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拟人还是比喻?

2016-05-14姚冬举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杨柳风喻体拟人

姚冬举

《春》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它描写细腻,富于情致,贮满了浓郁的诗情画意,充盈着跃动的活力与生命的灵气。

《春》中一句话:“‘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句到底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笔者查阅了一些资料,发现解读者众说纷纭,有的说是运用了引用和比喻,有的说是运用了引用和拟人,还有的说除了引用、比喻之外,还有拟人。引用自然不必说,问题争论的焦点集中在这句到底用没用拟人手法。

要准确分析此句的修辞手法,首先要从语境上来做些语法分析。

“吹面不寒杨柳风”是南宋志南和尚《绝句》中的名句,杨柳在春天最早发芽,杨柳风即指春风。春日煦暖,惠风和畅,故春风吹在脸上,没有一丝寒意。朱自清先生以“吹面不寒杨柳风”信手拈来入文,不仅巧妙引出对春风的描写,而且通过“抚摸”一词,从触觉的角度写出了春风温暖轻柔的特点,颇显雅致。“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从上下文语境来看,“不错的”,当是作者对志南和尚说法的一种赞同和肯定,即“杨柳风”“吹面不寒”。这也正是志南和尚想要表达的诗意。只不过为了七言绝句的平仄押韵和对偶的需要而调整为“吹面不寒杨柳风”。

后句“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的主语是“吹面不寒”的“杨柳风”,还是“杨柳风”“吹面不寒”呢?换言之,主语是一个偏正短语,还是一个主谓短语呢?如果从主语承前省略来理解的话,似乎应该是“吹面不寒”的“杨柳风”,但如果从与后句相对应的角度来考虑,“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的主语又应该是“杨柳风”“吹面不寒”这个主谓短语。二者似乎矛盾,难以确定。比喻修辞中的喻体只能是一个具体、浅显、熟知的某种事理或情境,所以如果从符合比喻的角度上来说,似乎只能就前而屈后。

但为什么有人认为是拟人呢,关键就在“抚摸”一词上。因为“抚摸”是人的一种温暖、亲切、慈爱的动作,巧妙地写出了春风的和暖与轻柔。故认为此句同时运用了拟人。

如果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的主语应该是“杨柳风”“吹面不寒”这个角度来分析,自然不会产生分歧。

要从根本上准确判断此句的修辞手法,还要从修辞手法的本质区别上加以辨析。

比喻和拟人的区别是什么呢?

比喻是用具体、浅显、熟知的某种事理或情境来比方另一种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理或情境的修辞格。即通常所说的“打比方”,目的在于唤起人们的联想,使人更具体地感知事物。喻体必须出现,不能省略。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拟人是指把非人类的东西加以人格化,赋于他们以人类的思想感情、行动和语言能力。如: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

试比较:

①“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②暖暖的春风轻轻地抚摸着你的脸颊。

分析:

①句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像”构成,前半部分是本体“杨柳风”,后半部分是喻体“母亲的手”,这句应该是比喻句。

而②句的本体虽是“春风”,然而拟体“人”却没有在句中出现,全句只由本体和描写拟体的词语“轻轻地抚摸着你”构成,是拟人句。

由此可见,比喻强调的是甲乙两物的相似性,重在“喻”, 不管是哪一种比喻,喻体在句中一定要出现;拟人是仿照人,由本体和描写拟体的词语构成,两者彼此交融,浑然一体,重点在“拟”,而拟体(人)则在句中不出现。拟人不出现“像”字。

综合这两个角度,可知判断一个句子是否运用了某一修辞手法,仅仅从语法的角度还不够,准确把握各种修辞之间的细微差别才是廓清迷雾、去伪存真之要旨。

[作者通联:山东济宁市兖州区第十五中学]

猜你喜欢

杨柳风喻体拟人
拟人句
拟人句
拟人句
学会拟人句
春天来了,你发现了吗?
《红楼梦》比喻的喻体类型研究
从喻体选择对比哈萨克语和汉语比喻的民族差异
喜马拉雅
书里杨柳风,独爱那枝红
英语中的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