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其实不难教

2016-05-14秦通

读与写·上旬刊 2016年9期
关键词:拜师语文课板书

秦通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9-0133-01

一直以来语文课给我们的感觉是高高在上而又浩瀚无垠的,它如漫天繁星让人不知最亮的是哪一颗;它如雨后春笋让人不知道最壮的是哪一株;它如弱水三千让人不知该取的是哪一瓢。怎样才能把语文课上得既夯实又有亮点呢?通过实践我摸索总结了一些不成熟的经验。

1.语文课就要咬文嚼字

想成为一个合格的语文老师,用词乃至用字的准确性都极其重要。如何落实呢?如:《阳光》一课,我上课时提出的是"阳光有什么'作用'?"结果一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太小根本还不明白什么是"作用",因此回答问题时所答非所问,花样百出。而同课异构的王老师上课时问的是"同学们,課文告诉我们阳光有什么'用'啊?"这样精心一问还是怕学生记不住因此又补充一句"谁能重复老师的问题?"如此这般学生纷纷顺利找到答案。"用"与"作用"仅仅一字之差,但体现出的教学效果却大相径庭,因此会不会咬文嚼字也显示出了一个语文老师的素养。

2.语文课就要多留点想象的空间

语文阅读不能老师一味的讲解灌输,要尊重学生个人的阅读体验,给他们留下想象思考的空间。如何落实呢?如:《孔子拜师》一课,在学生找到关键词"风雨兼程、风餐露宿"时,老师让学生想象:孔子从曲阜去洛阳拜师的上千里路途只靠步行,他会遇到什么困难?学生经过思考与想象认为孔子途中可能会饿、会冷、会露宿荒野、会迷路、还可能会遇到歹徒等等。然后老师利用学生们的合理想象引读关键词,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孔子拜师一路遭遇的艰辛,从而由衷钦佩孔子的品行,领悟"学无止境"的真谛。

3.语文课就要根植于生活

语文绝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来源于生活。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要把阅读理解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孔子拜师》一课老师就做了很好的示范,在理解"学无止境"时何老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谈一谈。有个学生说自己的姥姥70多岁了还不断向自己学习如何使用电脑。邵老师也以自身为例,自己已经身为老师了还不远百里到栗子房来上课向各位前辈学习。这些具体的例子都来源于生活,通俗易懂,让学生一下子明白了"学无止境"的含义。

4.语文课就要巧妙运用板书

以前没有太关注过板书内容的问题,通过这几次活动才知道板书的作用不容忽视。若能巧妙设计便会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这一点在《孔子拜师》一课得到了体现,老师在课快要结束的时候手指板书引导学生根据关键词再次梳理、归纳主要内容,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进一步较深。这一点还体现在《少年闰土》一课,老师结合巧妙设计的板书让学生轻松感受到作者的谋篇布局之功,并在以后的习作中学会使用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5.语文课就要训练语言文字的运用

特级教师贾志敏说过:语文就是教孩子好好说话。那么对应课标中的话就是: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试问一节语文课设计的天花乱坠,可一堂课下来孩子连一句完整话都不会说,那语文存在的意义何在?所以语文课上一定要落实语言文字的运用。从低段到高段这方面的训练可以由浅入深,有易到难。这点在《阳光》一课落实的就很好。老师在处理生字词"拉开""跳进"时,为了让学生理解特意先让学生做动作,再组组词。处理词语"长长的"时,让学生用"长长的"练习说话,及训练了语用,又加深了理解。在学习重点句后老师让学生进行仿说填空,这不仅训练了语用,还让学生明白了阳光的作用不仅只限于"禾苗、小树、小河",其实动物、植物、人类等万物都离不开阳光。

6.语文课就要牵一发而动全身

什么是语文课的"神"?——主问题。语文课有千般头绪,万般知识点。想让一节课形散而神不散就要仅仅抓住主问题。这点我们三节课都有很好的示范,比如:《阳光》一课的主问题是阳光有什么作用?《孔子拜师》一课的主问题是孔子是怎样拜师的?《少年闰土》一课的主问题是他们是怎样相处的?有了这些主问题的牵引,课堂不管如何分析、训练,始终是朝着正确的大方向驶去,围绕着教学目标顺利达成教学任务。

这些课就正是在夯实中透着亮点,在亮点中解读夯实。谁说语文课的夯实与亮点不能并存?今后我将带着这些经验在浩瀚无垠的语文天地中继续遨游,与我的学生们教学相长、共浴芬芳。

猜你喜欢

拜师语文课板书
拜师
湍河之畔拜师记
可怕的语文课
湍河之畔拜师记
语文课里挣分忙
硬笔书法教学板书实录(二)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好的板书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语文课堂中的神来之笔——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