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释放京津冀人才红利,助力河北经济发展

2016-05-14巴彦峰

青春岁月 2016年9期
关键词:京津冀

【摘要】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和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在新形势与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逐步向依靠科技创新转变,而人才被视为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标志着京津冀一体化作为国家战略正式全面实施,分析并探索释放三地人才红利的模式与方法,有助于补齐河北经济这一块区域经济发展的“短板”促进京津冀整体经济的发展,也为其他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京津冀;人才红利;河北经济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站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强调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加快建设人才强国,这是我们党立足当前、放眼世界、面向未来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把人才作为创新的第一资源。李克强在京参加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汇报会时也指出,要最大限度释放人口红利,要依靠13亿人的创造潜能和无穷智慧,通过深化改革挖掘人才资源富矿,使改革红利与人才红利叠加,推动中国经济在发展中提质增效升级,跃上新台阶。河北作为一个经济大省,工业基础雄厚,基础设施完善,地理位置优越,然而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均水平,都与经济强省有很长的距离,若想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增长,必须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人才谋求进步,靠人才推动发展。

人才红利是指由于人才的规模增长及其充分利用所产生的超过同样数量简单劳动力投入所获得的经济收益。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依赖低成本扩展市场、增加资本积累的优势必然会逐渐消失,而人力资本的投入将会提升劳动者素质,从而提高由成本投入转变为经济增长的效率与质量,促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由于中国上世纪七十年代实行的人口政策的影响,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率不断下降,劳动力总供给减少,劳动力成本逐渐增加,我国的人口红利正在衰减,因此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应逐渐从依靠人口红利效应向依靠人才红利效应转型。

目前,河北省正经历着历史发展的重大机遇期,《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通过,标志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国家战略进入全面实施阶段,那么如何做才能释放京津冀人才红利,推动河北经济的发展呢?

根据《2014年河北经济社会发展蓝皮书》的数据,全省人才资源总量达到5515999人,占同时期全国人才资源总量的4.5%,但,全省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4%,这表明河北省人才资源储量相对不足。而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北京常住外来人口达704.7万人,占常住人口的35.9%,在北京外来人口中来自河北的最多,占22.1%,来自天津的占1.2%。天津外来人口为299.2万人,其中来自河北的最多,占25.2%,来自北京的占0.8%,若参考河北省人才数占本省总人口的权重,那么普查数据显示出河北省人才流失严重,区域增长极的负面效应显著。而人才密度方面,根据中国统计局调查的另一项数据显示,京津冀每万从业人员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才数,北京约是河北的2倍,天津约是河北的1.14倍,而根据京津冀每万从业人员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才数的数据显示,北京是河北的9倍,天津约是河北的2.5倍,若将人口普查数据与学历比例数据结合来分析,河北显示了高层次学历人才的绝对弱势。基于以上数据分析得出的河北省人才资源存量少、人才流失严重、人才密度小等问题,应从以下几点着手,释放京津冀人才红利,实现河北省经济跨越式发展。

一、实现京津冀三地人才“柔性共享”,释放人才“共享”红利

由于河北省人才资源在存量、密度等方面的相对劣势,为实现经济的发展,如何从京津高效率的引入人才变得尤为关键,由于北京完善的基础设施,更多的发展机会以及较高的收入水平,北京对于人才的虹吸作用明显,从京津两地“硬”引人才的方式显然不切实际,因此实现京津冀人才的“柔性共享”是解决河北省引入人才、发展经济的最好出路。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是密切区域沟通、促进人才流动的前提与重要方面,完善的基础设施能为京津冀三地互相引进人才提供硬件支持,使人才交流与区域沟通降低时间成本,最大程度的打破时间、空间限制,为三地人才的“柔性共享”提供技术上的可能,因此要坚定落实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战略,打造“一小时交通圈”、“一环六射”京冀大通道,完善京津冀区域轨道交通、公路交通设施,打破进入京津人才的硬件障碍。实现三地人才的柔性共享还需要政府在宏观层面进行规划与设计,为三地人才柔性流动创造平台,适当调整京津冀三地户籍政策,在顶层设计上打破互引人才的障碍,推动引智合作、智力咨询、交换使用、人才派遣租赁等形式的柔性人才交流,同时必须要以战略性的眼光审视整个京津冀地区,由中央统一部署,统一决策,打破京津冀三地各自为政的局面,建立统一的人才市场与人才资源信息平台,并从操作层面重点解决高水平人才关注的问题,逐渐缩小京津冀福利待遇差距,从而实现人才的规模增长,推动河北经济发展。

二、京津冀三地产业梯度发展,释放人才“结构”红利

释放人才红利的关键还在于实现人才的充分利用,并减少人才的相对流失。根据京津冀三地2013年的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并利用结构差异度指数的计算方法,算得天津市与河北省之间的相似系数达到了0.98,而北京与河北省的结构相似系数为0.8,根据一般经验,对国家产业结构相似程度进行评价时,以0.85为标准来判断高低,而在一国内部各个地区进行比较时,由于地区间的差异没有国家间的差异大,因此将相似系数的评判标准提升到0.9。通过此我们发现京津冀地区的三次产业结构趋同现象颇为严重。同时,在京津冀三地的《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三地对人才需求结构的描述同质现象较严重,为了“人尽其才”,京津冀三地需要在中央的统一部署下统筹区域管理,明确发展目标,从而制定区别化的引才战略,这样才能避免由于人才需求结构同质而产生区域内的争夺人才现象。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的官方信息,三省市定位分别为,北京市“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天津市“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河北省“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区域的整体定位体现了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相辅相成这一特点,今后京津冀三地要根据中央的部署,进行产业结构的转移,形成人才需求类型的错位布局与梯度布局,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从而实现产业布局与人才类型的耦合,如此“分用人才”,河北省才能使得本省人才得到充分的利用,從而获得超过同样数量简单劳动力投入所获得的经济以及社会收益,使得从而推动河北经济的迅速长足发展。

三、立足河北高级能人才聚集优势,释放人才“项目”红利

为释放人才红利,河北省除了要充分借助并利用京津人才优势,搭京津发展的“顺风车”,还需要充分立足自身的人才特点,在利用人才上占据主动。根据中国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京津冀三地培养的人才结构差异较大,河北在高技能人才总量方面较京津两地具有很大优势,而京津两地,尤其是北京高科技人才存量较多,约为河北的9倍,由于户籍制度以及人才流动的屏障,京津两地高技能型人才缺口一致严重,而河北省在高科技人才的拥有量一直捉襟見肘。基于三地人才结构差异较大的这一事实,为了高效率释放人才红利,促进经济发展,河北省应该立足于本地高技能人才总量多这一优势,主动出击,制定配套政策措施,吸引京津两地技术密集型企业到冀投资办厂,并引进大型项目,全面承接相关产业转移,使得河北省高技能人才在本土得到充分的利用,并形成相关产业集聚,充分吸引投资,促进河北省经济发展。

四、明确河北政府职能定位,释放人才“服务”红利

在释放京津冀三地人才红利过程中,政府职能作用十分重要,政府需要充分发挥社会服务提供者的角色定位,将人才工作的重心放在为各类人才提供公共服务上,为各类人才的成长培养提供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制定推动人才流动方面的相关政策与制度,给予人才流动相应的法律制度保障。还要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精简智力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过程中的行政审批程序,从而激发人才的创造热情与工作积极性,通过设立高级人才政府津贴等方式明确奖惩措施,切实尊重、鼓励、保护人才的智力成果,为人才提供公平的竞争与生存平台。此外,政府还要积极发挥财政的“四两拨千斤”作用,利用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吸引各方面资金对人才的投入,创新资金支持方式,为充分释放人才红利建立资金保障。

再有,从长远发展来看,京津冀需要加强区域合作,为持续释放三地人才红利、促进河北经济稳定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一是打破地域限制,利用三地比较优势,在教育层面共同建立综合育人平台。京津冀区域的人才培养能力与人才素质在全国居优势地位,尤其是作为中国科技文化中心的北京,其教育、科技资源全国领先,“985”高校数量全国第一,综合人才占全国第一,京津冀应加强内部合作,共建跨地区、跨学校的,涵盖京津冀三地教育特色优势的综合人才培养项目与机构,河北省应该紧紧依靠这一共育人才平台,借助京津两地领先的教育资源,大力培养各行业突出人才,提升河北人才资源存量,为河北省经济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与智力支持。二是在育人过程中充分发挥企业作用,创造更多三地人员培训、进修与考察调研的机会。根据《中国500强企业发展报告》显示,最近10年间拥有中国500强最多的地区排名中,北京与天津分别位于榜单的第一名与第五名,表明分布在京津地区的企业综合效益较高,管理效果显著,京津冀三地应以优惠政策吸引京津企业以开设分部、合作建厂的方式落户河北省,在员工培训与能力开发中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与科学方法,切实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与水平,与此同时三地应搭建企业交流平台,建立企业骨干人员互访、培训机制,通过此机制为河北省企业培养打造一批高素质的骨干人才,从而助力三地人才红利的释放,实现河北省经济的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梦雨. 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人才培养的现实基础与实现途径[J]. 中国市场, 2014(51):84-86.

[2] 陈晓永, 张会平. 基于梯度差异视角的京津冀产业同构及成因的新认识[J]. 改革与战略, 2012(6):98-100.

[3] 桂昭明. 京津冀人才发展一体化的路径选择[J]. 人事天地, 2011(161):23-28.

[4] 陈 敏. 京津冀地区人才发展战略研究[D]. 哈尔滨:哈尔滨大学, 2007:13-15.

[5] 吴 玫. 构建京津冀高等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初探[J]. 天津经济, 2010(11):14-18.

【作者简介】

巴彦峰(1994—),男,本科学历,单位:河北经贸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猜你喜欢

京津冀
京津冀,创新解决方案的试验田
基于DEA的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效率评价
基于DEA的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效率评价
京津冀协同发展
京津冀一体化港航问“津”
京津冀协同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