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网络非理性表达引导与思政教育协同研究

2016-05-14白晓宁

亚太教育 2016年9期
关键词:网络舆情思政教育大学生

白晓宁

摘要:由于大学生自身心理因素、舆论因素、社会因素、网民个人教育和伦理道德水平差异等因素的影响,高校学生网络非理性表达行为多有发生。在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如何能够对大学生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使其对网络舆情具有正确的认识,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为此,各大高校在不断的加强和提升自身网络理性表达的监管技术和能力的同时,还必须健全思政教育引导机制,从而构建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与思政教育协同模式,对高校学生中可能会发生的各种复发性、多发性和继发性舆情危机进行有效的化解,营造和谐稳定的高校网络氛围。

关键词:大学生;非理性表达;网络舆情;思政教育;协同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3-0151-02网络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已经在人们的生活工作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传播信息、文化和思想等各个方面网络都得到了非常广泛地应用。我国各高校的网络在这个背景下也得到了不断的完善,而大学生们也善于通过对网络的利用将自己的所想和所观表达出来,因此,高校的网络舆情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大学生的认知和行为。网络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属于一把双刃剑,不仅具有正面激励的作用,同时也会带来极大的负面冲击。所以,高校必须要严格的监督和正确的引导高校学生的网络非理性表达行为,从而使其积极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并且能够更好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大学生网络非理性表达的特征分析

网络在近几年来实现了较快的发展,而在反映社会舆情方面网络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人们的生活中开始越来越多地接触到了网络行为的表达,而且网络非理性表达也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网民通过对互联网这一载体的利用从外部接收一系列的信息或者对自身的信息进行表达的总和就是所谓的网络行为表达,网络非理性表达本身具有十分鲜明的特点。

首先是波动性和非理性。网络非理性表达由于受到多方面的因素的影响,因此存在着一定的波动性。比如,匿名发言在网络中属于一种非常常见的形式,因此相关部门很难有效的监督和限制网民的各种言论。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一部分不法人员利用网络对一些负面的信息进行发布和传播,比如毁谤他人、揭人隐私以及制造谣言等,而且目前在网络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这种非理性的言论[1]。

其次是交互性和即时性。网络非理性表达与传统的媒体比较起来具有十分鲜明的交互性和即时性的特点,大学生只要打开电脑、点开网络就可以对当下的热点新闻进行了解和认知,同时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将自己对热点和时事的看法和观点表达出来。

再次是多元性和复杂性。包罗万象是网络非理性表达在内容方面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同时网络非理性表达也具有多种多样的表达方式,网民在网络中可以用视频进行观点表达,也可以用图片、文字进行表达。由于网民在立场和素质等各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往往在面对同一问题的时候具有各种各样的不同看法,这样就使得网络非理性表达具有相当的多元性和复杂性。而正是因为网络非理性表达情具有多元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因此导致高校在开展大学生网络非理性表达的监管和引导工作中面临着非常大的难度[2]。

最后是开放性与虚拟性。网络本身在技术、内容以及形式等方面具有无限开放的特点,而网民在进行网络交往和沟通的过程中可以将自己原有的社会属性轻易的改变掉或者隐藏起来。由于网络非理性表达的主要载体就是网络,因此网络非理性表达也不可避免地具有了网络的这两大特点,也就是开放性和虚拟性。

2.大学生网络非理性表达的现状分析

大学生的价值观受到网络空间多元文化和开放性的极大冲击。青少年群体面对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在选择不同文化价值的时候存在着较大的困惑。在青少年确立人生观和世界观的过程中大学阶段属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然而由于各种负面的观念和思潮充斥在网络空间中,这样就很容易使大学生在前期教育中积累的各种文化传统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等产生动摇和受到破坏。由于网上生活极度崇拜技术价值和多元文化价值的共存,因此会导致在大学生心理方面社会主导价值的权威地位受到动摇[3]。

大学生的社会发展容易受到网络空间主体自律危机、自由行为和人格缺失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由于在人际沟通方面网络社会存在着较大的虚拟性,因此大学生从中很容易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同时还会对网络社会产生一定的依赖性,不能够有效的转换自身在虚拟现实和客观现实之间的角色,从而导致大学生出现人格孤立化和社会分隔化等一系列的问题。网络主体的各种行为由于网络的自主性特点而可以充分的实现,利用网络这一形式人们就可以将各种信息发布出来,同时还可以形成一系列的网络行动。因为没有受到现实社会中的社会责任、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等各种因素的控制和约束,导致虚拟的网络主体的自由行为极易陷入到绝对自由的陷阱,从而进一步的导致网络主体行为出现失控的现象。

大学生价值观受到了行为失控、文化危机和道德失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由于网络空间中人们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等被剥离,而且在网络空间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不具备现实社会中的充分性和完整性,而是属于一种间接的和虚拟的符号之间的关系。面对这种情况,传统的社会舆论很难对网络空间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监督和评价。网络道德观念由于道德主体的淡化而变得越来越淡化和虚无,最终导致网络空间中存在着十分严重的网络道德失范的现象[4]。

3.大学生网络非理性表达引导与思政教育协同模式的构建、实施和保障

(1)大学生网络非理性表达引导与思政教育协同模式的构建

高校要想做好监督和管理大学生网络非理性表达的工作,就必须对网络伦理构建规律和网络非理性表达发展周期具有充分的认识,要有机地结合思政德育引导的软件和舆情信息系统的硬件,除了要做好实时监控和有效处理网络非理性表达事件的工作之外,同时还要以此类的事件为根据认真的整理和分析网络空间的伦理规则构建路径,从而能够做好后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网络非理性表达甄别与角色赋予。在形成和传播非理性表达的初期,高校就要通过对非理性表达信息系统等网络手段的利用对舆情的动态进行捕捉和甄别,同时还要对意见领袖进行积极的培养,使其在非理性表达的发展过程中充分的参与进来,这样就可以将正向的角色参与赋予非理性表达的形成和传播,将各种积极的正向影响营造出来,从而有效地降低负面影响。其次,要充分的做好非理性表达分析和决策引导的工作。高校需要认真的跟踪和收集非理性表达传播阶段的信息,并且要在非理性表达德育平台中对非理性表达事件的情况进行共享,从而有效地分析非理性表达信息,将良好的舆情氛围营造出来,采用积极的角色引导的方式对非理性表达参与者进行引导,与其达成正向的新共识,从而对非理性表达发展的进程进行有效的干预[5]。

(2)大学生非理性表达引导与思政教育协同模式的实施和保障

首先,要对网络实践过程中学生群体的主体自觉意识进行强化。高校在开展网络教育的时候必须要做到疏堵结合,要对学生的道德自律能力进行重点培养。学生在网络思政教育中属于学习主体,因此高校必须要让学生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充分的发挥出来,这样才能够确保大学生网络非理性表达引导和思政教育协同模式取得良好的效果。要向学生赋予主动权,对学生的自律和自觉性进行强调,从而使学生判断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有效的发展,而学校要对其进行合理的引导和监督,这样学生在面对网络中的多元文化和海量信息的时候就可以保证自身选择的正确性。

其次,要对网络空间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从而做好大学生思政阵地建设工作。高校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候必须要对网络的特点进行充分的利用,要使网络交流的民主性、开放性和自由性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证,并且还要积极地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来直率表达和直接反映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困扰、情绪、感兴趣和关心的话题,这样教育者才能够对学生真实的思想具有充分的了解,从而进一步的将问题的关键把握住。所以,高校应该将思政网络体系构建起来,对思政工作的虚拟阵地进行积极的开辟[6]。

再次,要做好网络空间的引导工作,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思政教育工作者队伍。高校只有积极地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思政教育工作队伍,才能够有效地开展网络环境中的大学生思政工作和精神治理工作。这支思政教育工作队伍除了要将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掌握住、具备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之外,同时还要熟悉网络文化特点、具有较高的网络技术水平,而且在这支队伍中应该包括班级导师队伍、专职教师队伍、学生党员和团员、学生骨干等。只有这样,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才可以针对大学生特有的思维方式、文化习惯和心理等做好思想教育工作,而且还可以对网络进行熟练的使用,积极地利用网络的途径将学生思政工作中存在的各种不足和问题找出来,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确保网络非理性表达引导工作的高效性。

最后,不断的完善网络非理性表达监督预警的处置措施和管理机制。高校要积极的利用不断升级的网络新媒体监管的软件能力和硬件技术、移动互联终端、校园互联网等各种途径对自身网络非理性表达监管的覆盖面进行积极的拓展,不断提升网络非理性表达监督预警的效率。同时,高校还要对思政教育工作人员的网络技术水平进行强化,从而实现长期的、经常的净化校园网络,确保能够顺利的开展网络思政和德育工作。

4.结语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网络化日益普及的今天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同时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网络化的广泛应用使得学生的社会化和个性化学习具有了更加有利的条件,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扮演社会化角色,然而也同时出现了一系列的弊端,比如大学生在网络中的人格障碍、信任危机以及道德意识的不断减弱,因此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十分不利。要想使这一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高校必须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予以高度重视,积极地构建大学生网络非理性表达引导和思政教育协同模式,从而营造出更加和谐的高校网络文化氛围。

(作者单位: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王霞,黎秋杏,陈雅,柳晓雪.新兴媒体发展下高校网络舆情的现状与管理研究[J].中国外资,2012(21).

[2]张继艳,冯永君,钟国云.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存在的问题探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2(10).

[3]谢淑华.初探和谐环境下大学网络舆情监控的对策[J].商,2012(15).

[4]樊国梁,熊巍.和谐语境下的高校网络舆情监控方法初探[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1(12).

[5]黄吉.刍议大学生网络舆情之自我迷失[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22).

[6]陈今园.健全高校非理性网络舆情危机预警机制[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2).

猜你喜欢

网络舆情思政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