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增强认知互动 促进精制加工

2016-05-14李帮魁犹明才

新教师 2016年9期
关键词:展学互学组内

李帮魁 犹明才

【问题一】浅层分享无提升

该问题主要表现为课堂互学只有思维或问题解决的结果分享,缺乏思维过程交流与小组成员之间的思维碰撞,不能真正形成促进性互动,止于浅层互学。例如,三年级上册“长方形的周长计算”互学过程。

教师创设“给这张照片装上相框(图1),一共要多长的木条”的情境,让学生先独立解决,然后小组合作互学。

组长:大家是怎样计算长方形的周长的?请4号先说。

4号:我是这样算的——6+9+6+9。

3号:我是这样算的——6+6+9+9。

2号:我是这样算的——6×2+9×2。

组长:我还有更简单的方法——(6+9)×2。

互学结束。

上述互学过程中,小组成员在自学的基础上,把各自计算周长的算式进行了组内分享,有独立自学之源,依次分享之序。但是全过程只是自学结果的浅层分享,没有不同方法间的碰撞交流,缺乏深度互学之质。主要表现有三:(1)思维过程分享薄弱。在上述长方形周长计算的互学交流中,小组内的四位同学只是讲解了各自思考的结果,至于“怎样想的”思维过程基本没有涉及。(2)没有互相质疑问难。小组交流的四种不同的方法分别对应于四个不同的思维层次,特别是组长的方法“(6+9)×2”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却没有人提出质疑或疑问。(3)缺少思维方法碰撞。小组中交流的四种不同计算方法,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没有相关的思维互动,也就是说互学过程中只有思维发散,没有思维聚合。因此,就产生不了思维的精制过程,也就没有互学效果的提升。

【改进策略】

分享思维过程,关注异同比较,相互质疑问难,提升互学深度。

有效互学的核心要素之一是促进性互动。促进性互动有以下几个特点:个体之间相互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支援,共享所需的学习资源并有效地加工信息,彼此提供反馈以改进以后的学习,用批判的眼光审视彼此的结论和推理过程等。这表明真正的互动不应是“线性的和纯因果性的”,而应是“反思性、循环性和相互依赖的”。要提升互学的深度与广度,必须引导学生在互学中注重分享思维过程,关注异同比较,大胆质疑问难。为此,上述长方形周长的互学过程可以作如下改进。

1. 设置明确的互学任务导向。学生小组互学什么,怎样互学,在很多情况下都需要教师在互学前的任务设置中予以明确和指导,让学生知道互学的内容和方法。如在上述长方形的周长计算互学前提出如下要求:(1)指着图形(长方形照片),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把学生计算时怎么想的思维以动作外化显示出来,让大家都看得懂,听得明白)(2)不同的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点?(3)把你不明白的方法向同学提出来。以互学任务要求的方式,引导学生在互学中分享思维过程、比较异同、质疑问难,明白小组互学“学什么”以及“怎样学”。

2. 培养质疑问难的意识与能力。互学讨论过程中的重难点,是让学生学会质疑问难。要鼓励学生敢于从学习材料中发现问题,从组员间的讨论交流中生成问题,在不同方法比较中提出问题。引导小组成员在倾听的基础上,将自己的思考和别人的解释、推理相比较,分析自己的思考与别人的差异,从而发现问题,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从不同方位去探究。

3. 发挥组长的互学组织职能。互学中小组长的作用不能只是组织发言顺序,更多的是要引发组内成员间的深度互动,必要时要能提出反思性的问题或互动性的话题,引导小组成员深度互动。如上述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当组内分享了不同的方法后,组长要及时提出“不同的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点”或“大家还有没有不懂的地方”等问题,让小组成员进入反思性、互赖性的深度互动,提升互学实效。

互学不是自学成果的简单呈现,而是要对自己和他人看法的不断反思,从而促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理解这些见解的合理性、局限性,分析这些观点的来源,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理解,进而产生对知识的新洞察。

【问题二】低效、重复、无互助

该问题主要表现为合作互学中小组成员间低效重复交流,为求快速、正确展学而弱化互助,甚至不互助,形成合作互学“边缘”现象,追求互学表面达标。

例如西师版教材三下“问题解决”例1(图2)的互学过程如下。

组长:我是这样算的,先算一共有多少支水彩笔:24×12=288(支);再算每个班分得多少支:288÷3=96(支)。

2号:我是这样算的,先算一共有多少支水彩笔:24×12=288(支);再算每个班分得多少支:288÷3=96(支)。

3号:我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先算一共有多少支水彩笔:24×12=288(支);再算每个班分得多少支:288÷3=96(支)。第二种是先算每个班分得多少盒:12÷3=4(盒),再算每个班分得多少支:24×4=96(支)。

4号:我不会算。

组长:你自己先想一想,(面向其余两个会算的学生说)我们先来演练一下展学……

上述互学过程至少存在以下三方面低效浅层互学的问题:(1)简单机械重复。有效的互学交流应该是接着讲、补充讲、质疑讲,而不是重复讲。上述互学中,对于“先算一共有多少支水彩笔,再算每个班分得多少支”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连续三个学生重复讲,组长和其他组员没有任何制止和纠正行动,造成简单机械重复,浪费互学时间。(2)缺乏互助机制。一是缺乏有效反馈机制,小组互学交流前,哪些同学解决了问题,哪些同学不能解决问题,事前无从知道,直到最后一个学生发言时才知道他不会解决该问题。二是缺乏互助保障机制,组内发言的顺序是由强到弱的顺序,而不是弱者先行,不利于弱者互学参与机会的保障。(3)追求表面达标。当组内最后一个学生说不会做时,小组为了争取在展学中有较好的表现,急于作小组展学演练准备,组长和其余组员没有任何具体有效的帮助行动,而是让他“自己先想一想”,形成了合作学习中的“边缘人”现象。

【改进策略】

强化互学前后反馈,分享互助融合,建立全员展学机制,提升互助实效

不同的学生对事物的理解、对经验的感受不可能完全相同,这正是合作互学的不可或缺的互动资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有足够的时空去思考、交流、互助、碰撞、质疑、补充、精制完善,从而获得更全面、更准确的结论,实现分享与互助的合作互学的预定目标。针对上面的互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改进。

1. 强化互学前后反馈。互学交流之前,小组长要采取适当的方式了解组内学生对互学问题的解决情况,如“问题解决了没有”“你哪里不会”等,然后依据反馈情况灵活安排互学任务及互学流程,让互学更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互学后要对之前不会的学生参与互助效果进行反馈,如“你学会了没有”“把你学会的方法给我们讲讲”等方式检验组内互助的实效。

2. 组内分享互助结合。在小组反馈组内成员真实问题的基础上,一是小组给有问题的成员提出兼具包容性与明确性的要求,如“没关系,我们给你讲,请你仔细听”等,让他们带着问题,集中注意力倾听。二是小组其他成员在讲解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时,有重点地针对困难学生的问题、不会的节点进行讲解分享,既分享自己的观点与方法,又实现对组内成员的有效互助。

3. 建立全员展学机制。互学和展学深度关联,有效的互学是展学的基础,反过来展学又是对互学有效性的检验。合作小组要追求好的展学就必须很好地自学、互学,因此展学有激发学生自学、互学内在动力的作用。为了避免合作小组一味追求快速、正确展学,而忽视对弱势学生的帮助,课堂展学应鼓励小组全员参与,人人展评,特别是弱势学生的展学机会要优先保障,以此促进组内互助学习的改进,减少小组“边缘人”现象的发生。

从互学的认知机制角度分析,小组互学中学生间有效的认知互动,会引发学习者对信息进行更多的精制性加工,从而增强学习效果。在互学组织实施过程中要遵循小学生的互学认知机制,多视角、多途径改进互学实践,增强促进性的认知互动,促进学生认知的精制加工,切实提升互学实效。

(作者单位:重庆市沙坪坝区教师进修学院 重庆市沙坪坝区西永第一小学)

猜你喜欢

展学互学组内
互学互鉴薪火相传友好交往行稳致远
——柬埔寨青年领导人主题研修班在华成功举办
丰富“展学”工具 助力“双减”落地
展学助力课堂生长
阆中市:加深交流 互助互学促提升
做合适的“展学”
闽宁妇联签订互学互助对口扶贫合作交流协议
板块展学 自主建构
合作学习组内交流讨论时间的遵循原则
合作学习“组内交流讨论时间”注意问题
合作学习组内交流讨论时间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