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万物一体”的幸福观

2016-05-14王蕊

文教资料 2016年9期
关键词:精神境界物质意识

王蕊

摘 要: 幸福,是人们一直追求和向往的东西,有关“如何幸福”的心灵鸡汤从过去到现在层出不穷,每个时期,每个群体都有自己的幸福观,也都在寻找自己所谓的幸福,那么为什么还要提出一种“万物一体”的幸福观呢?这并不是老生常谈,也不是为过去的幸福观作补充。过去的那些幸福观只是找到了能使人们幸福的一些因素,在此基础上的幸福只是短暂的幸福,不易成为内化于人的气质之性。而万物一体的幸福则是真正的幸福,得之则得,舍之不去。

关键词: 否定思维 物质 意识 精神境界 万物一体

一、否定思维

否定思维是用来否定阻碍人们获得幸福的一种方法论,否定的对象是什么,黑格尔从哲学的基础开始否定哲学,重建哲学,那么在此,就必然要从幸福谈起。幸福,按许慎的《说文解字》来看,“幸,吉而免凶也”,“福,佑也”这是幸福的词源学意义。而今,人们给予了幸福新的内涵。“幸福指人们在体验自己理想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时,获得的满足的心理感受”。“幸福是指一个人的需要得到满足时产生的喜悦快乐与稳定的心理状态”,自此看来当今人们对于幸福普遍认可的定义涉及两个方面,即物质和精神,至此需要在逻辑上否定的对象就出现了,它便是物质。否定物质并不是排斥物质,不是不再承认它的决定性作用,因为不可否认物质是整个人类社会的基础,是整个上层建筑的基石,这一点马克思已经论证且引导人类社会实践良久。我说的否定是物质,真正的意图和想法是强调和精神的能动作用,抬高意识精神的反作用,抬高意识精神的反作用不是走向唯心主义,两者本来就有一种辩证的关系存在。当今时代,物质经济高度发达,特别是我国经济进入到快速发展的阶段,并且在唯物主义占据主导地位的背景下,人们对于物质的追求越来越迫切,虽然有的人不愿卷入这物质的风波里,但是仍然不得已而为之。人们有了车子,想要房子,有了房子想要更好的房子,不得不承认这些都需要钱,于是每个个体都周而复始地开始一轮又一轮的物质追求,当然这其中包含社会进步的大趋势,也就是因为这种进步的趋势,使得本该平衡的天平越来越偏向物质这一方。人们被动却又很享受地融进了这物质世界。数无最大,而有无穷大,今天你满足了100万的愿望,明天必然想要100万+,扪心自问,在有限的时间里,能够停止这向钱的脚步么,不否定社会发展给你带来的客观的进步,但是你能在进步的社会中先止于心么,“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是每个社会人的心理,但是“无为而为的自在”就要在天平上愈来愈轻么?既然不能停止向钱的脚步,那不妨在精神层面找到摆脱这“追物”的恶性循环。或许你会疑问,转而追求精神不会再次陷入那个无穷循环的俗套么,可以肯定地说,不会。因为存在一种最高的精神境界,即冯友兰口中的“天地境界”,这是一种似道家之道,理学之理的终极存在境界。

二、“一体性”与“万物”

以上只是说人们沉浸在“求物质层面”,但并没有完全否定人们追求探索幸福而得到的一系列成果。在追求物质的过程中还是有一些人看到了物质追求带来的困惑与忧虑。他们也在寻求幸福的痕迹,但是在一大批幸福观的指导下,一些人还是不幸福。只能说精神的指导还未尽其极。境界也有层级,譬如知足常乐的幸福观,但这也只是低级的幸福,在发现了精神意识的反作用后还未获得幸福原因只是人们还未能找到不幸福的真正病因,所以不能对症下药。人们只懂得境界的提升会摆脱世俗世界的困扰,但不知万事万物都有一个主要矛盾,主要内因,而通达最高精神境界的内因,则是万物一体观。所以有了“万物一体观”便有了进入到作为最高精神境界的唯一一张有效入场券,这是独一无二的路径。

为什么要将万物一体作为通达最高精神境界的主要内因,这是以下要重点论述的。首先要说的是“一体性”。谈及一体性,这是很多哲学家探讨已久的话题,譬如古希腊哲学中自然学派的代表赫拉克利特与泰勒斯,道家学派的“道即一说”。赫拉克利特在探讨世界本源时,提出“世界是一团永恒运动的活火。”简单地从字义上谈,一团火寓意一体性,同理“世界的本源是水”也寓意一体性。有不懂赫拉克利特“火本原”学说寓意着一体性的人会反驳“如果世界是一团火的话那么人不就被烧死了?”如果这时问你“把一根火柴的火靠近一支烛火,并使它融入烛火里,那火柴的火光被烛火烧死了么?火柴的光灭掉了么?”那么你如何回答?很显然烛火的火光因为火柴的加入更明亮,更旺盛,两者同为一团火,以此类推一滴水滴进了小河里没有被淹死,他没有被吞噬,没有被淹死,而是与这天小河融为一体。这好似生物学中的“同质相容”。同质相容,容乃合二为一。再说道家之“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是万物的一体。在此涉及接下来要讲的“万物”。

“万物”指人与物(除人以外的一切事物),需要着重强调的是万物的关系,包括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的关系有矛盾也有和谐,而要通达幸福,则必须要剥落矛盾,强调和谐。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在霍布斯社会契约论中涉及,社会契约论的背景即“人对人是狼的状态”,这是一种兽性的发挥,“弱肉强食”,人们处在紧张的氛围下,不生则死。“物与物”“人与人”的和谐这一点在墨子“兼爱”的思想中尤为突出。墨子主张兼爱,要以兼易别,因为他认为一切灾害祸根都产生于别,想要除害必须兼爱,平等地爱一切人,在这样的思想下“国与国,家与家,人与人”处于爱的和谐状态下,这是物与物,人与人的和谐。当然墨子的思想“兼爱”涉及的是小生产者的思想,他的兼爱除了有“绝对平均主义的嫌疑”外还有一个缺陷,即他并没有强调人与物的和谐,还好这一点缺陷我们可以在柏拉图的“洞穴说”中得到弥补。柏拉图的理念世界中暗含着“人与物”的和谐。洞穴说中讲,终身生活在洞穴里的人从一开始便戴着手铐,脚链。如果有一天,洞穴外面的人进入洞穴,要求他割断这些铁链前往外面的世界,结果如何?洞穴里的人必然拒绝割断铁链,因为他们视这些铁链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没有人愿意割下自己的胳膊不是么?这就是人与物的和谐。

三、万物一体观

以上只是一个凌乱的“万物”与“一体性”学说。“万物一体性”的真正结合在程颢的“以万物为一体”。程颢认为:“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若夫至仁,则天地为一身,而天地之间,品物万形为四肢百体。夫人岂有视四肢百体而不爱者哉?”这体现出程颢的“万物一体观”。“仁”即最高的精神境界。在这个万物一体的观念下,血脉贯通的大身体的痛痒,便是自己的痛痒,这个大身体的顺畅便是自己的顺畅,爱护天地万物即爱护自己的四肢百体,这种“万物一体观”与墨子的“兼爱”庄子的“道通而为一”,佛学的“同体大悲”不同,它是一种浑然与物同体的和谐。这就是“万物一体”作为独一无二的通往幸福境界的论述。为什么有了“万物一体”的意识便可以获得幸福,就在于没有了“别”,没有了对立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们的觉解程度达到“为天地生,为天地灭,事天而乐天”的最高境界。这种境界似庄子的逍遥之境“无待逍遥,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人们生于世俗而超脱世俗,进而不再为世俗所累。人的境界有高低之分,人的幸福也有高低之分,有了“万物一体”的境界则会获得永久的幸福,墨子以兼易别,而我们则要以“万物一体”来易别。不要担心“万物一体”易别之后,万物千篇一律,没有了差异,庄子的齐物论也讲齐物,但差异性还在,变的只是心境和境界罢了。还有万物一体性中的万物本就有差别。切记为了追逐万物之中的其中一别,而忽视自己也是其中之一。幸福亦是如此,当我们仰望别人的幸福时,却不知我们已在别人的幸福中。需要看清的是“万物的一体性”而不是“一体性的万物”。如果把自己的人生方向指向“万物”,那么你的人生将会是分裂的对立的,你会被世俗牢牢困住,如果你将自己的人生方向指向“一体性”,那么你的人生将会是平庸、乏味的,你仍然会被世俗困住。

只有将人生指向万物一体性,你才会生于差别长于同一,你才会超脱世俗进而掌握世俗,在入世与出世之间自由穿梭。只有达到万物一体才能“无所待”摆脱附着在心里的情感、欲望与价值判断,忘绝现实,超脱于物,只有达到了这一层次才可以说获得了幸福,这种幸福就像是“生之谓性”具有不可剥夺性。

参考文献:

[1]郭启勇.中国哲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邓晓芒,赵林.西方哲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精神境界物质意识
话说企业家精神境界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推己及人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