步和发展,使其迅速吸纳了人类即时创造的几乎所有的新知识和新信息,还兼收了人类传统文化的成果,因而成为古往今来知识、信息史无前例的大汇聚。它以其开放性使海量信息为人们所共享,以其多媒体的存在方式,满足人们获取不同媒体信息的要求。人们可以通过智能手机、电脑、数字电视机等终端获取网络信息,可以系统学习在线课程,也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搜索需要的信息。

(二)互联网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实现了人们跨越时空交流的愿望。

新兴社交媒体如QQ、微信、微博、易信、人人网、朋友网等已经广泛地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很多功能已经代替电话、短信成为人们喜爱和主要的交流方式。当下的大学生基本是用QQ、微信等进行交流,文字、语音、视频等多种交流形式可以选择,即时,随意,方便,完全打破了传统单一的电话交流方式的诸多不便,已经成为大学生主要的交流方式。

(三)互联网传播的“去中心化”满足了人们表达的欲求。

互联网改变了传统信息自上而下单向传播的结构,呈现出“去中心化”的特点,形成双向和多向的传播结构,每一个个体既是信息的观望者和接受者,又是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大家通过微博、微信、QQ空间等媒体,既表达每个人的想法、观点、即时的心情状态,又对别人发布的信息进行转载、评论,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名人明星,不分性别职业年龄和贫富状况,都可以发布信息,可以互动交流评论,表达自己的思想,体现了参与主体的大众化和平等性,满足了人们表达的愿望。

(四)对互联网的依附弱化了人们的能力。

首先,是浅层阅读带来的思考能力的弱化。互联网时代,人们习惯了通过刷微博、看朋友圈、读微信公众号等方式获得新的知识和信息并乐在其中。其实,这样阅读的后果并没有真正带来新知识的获得,反而造成了专注度和思考能力的下降。因为通过这种浅层阅读所获得的信息是碎片化和零散的,没有形成知识体系,难以被我们的记忆提取,很容易被遗忘。当我们习惯了浅层的思维,就难以进行更深层次的剖析,久而久之就弱化了对复杂事物思考的能力。

其次,网络的娱乐化削弱了人们的意志力。“互联网+”,使得互联网的娱乐功能被极大地发挥出来,而娱乐功能被泛化,导致一些低级、庸俗的东西开始盛行,传统的严肃的被搞笑、高尚的被消解,严重影响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网络的娱乐化也让一些人逃避现实,在虚拟的世界里寻找满足。那些沉迷网络游戏不能自拔的人,龟缩在网络虚拟世界的一隅娱乐自己,基本丧失了在现实社会中的意志力。

三、“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的思考

基于上述“互联网+”行动计划和互联网特点的分析,在实现互联网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融合过程中,我们既要以互联网的优势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又要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对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培养,提高对互联网的应用能力。

(一)整合优选互联网信息,建设“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在线教学资源库。

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的海量和即时开放等特点,将更多更新更精的信息选入教学资源,成立教学资源库。根据信息内容的不同,既可以是直接使用的,又可以是经过精心编辑的;根据获取信息的主体的不同,既可以是教师选取的,又可以是学生选取的,根据使用平台的不同,既有供学生网上在线学习的,又有课堂教学使用的。要放手让学生选取信息,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建设教学资源库,资源应不断更新,并考虑不同专业使用的差别,尽量做到其针对性。无论如何划分,所有教学资源的选取,应既注意它的广度,又注意深度,既要有教育意义,又要有生动性和趣味性,包括受学生喜欢的声音、视频等多媒体资源。

(二)运用新媒体,建立“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线的互动交流平台。

除了课堂面对面的交流,通过网络教学平台、QQ、微信等建立网上互动交流平台应是“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常态。就个体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和大学生做朋友,加他们为好友,在他们的朋友圈、QQ空间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对积极情绪予以肯定点赞,对负面情绪给予安慰疏导,真诚地关心大学生的成长。即时在线的交流和留言回复都是可以选择的方式,这符合互联网互动交流的习惯,也可以消除面对面直接交流可能存在的一些不便。

就群体而言,通过建立QQ群、微信群,运用激励措施鼓励同学们就关注的话题进行讨论,尤其是网络教学平台的课程讨论环节,是很好的发表观点又能供大家回复评论的地方,不发表评论的同学也可以浏览大家的讨论内容,起到学习的作用。教师要关注和适时参与同学们的讨论,把握好讨论的大方向和原则。当发现一些热点话题,大家都关注和感兴趣,但又不能深层次认识和把握时,老师可以把它引导到课堂上,给予一些指点和启发,把教育学习融于互动交流中。

(三)更新观念,构建“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线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

“互联网+”时代,应将平等互动体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实现主体双方地位的根本性改变,教师不再是处于单一灌输的权威者的中心地位,学生也不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双方是平等的双向互动关系。教师要给予学生平等参与教学和表达自己的机会和权利,改变传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主体的“缺位”状态。平等互动,就是让学生主体回归,让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在场。提供学生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平台和机会,让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平等互动,在此过程中双方能够充分自由地展现自己丰富的个性,以各自的综合积累、情感、个性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动性。

(四)坚持“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方向,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素养。

首先,“互联网+”时代,绝不意味着改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相反,要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因为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不同意识形态和不同文化都会在这个平台进行传播,在东西方意识形态和文化交流碰撞中,西方更是把网络作为其推行文化霸权的新战场。所以坚持“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方向比过去显得更为重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利用课堂主渠道守住主阵地,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让大学生能明辨是非,不被强势文化的话语所左右,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导向作用。

其次,培养“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应具备的网络素养,保持独立的人格。“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还承担着培养大学生深度阅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写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洞察力、辨别力和意志力等重任,使大学生保持网络中自我主体意识的理性,不被网络奴役和控制。这是“互联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代职责。

总之,在国家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大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既要运用互联网思维和技术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又要坚持自己对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化解互联网的消极影响,培养具有网络素养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美]尼古拉斯·卡尔,著.刘纯毅,译.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H].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20.

[2]朱珊.娱乐文化及其对当代中国公众话语的影响[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1.

[3]尼尔·波兹曼,著.章艳,译.娱乐至死[M].中信出版社,2015.

[4][美]爱默生,著.蒲隆,译.爱默生随笔[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101.

[5]任忠惠.解放还是被奴役:网络与网民之间的永恒话题[J].编辑之友,2014,10.

[6]金源云,李国强,杨华.论新媒体时代的奴役与隔绝问题[J].编辑之友,2013,10

[7]刘逸君.互联网背景下网络信息娱乐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和机遇[J].教育前沿,2015,09.

[8]吴淑娴,阿剑波.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创新研究—以湖北部分高校为参照[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1.

猜你喜欢

网络素养在线平等
中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途径
传媒类院校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与教育对策研究
积极课堂气氛的营造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