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跟跑到领跑:“跑”出新境界

2016-05-14王运宝

决策 2016年9期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安徽

王运宝

历时4个多月的申报、考察、评审、比选等环节后,安徽省政府时隔一年再次公布8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和2家试验基地名单。加上第一批的14家,这样就形成了22个集聚基地+2个试验基地的总体格局,共24家。按照发展规划,到2020年,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锁定万亿元总量目标,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

在安徽“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4105行动计划”中,“10”即十大工程,第一个就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工程,为什么被确定为“头号工程”?

安徽有哪些条件支撑新兴产业的崛起?过去一年里又经历了什么样的演变?带着这些待解的疑问,本刊记者在首批基地建设一周年之际、第二批基地正式公布之时,深入产业集聚基地所在的开发区和典型企业,同时采访政府主管部门和参与评审的专家,共同探寻答案。

为什么是"头号工程"

手中的一把沙子,和家中的一台液晶电视,两者有什么关联?在蚌埠,硅基新材料产业园正在用神奇的魔法揭晓答案:“吃”进去的是沙子,“吐”出来的是世界最先进的玻璃屏。

2015年9月,安徽确定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蚌埠硅基新材料产业集聚基地是其中之一。与硅基新材料同时以领先姿态“跑步前进”的其他基地,还有集成电路、智能语音、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现代医药……这些新兴产业正在由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成长中。

在经济结构深度调整、新旧动能转换的战略机遇期,安徽为什么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主抓手?

首先,从宏观经济走势来看,抓住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厚植发展新动能的最佳机遇。“2015年以来,安徽省一直在反复作调研,希望找到培育新动能、加快调结构的新路径。经过十三五规划的编制,最终在安徽省整个一盘棋的调转促行动中,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安徽省发改委主任张绍春介绍说。

蚌埠的实践就是一个生动写照。玻璃原本是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一件物品,却在蚌埠硅基新材料产业园释放出惊人的神奇:小到手机、平板、液晶电视、太阳能电池,大到航天飞机、深海探测器,都离不开硅基材料。关于玻璃的丰富应用,会颠覆人们固有的传统印象:蚌埠玻璃设计院连续突破0.3毫米、0.25毫米、0.2毫米、0.15毫米电子玻璃轻薄化生产极限,极薄玻璃可以跟一张打印纸一样对折起来。

蚌埠也由此完成了从单纯的玻璃生产到新玻璃、新材料、新能源、新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以硅基新材料为核心的千亿级产业链条,承担起蚌埠市“十三五”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的主引擎作用。

其次,从产业经济的角度来看,抓住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结构优化的好机遇。“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导作用,是知识技术密集、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科技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像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不仅是新科技革命、新经济发展的引导者,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的支持,能够推动多领域的创新和转型升级。”合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考核评估专家张本照对《决策》分析说。

在新兴产业引发的结构改变上,大数据产业对于淮南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具有典型价值。

8月19日,淮南大数据产业基地正式跨入安徽省第二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序列。大数据被称为“21世纪的钻石矿”,从挖煤到挖“钻石”转型,对淮南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战略意义。深入资源型城市淮南转型的长时段来看,淮南经济长期依赖煤炭和电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现在由大能源向大数据转变,将赋予淮南发展新的使命。统计显示,从2013年的9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35.6亿元,淮南大数据产业营收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99.7%。

本刊记者多次踏足淮南高新区采访了解到,淮南市先后与国家信息中心、贵阳市政府、中兴通讯、中关村数海数据资产评估中心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大数据项目。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卫星综合应用信息集成服务平台、21世纪空间遥感信息平台、淮南电子商务产业园、淮南文交平台数据交易、中国能源大数据中心;中移动、科大讯飞、浙江大华、达实智能、图联科技等大数据相关企业齐聚淮南,一个个龙头企业处于产业链核心环节。如果借用一句网络流行语来说就是,“淮南,已经认不出你来了”。

再次,从区域经济竞争格局上看,安徽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程度上,与周边省份基本处在同一起跑线,安徽有实现“弯道超车”的新机遇。新一轮科技浪潮带来“产业金矿”,谁能抢先一步,谁就能站上发展的制高点。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就是一个很好的注脚。

如今在合肥街头,印有“纯电动”字样的新能源公交车、出租车、私家车已随处可见,合肥市的新能源汽车推广量、营运里程都是全国第一。安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突飞猛进,得益于产业集群发展:大到电机,小到电池中的隔膜,围绕新能源汽车最主要零部件展开的产业链,已初步形成,不出合肥,就能找到新能源汽车的所有零部件,生产出一台整车。

综合来看,经过5年的积累,尤其是过去一年产业集聚基地的建设,从一块小小的玻璃屏,再到一辆新能源汽车,安徽的新兴产业基地正在走出一条从追赶型变为领跑型的转型之路,持续“跑”出新境界,抢占制高点。

制高点素描

宿州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留给外界的印象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市;如今,宿州正倾力打造华东地区最具特色的云计算产业集群,上演精彩“蝶变”。在安徽省政府确定的第二批10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中,宿州高新区云计算产业基地榜上有名。1月至7月,宿州云计算产业基地相继签约落地中国电信、浪潮、气象云、国盾量子等一批重大项目,入驻基础云、平台云、应用云企业226家,完成产业产值54.6亿元。

如果从宿州云计算产业基地扩展到安徽省16个地市来看,安徽省政府分两批公布的24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基地,呈现出哪些特征?

集聚基地发展的核心是产业,首先在产业分类上,电子信息产业与高端装备制造业最多,都是6个;新材料产业4个,现代医药产业3个;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第二批基地中,出现了2个文化产业基地,分别是合肥市包河经开区创意文化产业和黄山市现代服务业产业园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发展基地。

再从区域布局来看,前后两批实现了16地市全覆盖,其中皖江示范区有17个,占总数的70.8%,是安徽新兴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团”;皖北地区有6个,占25%。作为全省发展的龙头和皖江示范区核心城市的合肥是6个,数量最多,与整个皖北地区的数量相当。其次是芜湖,拥有4个;马鞍山有2个。在两批24个基地中,落户在县域内的有5个,分别是太和、宁国、濉溪、霍山和芜湖县,占总数的20.8%。站在安徽全省来看,这样的布局能形成多点支撑的发展局面。

按照安徽省政府的要求,新兴产业基地必须由经济园区为载体。因此在开发区分布上,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范围内共有10个,是最密集的区域。此外在国家级开发区落户的基地,有9个,占总数的37.5%;其他15个都坐落在省级开发区。

带动力和裂变性

从新兴产业产值方面看,根据安徽省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5年,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实现工业总产值3082.7亿元,增长19.7%,增幅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11个百分点。

在集聚基地的带动下,2015年,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近9000亿元,达8921.5亿元,增长17.6%,增幅高出规模以上工业11.5个百分点;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为22.4%;对安徽省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8%,拉动全省工业产值增长3.5个百分点。

更重要的是,这种拉动力具有强大的延展性和裂变性。合肥新站区新型显示产业基地提供了鲜活的范本。

在第一批产业集聚基地名单上,排在第一位的是合肥新站区新型显示产业集聚发展基地。

“新站区成功获批首批新型显示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后,产业链关键环节取得重大突破,2015年,京东方10.5代线、康宁10.5代液晶玻璃基板‘两个世界第一的项目在新站区同步开工建设,开启了全球显示领域新的里程碑。”合肥新站高新区管委会主任王文松介绍说,京东方10.5代线项目,是目前全球世代最高、尺寸最大的液晶面板项目,也是全国单体投资额最大的工业项目;康宁液晶玻璃工厂项目,是安徽省迄今引进的最大外资项目。

2015年,京东方实现专利申请量、产品首发覆盖率、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市场占有率、高性能超大尺寸产品市场占有率、毛利率五个“世界第一”,以稳固的实力和卓越创新领跑全球。

在京东方带动下,合肥新站高新区已汇聚包括康宁、彩虹、乐凯等国内外行业龙头在内的40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截至2015年12月,已累计完成投资近1000亿元,形成涵盖面板、模组、装备、基板玻璃等上下游的完整产业链,引领发展的作用全面凸显。

“燎原之火”凭什么越来越旺

8月10日,安徽省政府法制办发布一则公告,向社会公众征求《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促进条例》的意见,时间截止到9月9日。公告内容虽然不长,但其背后蕴含的战略意义却非常重大。因为从2010年10月10日,国务院首次发布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开始,已经过去5年多时间,安徽是全国第一个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立法的省份。

梳理5年来的演变过程会发现,一开始大多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单项扶持政策;在十二五时期,基本形成了政策支持体系;在十三五开局之年,安徽制定地方法规,标志着安徽开始迈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体系的3.0时代。

在这个纵向演进的政策链条背后,是安徽一直持续不断地积累、沉淀各种支撑新兴产业实现“加速度”的内外要素。那么,安徽有什么支撑让产业基地的“火越烧越旺”?

产业基础是第一位的。梳理24个基地名单会发现,在每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基地,都有产业龙头和产业集群的对应关系:科大讯飞之于语音产业、江淮汽车之于新能源汽车产业、蚌埠玻璃研究院之于硅基新材料产业、铜陵有色之于铜基新材料产业、贝壳药业之于现代医药产业、安科生物之于生物医药产业、京东方之于新型显示产业等等,都是按照“龙头企业—产业集群—产业链条—产业基地”的模式在演进。

其次是平台载体提供创新创业的舞台。安徽拥有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等国家级战略平台,有19个国家级开发区,总量位居全国第四,还有100多个省级开发区,这些都能为新兴产业集聚基地提供舞台,而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双创”的最佳载体。以淮南大数据产业为例,截至2015年,江淮云、智慧谷平台已累计注册企业超165家,其中大数据生产应用企业约142家,大数据创意企业18家,直接带动就业3000余人,带动关联就业1.2万人。

第三,人才团队是新兴产业发展的根本保证。目前,以这些平台载体为圆心,技术创新的人才团队正在形成“向心圆”的动态格局。7位哈佛博士后集聚合肥科学岛,在生命科学上取得一系列突破,就是“引进一个人才团队,突破一项高端技术,催生一个新兴产业”的最好写照。

第四是政策体系,在发展加速度中,政策支持体系起着关键的推动作用。早在5年前的2011年2月,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导小组就已成立。同年3月11日,安徽省政府办公厅发出通知,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到2015年,安徽省财政每年安排5亿元用于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金。2013年10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确定广东、江苏、湖北、安徽和深圳市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正是因为有了过去5年的持续努力,才能有先后两批产业集聚基地的推出。

8月9日,安徽省政府第80次常务会议上,审议了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和推进“三重一创”,即统筹推进重大新兴产业基地、重大新兴产业工程、重大新兴产业专项,建设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形成“重大新兴产业专项—重大新兴产业工程—重大新兴产业基地”梯次推进、滚动发展的良好格局。

最后,也是发展的核心要素是融资创新。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金融创新。采访中了解到,安徽省财政不仅拿出20亿元专项资金,还专门设立产业发展基金,推进科技型产业与金融资本深度对接,基金总规模800亿至1000亿元,先期规模600亿元,由安徽省投资集团、安徽省担保集团发起运作。另一方面,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新兴产业基地的信贷投放,走活金融服务基地的一盘大棋,攻破融资“最难一道关”,特别是安徽创新的“4321”政银担合作模式,被国务院相关部门发文全国推广。合肥高新区还创造出“合创券”的新方法,实现扶持政策前置。

站在首批基地建设一周年、第二批基地正式发布的时间节点上思考会发现,创新能力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的关键支撑,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更深入一步,是实现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两个轮子一起转”,能够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进而催生更大的带动效应。

放在安徽发展的大格局中剖析,如果把战略性新兴产业看做一根杠杆的话,产业集聚基地就是一个支点,两者共同发力,撬动的则是安徽经济转型升级的“大球”。

猜你喜欢

战略性新兴产业安徽
我国将24种矿产确定为战略性矿产
再造战略性大单品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大国崛起
新兴产业市场绩效提升的现状及建议
在新兴产业看小元件如何发挥大作用
新兴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