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新课程课堂变得灵动鲜活

2016-05-14黄平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6年9期
关键词:梅兰芳新课程笔者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如何在实际教学中体现新课程理念,是我们教师最感棘手的问题。本文浅谈笔者在教学中的几点尝试:一是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使学生获取更多的启示;二是立足教材,超越教材,注重课程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三是语文课应离不开朗读,安排合理,恰到好处的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提“味”之佳法。当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开之际,新课程理念铺天盖地向我们涌来,我们一线教师都像海绵吸水般地努力,认真地吸收着,观念在更新着。此时的我们感到最棘手、最困惑的就是如何将这些理念转化为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下面,就谈谈我在日常教学中的三点体会。

一、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获取更多启示

学生对材料的反映是多元的、丰富多彩的,作为老师,一定要尊重学生这种多元化的思维。老师要重视语文文字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让他们真正的有感而发,让课堂变得灵动鲜活起来。而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我们经常发现一种现象,即教师千方百计地引导只为了所有学生都能回答出一个或几个标准“答案”。几十颗脑袋、几十张嘴巴,只要求他们发出同一种声音,这是在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和独特理解能力。殊不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同时也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求异思维,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能力的提高,也有悖于新课标精神。所以,应该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使他们获取更多的启示。如笔者在教学《天火之谜》一文时,首先引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践,为人类造福的精神,还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如有的学生说:成功来之不易,只有细致观察、大胆推测、勇于试验,才能解开大自然的奥秘;有的说:不应迷信权威,要敢于用事实说话;还有的说:要冲破世俗的阻力,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总之,不必要求人人苟同,学生有自主感悟、选择、获取信息的权利。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陡增,课堂也将会出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

再如《嫦娥奔月》一课,课后练习第五题: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乡亲们为什么非常想念嫦娥?这是一个开放性较强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对此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答案也是多元的。如因为她“勇敢”、“美丽善良”、“坚强”、“不畏强暴”、“沉着机智”、“为民着想”……这些多元的解读均遵循了作者的原意,都把握住了人物的特点,只不过是选择了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而已,笔者都一一予以肯定。而且,这些解读也是学生在充分研读课文的基础上自己感悟出来的,是他对课文的独特体验,尊重他们的独特体验对树立学生自信和成长更有帮助。课堂上思维碰撞而产生的火花是最美的花朵,哪怕这些花朵还很稚嫩,还很不成熟,作为师者我们应该敏感的去捕捉,去保护,让星星之火变成燎原之势。这才是新课程的课堂传递给我们一线老师的信号。

二、立足教材,超越教材,注重课程资源的整合和使用

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是让课堂变得灵活鲜动的保证。课程资源指的是跟课程相关联的一些课外知识的补充和支持,新课标课程改革的设想就是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让它变成中小学的实际教育成果,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转变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如笔者在执教《梅兰芳学艺》这一课时,就特别注重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和利用。本课虽然只是介绍梅兰芳小时候苦练眼神的故事,但课程的外延却很广。课前,笔者布置学生认真预习,并通过各种途径广泛搜集整理了关于梅兰芳的图片和资料,由点到面,学生们预先对梅兰芳有个大体的了解,此时这种了解已成为学生的已有知识。而作为教学的组织者,笔者课前也作了精心准备,搜集了各种素材,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戏曲、歌曲、语言训练等)。课文一开始,笔者先让学生欣赏京剧片段《霸王别姬》,并告诉学生京剧是我们国家的国粹,再由京剧引入梅兰芳。此时,课堂上的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产生了联系,进行了同构,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的学习过程最易于被学生接受。课文的最后,笔者告诉学生练眼神只是学唱戏的基本条件,还要练唱腔、身法、功夫……,并相机出示相关图片。这其实也是对教材中留白的地方进行补充,让学生明白梅兰芳“勤学苦练“并不只是苦练眼神。最终激发起学生对梅兰芳的敬佩之情,同时水到渠成地让学生明白“要想成功,必须经过刻苦努力”这一文章的主旨。同时教学中由一篇带多篇,让同学们想一想我们还学过哪些类似的文章,同学们很快把这一类的课文放到一起去比较研读,通过这些资源的整合,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作为一线语文老师在把握课程资源的同时,在课堂上尽可能地创造各种机会,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再如《在大海中永生》一文,课后练习第5题是“搜集邓小平爷爷的一个故事,讲给同学们听。”《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课后作业的要求提示我们,教学本文,仅仅就文教文是不够的,更何况学生对邓小平同志的生平事迹及其对中国、对世界所作出的贡献了解不多,必须拓展相关课程资源。如何拓展资源呢?笔者是这样做的:第一,课前师生共同搜集与邓小平同志有关的图片资料,图片下面附注说明文字,举办图片展览。第二,要求每个学生尽可能搜集关于邓爷爷的故事,先多读多认,先要感动自己,再讲给家长听,然后,在语文课上讲给同学们听,这样。学生就从不同角度感知了邓小平爷爷,邓爷爷的形象不再遥远了,逐渐变得丰满起来,他的崇高风范也就一一显露出来,如平易近人、慈祥和蔼、与人民同甘共苦、无私奉献等。第三,可以推荐阅读相关图书,也可以推荐观赏相关影视作品加深印象。第四,邓小平同志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改革开放使祖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我们今天能够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应当感谢邓小平同志,但如何让学生了解呢?笔者让每个学生先回家了解,从自家的变化说起,再向爷爷奶奶父母了解改革开放前后的工资收入、住房、家电吃穿等生活条件的变化,对比记录下来,切身体会到邓小平同志的英明伟大,最后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加深印象,从而水到渠成地让这位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变得高大起来,对他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三、阅读教学不能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

一堂好的语文课离不开朗读指导和训练,新课改花样层出不穷,但真实、扎实、朴实的教风却难觅踪影,语文课堂上最需要的读变得越来越少,这就好比语文教学失去了腾飞的翅膀,阅读教学,应该是全体学生参与的朗读舞台。有些老师,一节课安排学生理解的内容太多,认为读书可有可无,甚至为了节约时间,直接用老师的讲来代替学生的读。这就导致语文课堂上读这一环节的缺失,把朗读从阅读教学中硬生生分离了出来。孰不知,语文阅读教学就是“学生用读与文本对话的过程”的教学。没有读,哪来感悟,还是语文阅读教学吗?课堂教学以读促学,以学促读,时刻关注自读自悟,一篇课文学完后不仅课文读熟了,内容也理解了。“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读的过程也就是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有感情地朗读,声情并茂地美读更有利于课文的理解。读的形式很多:可以老师范读、全班读、小组读、分角色读、表演读、默读等等。例如在学习老舍先生《鸟的天堂》一文时,配上轻松优美的音乐和美丽的大榕树的画面展示,学生们仿佛来到了旅游胜地广东新会,一边徜徉在美景中,一边激情澎湃地朗读,读完课文后,学生们还争先恐后地充当起导游,课文内容也就很快地被同学熟练掌握了。古人学语文,怎么学?那就是朗读,就是背诵。结果怎么样?——创造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化。现代许多人教语文,总是支离破碎地把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上得面目全非,既是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中心,又是分析文章结构和写作方法;既是分析作者和历史背景,又是分析理解字、词、句、段落的意思,总是在字里行间打圈圈,缺少整体把握的“大语文观”,教得如此详细、学得如此辛苦,结果怎么样呢?……笔者相信,大家都会有同我一样的感受。

综上所述,新课标、新要求,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讨与研究,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在探索中进步,在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人说“普通的教师是讲解,优秀的教师是让学生理解,真正的教师是把学生点燃。”让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尝试着去做一个点燃学生智慧的火种,把新课程改革真正落实到我们的实际教学之中。

(黄平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石厦学校 518000)

猜你喜欢

梅兰芳新课程笔者
梅兰芳评传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梅兰芳家族:国重于家,德先于艺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