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促进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有效策略

2016-05-14张彪

亚太教育 2016年9期
关键词:老母鸡颐和园母鸡

张彪

摘要: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对话、提升学生对话能力的课程。笔者通过总结实践教学活动,对促进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策略进行探究,总结出以下几点:抓关键词:促进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支点;读课文插图:促进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触点;练课后习题:促进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落点;拓展课外资源: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的生长点,借助这四个方面有效地促进学生与文本进行自由的对话。

关键词:语文;对话;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3-0035-02“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语言文字的运用”其实质就是对话的过程,所以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对话、提升学生对话能力的课程。学生以文本为载体,与文本对话、作者(编者)、教师、学生展开多向互动式对话训练,在对话经历中,慢慢地获得对话知识,习得对话能力,提升对话水平,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生命情怀和精神操守。对话能力的提升,是以过程和方法为途径和策略,笔者在实践中尝试总结了一些促进学生与文本对话的一般策略。

一、抓关键词:促进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支点

教材里的课文,每篇都是诗人、作家呕心沥血的结晶,非常讲究遣词造句。一个优秀的文本是对话的成品,文本中往往总会有一两处饱含作者生命智慧的极具表现张力的关键词,作者借这个关键词或传递信息、或透露情怀、或引起读者的阅读共鸣、或能促进读者的无限的想像体验。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抓住文本的关键词,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既体验文本的情感和思想,也理解作者运用语言的方法和过程。

例如,《爬山虎的脚》一文中“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漾”字形象地写出了满墙的绿叶随风起伏,正如在一片绿色的海洋中荡起层层波纹,给人以美的享受。再加上后面紧跟的“好看得很”这看似简单的四个字,极其生动的传达出了作者叶圣陶先生当时看到眼前的美景时发自内心的赞叹。让读者也情不自禁地喜欢起那一墙充满生机的爬山虎来。在教学中笔者组织了让学生抓住关键词“漾”进行想像的对话策略。学生以“漾”为知识和生活经验,通过想像,建构了一幅微风轻拂中,爬山虎摇曳多姿,生气盎然的画面。也就在想像中学生与作者的视野得到了融合,他们喜欢着作者的喜欢,高兴着作者的高兴,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惟妙惟肖地传递了这份理解的快乐和对话的享受。

《颐和园》这篇课文,其中有一句“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中的“滑”字,也写得特别准确传神,既形象又蕴含丰富的内容。既写出了游船、画舫在昆明湖上不留痕迹地轻快地驰过得画面,更是传达出了昆明湖静谧美丽的动人景象。笔者教学中,以“换词比较”为策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与文本进行对话,在比较中把玩“滑”用词之妙,既让我们感受到了昆明湖水平如如镜,也让我们体验着游客的轻松和惬意。

二、读课文插图:促进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触点

插图是教材的辅助系统之一,插图既是一种独立的艺术表现和存在,也以线条和色块表现着教材的内容、情感和主题。所以,插图以其具体的姿态形象地诠释着教材,与插图对话,能有效提升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效率。

例如《母鸡》这篇课文,就配有一幅插图:一只老母鸡抬着右脚,一张尖嘴微微张着,脚下一群可爱的小鸡雏凌乱地围在老母鸡身边。在教学“可是,现在我改变了心思,我看见一只孵出一群小雏鸡的母鸡”这一句时,我把学生视野引向了插图上,让学生与插图对话,在与图的形象对话中,感受和理解文本的母亲主题。

师:什么是小雏鸡?你们看到过吗?

生:看到过,就是刚刚孵出不久的小鸡。

师:那你们想不想来看看小雏鸡呢?

生:想

师:我们一起看看课文中的插图,插图中就有,瞧:散落在枯草丛里的,围在大母鸡身边的就是句中写的小雏鸡了。仔细地看一看,你觉得小鸡雏们怎么样?

生:他们的毛基本上是黄色的

生:像一个个毛绒球一样,真可爱!

生:这些小家伙毛茸茸的,还圆滚滚的,啧啧,真好玩!

生:瞧这些毛茸茸的小可爱,真想捧一只来,摸摸它们柔软的黄毛,那肯定很舒服。(边说边用手做起了摸着小鸡雏的动作,别的学生也跟着一起做起了动作来,那感觉,真好像他们的手心里握着一只毛茸茸的小鸡雏一样。)

师:那你们再看看这只母鸡,你能用课文里的句子来说说,她正在干什么吗?

学生很快从课文中找到了表现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句子。在这个教学中,借助课文里的插图学生很快进入了文本。所以说利用插图,可以促进学生与文本的有效对话。

三、练课后习题:促进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落点

在我们教材的每篇精读课文后面,都有一些课后习题,细细阅读这些习题,不难发现,习题与课文内容紧密联系,包含了许多学习课文时,学生要掌握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

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为例,有内容理解方面的习题,如《搭石》:课文许多地方都使我们感受到“美”,有看得见的具体的“美”,也有看不见的心灵的“美”。让我们找出来,体会体会;有关于词语积累方面的习题,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文中用了许多四字的词语,如“风和日丽”“热闹非凡”,我要找一找,再抄下来”;有体会作者用词准确性方面的习题,如《飞向蓝天的恐龙》:我发现课文中的语句表达得很准确。例如“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让我们找一找这样的语句,读一读,谈谈自己的体会”;有小练笔方面的习题,如《颐和园》:我要学习《颐和园》的写法,记一次游览活动。教学中,我们正好可以借助这些习题,以完成习题为策略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

教学《颐和园》这篇课文时,笔者正是以课后习题为基点,引领学生与文本进行有效对话:

“颐和园的景美,课文的语言也很美,我要有感情地多读几遍,还要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这是第一个习题,在初读课文后,学生一下子就被文中的美景吸引住了,我就引导学生去读自己喜欢的语言,在读中充分感受颐和园的美景。接着又引导学生讨论第二个问题“我们来讨论一下: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在学生明确了行文的脉络之后,我又引导学生体会文中作者的表达方式,用第三个问题来引导学生:“长廊、佛香阁、昆明湖等景物的特点不同,作者描写的方法也不一样。我要找出描写这些景物的句子,好好体会体会。”最后进行课后的第四个习题小练笔:学习《颐和园》的写法,记一次游览活动。刚好学校组织学生去兰亭风景区秋游。学生就按着《颐和园》的写法, 欣然提笔写下了自己的作文。一篇篇脉络清晰,行文流畅,语句优美的习作纷纷在学生笔下诞生。

四、拓展课外资源: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的生长点

课外资源的补充,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的理解、感受文本中蕴含的情感,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更加深入。拓展课外资源是促进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生长点。

例如《母鸡》这篇课文的教学,对母鸡生鸡宝宝的内容,作者老舍没有介绍,在文本学习中出现了空白,引入这一内容后,学生对母鸡的辛劳会认识得更全面。教学中我为学生引入了一篇从网上发现的关于母鸡孵小鸡的文章:

最近妈妈在用老母鸡孵小鸡,听婆婆说小鸡得21天才能出来。妈妈家的老母鸡孵小鸡前我见过一次,很肥的。

就在昨天我去娘家,妈妈说小鸡都孵出来了,就在我转身的时候,我看到了那只老母鸡——它瘦得只剩下一层皮毛,风一吹,它好像就要倒下了一样。我当时眼泪就流出来了。妈妈说:“你怎么了?”我自言自语道:做母亲多么的不容易啊。老母鸡孵小鸡的时候都不敢使劲趴在上面,两只翅膀就那样张着,护着它那还未出世的孩子。21天,很少吃喝,生怕自己的孩子有危险。为了它的孩子,它宁可不吃不喝。

学生基本上都是含着泪读完这篇文本,被母鸡这种辛劳深深打动了。为接下来学习母鸡的行为,在情感上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此时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那么的生动自然。

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墩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墩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通过抓住文本中的关键字词、借助课文插图、借助课后习题、引入课外资源这四个方面有效地促进学生与文本进行自由的对话。课堂上洋溢琅琅书声,学生参与程度不断加强,最终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完成与文本,与作者内心的碰撞,快乐地展示和表现自己,并获得生命的成长。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东湖镇中学(小学部))

参考文献:

[1]刘宇新.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提问[J].教育科学研究,2002(09).

[2]李家成.论个体生命立场下的学校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05).

[3]董文明.回归感性,走向对话[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2(01).

[4]曹明海著.语文教育智慧论[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

[5]田瑞云,刘永慧.语文教育行为论[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老母鸡颐和园母鸡
老母鸡
颐和园
母鸡
母鸡下蛋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母鸡
观察母鸡下蛋
颐和园导游词
天大的误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