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90后”师范生师德观现状调查及对策

2016-05-14徐珮瑶

文教资料 2016年9期
关键词:师范师德师范生

徐珮瑶

摘 要: 随着立德树人理念的深入,即将成为教育主力军的“90后”师范生的师德现状引起我们的关注。依据对扬州大学在校师范生的调查,“90后”师范生师德认知水平总体较高,对师德传统持肯定态度,但也呈现个性化、功利化的特点。部分师范生职业认同感不高、师德观念有待加强。在深入分析“90后”师德观现状成因之后,提出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 “90后”师范生 师德观 解决对策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中指出:“教师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使命,一个优秀的教师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高度阐明了教师师德素养在教育事业乃至整个国家和民族发展中的重要意义。2016年3月10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答中外记者问中再次强调要“始终把德育放在首位”。纵观现有的研究可以发现,当前对师德现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在职教师,而对教育后备军师范生的研究略显薄弱,未能引起广泛关注。师范生有特殊的双重身份,他们既是学生,又是“准老师”。他们既要学会“做人”,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又要准备“育人”,拥有春风化雨的力量。当前高校师范生基本为“90后”,受时代影响,显现出鲜明的特点。他们成长在市场经济、信息技术等新事物迅速发展的时代,不可避免地受其影响,价值观更功利和驳杂。他们大多为独生子女,个性更鲜明,更自我。“90后”师范生正是处在这种自身的特性和职业的要求相矛盾的情况下,所以他们的师德观更具有研究性。

一、“90后”师范生师德观调查情况

1.调查对象。

我们对扬州大学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教育学、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历史学等师范专业大一到大四的在校本科生进行调查。

2.调查内容及方法。

本次调查问卷主要包括师范生职业认同度,师范生对师德的认识,师范专业师德教育现状,以及师范生对传统师德观的态度等问题。此次调查以问卷调查法为主,以文献法、访问法为辅。此次调查共发放了500份问卷,其中回收问卷445份,有效问卷401份,有效率为90.11%。调查问卷共设计有19道题目,其中单选题13道,多选题5道,问答题1道。

3.调查结果分析

(1)“90后”师范生入学初对教师职业认同感不高,少部分师范生对将来从事教师这一职业意愿不强。

问卷设置了“你当初为什么选择师范专业?”这一问题,数据结果显示,学生选择“符合个人兴趣爱好”的占41.4%,受家庭因素影响,遵从父母意愿的占18.7%,认为教师收入稳定的占14.71%,考虑到教师职业声望的占1.75%,专业调剂的占13.22%,其他原因的占10.22%。这表明,有超过半数的“90后”师范生在选择教师这一职业时不是出于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认同感不强。在“今后是否愿意从事教师职业?”一题中,有70%以上的人表示愿意从事教师职业。但仍有15.46%的人不愿意从事教师职业,还有12.22%的人持无所谓的态度。这说明一些师范生对未来从事教育这一职业意愿不强,呈现出迷茫甚至抵触的状态。

(2)“90后”师范生有较高的道德认知水平,但对师德的具体内容知之甚少,尚未形成完善的理论系统。

调查结果显示,“90后”师范生有着较高的道德素养,有着较强的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如在问到“你对‘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道德从业者这句话的看法如何?”时,67.58%的人选择了“非常同意”,28.93%的人选择了“同意”。但对师德的认识也仅停留在“认知”的层面上,没有进一步地深化为内在修养,也未投入实践。如在问到一些关师德基本问题时,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在被问到“是否阅读过《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或其他有关师德教育的书籍?”时,竟然有七成学生表示自己并未阅读过。作为师范生,连最基本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都不了解,不主动学习,可见当前高校师范生师德教育形势多么严峻。但结果显示从大一到大四,阅读过《中小学生职业道德规范》的人数呈上升趋势。这说明通过四年教育,师范生的师德意识有所提升。

(3)“90后”师范生对传统师德观有较高的认同感,但对待师德问题体现着个性化、功利性的特点。

在调查传统文化对师德教育的影响时,98.75%的“90后”师范生认为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师德观念对我们仍有借鉴意义,其中74.06%的人选择了“有并且意义很大”。而且,61.6%的“90后”师范生阅读过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有关师德的书籍。这个结果是我们没有预料到的。深受多元文化影响的“90后”师范生对传统文化并未置之不理,相反,报之以积极肯定的态度。但在师德问题上体现了“90后”“时代感强,却功利倾向明显”,“个性张扬却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的显著性格特点。在调查过程中,相当一部分同学认为学校的师德教育形式单调、枯燥,无法满足“90后”学生对个性化的追求。在“你认为应该用何种方式来表彰师德高尚的教师?”排名前三的分别为“提供进修机会”、“物质奖励”及“提升职务”。相比之下,选择“精神上的表扬”的人数不如前三项。可见“90后”师范生更看重有形的,对个人发展有实际帮助的奖励形式。

(4)“90后”师范生对师德认知的要求与学校所提供的师德教育之间存在矛盾。

调查结果表明,学校所提供的师德教育水平及方式未能满足“90后”师范生的需要。有九成以上的师范生认为学校需要加强对师范生的师德教育(61.6%的认为非常有必要,33.92%的认为有必要)。在问到“当前师范院校的师德教育存在哪些问题?”时,“重视程度不够,重教学轻教育,重理论轻技能”这一选项所占比重最大,“师德教育停留在表面,不够深入”这一选项位列第二。这表明“90后”师范生愿意接受师德教育,认可师德教育的重要性,也认识到自身师德素养有待提升,但对学校目前的师德教育持有怀疑。

二、“90后”师范生师德观特征的成因分析

1.社会环境的变化、多元价值观念的冲击导致“90后”师范生价值观念上的矛盾与冲突。

首先,“90后”是受多元文化浸染的一代,他们的价值观自然更加多样。受个人主义的影响,某些人崇尚自我,追求个性。功利主义和金钱至上的思想也影响他们尚未成型的价值观。这些良莠不齐的价值观念使一些师范学生在职业选择中呈现迷茫的状态。在选择职业时,他们将薪酬这一要素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更现实和功利。一些师范生因为教师待遇不高而对教师这一职业认同感不高。而有一部分师范生选择教师这一职业正是看中了教师工作的稳定性。总之,都不是出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其次,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学生所处的外部环境更功利。学校主要以师范生的学习成绩为考核依据,不少用人单位也主要以师范生提供在校学习期间获得的学业成绩和荣誉证书为衡量标准,关注的是师范生自身教学技能,而对师范生师德素养的要求较低。在这种导向的指引下,一些师范生在校期间,首先是追求更高的学业成绩,考取各种证书,而无暇关注自身的师德修养问题。长此以往,就会导致追名逐利、只顾眼前利益的恶性循环。

2.高校师德教育师范性逐渐弱化,创新性、实践性不强。

第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师范院校在转型过程中弱化了师范性的教育。以扬州大学为例,前身是扬州师范学院,在合并为综合性大学之后师范类专业的地位有所降低,师范性教育逐渐弱化,并导致师范生对师德素养重视程度下降。高校师德教育仍以课堂教学为主,且师范专业课程设置结构比例不协调。师范专业课程是培养师范人才的重要载体。现行师范专业的课程体系通常由三大模块组成:通识课程、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但是很多高校并未开设师德教育的相关课程。师德教育只能通过有限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公共政治课和教师教育课程老师少量的教授进行。第二,虽然很多高校通过开展校园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但这些活动并未体现师范性的特色,缺乏趣味性、创新性,已不适应师范生的审美要求,满足不了“90后”张扬个性的需要,无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例如很多师范专业都会开展“师范生专业素养大赛”,但比赛内容以传统的“三字一话”为主,注重师范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并未涉及对师范生师德认知的考察。第三,知行分离,师德教育未能在实践中渗透。在现有实践体系中,总是把教学实践等同于一种简单的技术操作活动,把教师看做是技术操作过程中的技工。现在师范专业所谓的讲课、实习等师范生的实践活动更关注的是教学技能的机械训练,忽视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在体验。

3.一些师范专业的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教导分离,未能发挥较强的示范作用。

部分高校教师师德意识不强,未能对师范生有正确的师德观的引导。在“你认为在师德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影响较大的是哪些因素?”一题中,有73.07%的学生选择了“自己的老师”。可见教师在学生师德养成过程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与师范生一样,高校师范专业的教师也有特殊性。师范专业的高校教师承担着“教教人之人,育育才之才”的特殊使命。但现在某些高校教师未能在课堂中渗透师德教育,只是机械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不重视学生品格的培养。有些教师甚至只是埋头搞科研,将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抛之脑后。还有一些教师自身的道德素质不高,他们有违师德的言行对学生产生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所以师范生在师德意识方面的缺失很大程度上缘于高校教师疏于引导,未能重视对学生人格的塑造,没有起到行为世范的榜样作用。

三、针对“90后”师范生师德观现状提出的解决对策

1.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追溯我国师德传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以引导。

学生是社会的一分子,社会中的歪风邪气会给学生消极影响,所以社会要承担起营造良好育人氛围的责任。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指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尊师重教、崇尚师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国的师德教育源远流长,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对教师道德作过多方面的论述,包括: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热爱学生,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这些思想在今天仍然非常精辟且有现实针对性。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宝贵思想,至今仍焕发光彩、熠熠生辉。对于这部分传统文化,我们要深入挖掘,将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转化成现代中国人可践行的“德”上。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在立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根植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土壤之上。所以要毫不动摇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师德建设。

2.高校要重视师范生的师德教育,强化师范性、创新性和实践性。

(1)要调整师范生课程结构,充实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师范生师德养成的基础是教师教育课程,高校的师范专业在课程设置上需要不断优化通识性课程、专业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的结构,适当加强体现师范性、专业性的教师师德课程的设置。还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增加一些与中小学教育紧密相关的课程,例如如何在中小学开展德育、如何进行心理辅导等内容。

(2)开展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寓师德于各项活动中。针对目前师德教育空洞、单一的问题,需要推陈出新、博采众长,开展师范生感兴趣的师德教育活动。要充分发挥社团和班级团组织的作用,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班级团日活动。如举办经典教育名著读书交流会,和同学分享交流中外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从教育家厚重的思想中领悟和培养师德情感。或者邀请优秀教师做专题讲座,让学生有直接与优秀教师对话交流的机会,从而受到启发。还要充分利用校报、校刊、广播、电视和校园网络等媒体进行宣传报道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以其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精神对师范生产生影响。

(3)创造师德实践平台,重视实践过程中师范生的师德体验和师德养成。要让师范生真正走进课堂,亲身体验教师的平凡与伟大,增强其使命感和职业认同感。在实践中不仅要关注专业技能的提高,还要重视实践过程中的情感体验。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感受真实的教育氛围,亲眼观察这个过程中师德体现的点点滴滴,真正认识到师德的原则、规范和要求,获得将来从事教育事业所必需的专业素养。

3.发挥教师言传身教的作用,建立健全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考评、监督机制。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高校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较强的示范意义。所以高校教师应有更高的职业道德修养,并对师范生进行正确的引导。高校要逐步建立健全教师职业道德的考评。教师在考评机制中要充分体现示范性,让他们认识到教师的责任与义务,深化对职业道德的理解,重视对学生的师德教育。以扬州大学为例,实施“师表工程”,出台本校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立学生、督导专家、学院领导评教的三维考评监督体系及信息反馈制度,实行师德优先的原则,将师德、师风作为考评的首要指标。但有关规章制度的实施、执行过程中,还存在表面化的问题。所以一定要健全考评机制、监督机制,发挥规章制度的重要作用,不再流于表面,使之成为高校师德建设的有力保障。只有制度完善了,才能将师德教育真正贯彻到实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14-5-5.

[2]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3-12-24.

[3]吴军英.师德崇高性与底线师德的合理共存[J].大众文艺(理论),2008(12).

[4]邵焕荣.高校师范生师德意识调查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1(5).

[5]刘义兵.论师范生的教师专业伦理建构与培养[J].西南大学学报,2012(5).

[6]王泽兵,王曦,田华.论师范生教师职业意识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0).

[7]孙宇.市场经济条件下“90后”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的研究理路[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4).

此项目为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省级指导项目,编号为201511117069X。

猜你喜欢

师范师德师范生
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品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作品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师德考核“ 量化”实践与思考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爱是师德的源头活水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师范学人
进一步完善免费师范生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