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交媒体使用行为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2016-05-14严宁宁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社交媒体应对影响

严宁宁

摘 要:社交媒体就像一把双刃剑,对青少年的性格、心理、社会生活、思维方式、人际关系都产生着巨大影响。本文从社交媒体的使用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等现实问题出发,综合运用传播学理论、社会学理论、心理学理论等探求社交媒体的使用行为对青年社会化的影响,探讨这种影响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从而提出应对之策。

关键词:社交媒体 青少年社会化 影响 应对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9-0062-02

青少年期是社会化的重要时期,该阶段的社会化属于基本社会化阶段,对他们今后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社交媒体就像一把双刃剑,对青少年的性格、心理、社会生活、思维方式、人际关系都产生着巨大影响。社交网络在丰富了青少年生活的同时,也对他们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使青少年在掌握技能规范、文化传承、价值观确立、社会互动、人格塑造、角色扮演等社会化过程中面临困境。因此,运用社会学和心理学有关理论,对社交媒体影响下青少年的社会化作出分析并提出建议,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现实意义。

1 相关概念

1.1 社交媒体

社交媒体的概念最早出现在Antony Mayfield《什么是社会化媒体》[1]的电子书里,认为社会化媒体是一种给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Andreas Kaplan 和 Michael Haenlein(2010)对社会化媒体的定义是“一组基于互联网的应用,这些应用建立在Web 2.0(内容的创造和交流来自用户产生的内容)的理念和技术基础之上”。基于以上学者的理论,我们可以给出以下定义:社交媒体是指允许人们撰写、分享、评价、讨论、相互沟通的网站和技术,用户借助这个工具和平台,彼此之间用来分享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并在互动过程中,满足“建立关系”或“发挥影响”等需求。社交媒体的发展离不开媒介技术的支撑,伴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社交媒体也从社交网络、论坛、博客等社交形式发展到如今的新型社交媒体――微博、微信等,可以说,社交媒体已然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1.2 青少年社会化

青少年社会化是从社会化中衍生出来的一个概念。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郑杭生认为,所谓青少年社会化,就是指青少年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逐步形成社会属性、适应社会生活,由“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此外,有学者认为,青少年社会化是从社会化衍生出来的一个概念,指青年在社会环境中通过外在教化、人际交往、文化熏陶、自身经验等途径,学习基本生活技能、生产技能、文化知识、社会规范,获得生活目标,培养社会角色,使自己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青年社会化的具体内容主要有:①学习基本生活技能。青年应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达到自理、自治。这不仅是维系个体生命的需要,也是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基本前提。②学习文化知识和生产技能。这是青年实行职业前培训的基本内容。③学习社会规范。了解、熟知、遵从社会规范,达到行为自律,是青年与社会自觉协调的标志。

2 社交媒体的使用行为

2.1 信息获取

皮尤研究中心《2015年社交媒体使用情况报告》分析结果显示,在美国,18-29岁青年用户的智能手机使用者中,消息类App使用率达到49%。新兴论坛同样得到年轻人的青睐,Tumblr是最受年轻人欢迎的论坛,在18-29岁的青年中,20%的人会使用Tumblr,远高于平均水平。年轻人更加依赖社交媒体获取新闻信息,数据显示,在18-34岁的青年人中分别有49%的用户在Twitter和Facebook上获取新闻信息,这一比率在34岁以上的人身上只有31%和34%。[2]

在中国,媒介360综合了根据凯度发布的《2015中国社交媒体发展报告》、腾讯企鹅智库发布的《2015年微信平台数据研究报告》和新浪发布的《2014年微博用户发展报告》结果显示,社交用户的目的性在减弱,获取新闻资讯、分享心情以及获取实用信息依然是大家使用社交媒体的主要诉求。[3]

2.2 社会交往

除了信息获取之外,社交媒体还改变了青少年的生活习惯,通过社交媒体学会了网上交友和恋爱。

皮尤研究中心《2015年社交媒体使用情况报告》显示,美国00后认识新朋友不再局限于同学、邻居,13-17岁青少年中有57%从网上认识朋友,而且29%的人有5个以上的网友。不过,大部分人都只把关系维持在虚拟空间,仅有20%的青少年与网友见过面。[4]在中国,微信已经超越QQ空间成为网民使用最多的社交应用。[5]

3 社交媒体的使用行为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

3.1 社交媒体的使用行为对青少年社会化的积极影响

3.1.1 社交媒体对青少年人格发展的积极影响

社交媒体平台已经成为青少年思想交流的重要阵地,青少年通过使用社交媒体,参与网站开展的各项活动,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有助于强化道德主体意识与地位,提高了青少年的主体认同感。

3.1.2 社交媒体对青少年行为习惯的积极影响

社交媒体的发展极大地影响着青少年的行为规范,帮助他们打破原有的圈子建立新的圈子,并从单向的文化接受转向多向交流。这种多向交流过程是一种筛选的过程,通过展示自己的特点和个性,不但吸引了志同道合的朋友,还增长了见识,满足了其认知的需要、情感的需要、个人整合、社会整合的需要以及纾解压力的需要,为青少年提供较强的归属感。以微信朋友圈为例,许多青少年喜欢浏览朋友圈的大量信息,并从信息中挑选出自己感兴趣的进行转发和评论,由此引起其他人的关注,获得了自我认同,增强了自信感。

3.1.3 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学习方式的积极影响

1970年美国著名传播学者P·J·蒂奇诺提出了著名的“知沟”理论假设: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二者这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P·J·蒂奇诺认为,从先前的大众传媒和正规教育渠道得来的知识越多,这些见多识广的人,对新事物、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也就越快。“知沟”现象的存在与扩大还造成了教育对象分为更多的层次,对传统的统一教学模式也提出了挑战。经常与媒体接触的青少年,其信息量之大,占有知识面之广之快,就整体而言,是未接触的青少年所不能相比的。社交网络可以作为一种高效的、能够激发学习兴趣的教学工具,能够帮助青少年群体更好地掌握知识技能。社交媒体的开放性和便利性、内容的丰富化和广泛性,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不但有助于青少年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还能培养青少年的创新能力。

3.1.4 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的积极影响

美国互动媒体中心沃德荷表示,社交网站看似毒药,但实为解药。正因青少年使用网络普遍,这些网站恰好是提供大众保卫健康及服务管道的绝佳平台,弱势人群可藉由连接相关网站,获得健康方面资讯。[6]网络为青少年不良情绪的宣泄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环境,教育工作者也可以通过网上聊天有效地帮助青少年解除烦恼和疑惑。微信朋友圈经常会发布一些类似于“心理鸡汤”类的治愈系的文章,帮助别人解答疑惑,提供心理上的慰藉和帮助。对于青少年来讲,一些不方便告诉父母和朋友的困惑和问题,都可以从网站上找到解决方法,释放了不良情绪,有助于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从这一方面来说,社交媒体对青少年还是有一定的积极影响的。

3.1.5 网络对青少年社会交往能力的积极影响

美国学者纽曼的研究发现,社交媒体提供信息来帮助青少年发现与自己的目标和价值观相契合的社会团体,在群体背景下进行自我评价;青少年使用社交媒体来建立和加强同伴团体的认同和联系,建立接纳或排斥的界限。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Larry D. Rosen也指出:在智能手机、掌上电脑等安全的虚拟平台上,社交网络能够帮助内向型人格的青少年更好地学习和完成社会化进程。国内学者认为,社交媒体可以成为青少年学习知识、了解社会动态的新渠道,有利于青少年接触社会多元价值观,有利于青少年建立更加稳定和广泛的社交圈,使边缘文化可能对主导文化形成冲击。[7]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新型社交媒体,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有助于青少年扩大交往的范围。这种从网上进行交友的方式,解决了青少年在现实社会人际交往中存在的紧张和焦虑感,为青少年提供了缓冲的空间,有助于促进青少年的社会化。

3.2 社交媒体的使用行为对青少年社会化的消极影响

3.2.1 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的消极影响

社交媒体使用过于频繁还会导致网络成瘾症,使青少年变得孤独、敏感、忧郁、警觉、不服从社会规范,甚至出现精神障碍、自杀等情况。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Larry D. Rosen研究了社交媒体的使用行为对于青少年潜在的消极影响,包括:Facebook使用频率较高的青少年有着更高的自恋倾向,表现出更多的心理障碍,如反社会行为、狂热和攻击倾向等。Facebook等传媒技术的过度使用将会严重影响孩子们的健康,出现焦虑、抑郁以及其它心理障碍,而且还将埋下未来身体健康问题的隐患。根据2015年加拿大渥太华公共保健局研究发现,使用社交媒体每日至少2小时以上的青少年,极可能有不健康心理状态、心理困扰及萌生自杀念头。

3.2.2 社交媒体对青少年行为习惯的消极影响

2014年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一项针对青少年不良行为的专项调查发现,通过短信和社交媒体,年轻人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进行更多的沟通,很容易产生自我中心主义。维克森林大学专门从事青少年屏幕时间研究的克尔茨玛尔教授认为,这一习惯可能将青少年的注意力从学校功课、体育运动以及其他健康行为习惯中分散出来。刘振声在《社交媒体依赖与媒介需求研究――以大学生微博依赖为例》中指出微博依赖者表现出更高的逃避倾向,他们会将大量的时间和注意力停留在网络碎片化、无意义的信息上,拖延甚至懈怠学业。[8]此外,有学者在研究中发现,有近47%的大学生具有社交媒体依赖倾向,他们往往因为过度关注有没有人评论、圈里是否有动态更新等,造成注意力无法集中到学业上来,也更容易出现睡眠问题。[9]

3.2.3 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学习方式的消极影响

美国教授鲍尔莱恩曾以大量数据说明,目前美国青少年的整体素质下降:语言能力减弱、知识贫乏、恐惧读书、在线学习效率低下,汇集起来形成一个“连贯且危险的下降势头”。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Larry D. Rosen认为Facebook使用将会引起孩子们的分心状态并对学习产生消极影响。研究发现,无论是初、高中学生,还是大学生,那些在15分钟的实验研究中使用Facebook至少一次的学生有着更低的学业成绩。美国埃默里大学英语教授马克·鲍尔莱恩著有《最愚蠢的一代:数字时代如何让美国年轻人变愚笨而且威胁到我们的未来》。他以统计数据表明,目前美国大学生把大量时间投入虚拟的网络活动,以至于已经开始丧失安静地独坐在房间阅读的能力。年轻人不是通过网络来探索这个广阔的世界,而是用它来闲聊,用它来跟随流行文化,用它来学会扮酷。自从有了社交媒体,学生们再也不用在浩瀚书海中寻求知识了,只需要百度一下就能出来结果,这种学习方式的变化使得学生们再也不愿意动脑筋思考问题,也不愿意坐在教室里安静的学习,只需要动动拇指,就能得到想要的一切。随着这种现象的泛滥,原有的学习风气受到破坏,校园里充斥着各种不正之风,许多学生从网上抄袭作业,甚至连毕业论文也让别人代写,严重打击了青少年学习的积极性。

3.2.4 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社会交往的消极影响

日本管理学家、经济评论家大前研一在其著作《低智商社会:如何从智商衰退中逃脱出来》一书中认为,时下的年轻人只关心自己半径三米以内的事情;虽然人们在网上跟人无话不谈,但在现实生活中,却不懂与人面对面敞开心扉。国内学者曹林认为微博具有封闭性,即“微博特别容易形成小圈子,你就生活在了一个自己通过关注所构造的封闭世界中,形成一种膨胀的自我强化”[10]。青少年沉迷虚拟世界,社会适应行为和能力受到影响,有些青少年还可能患上“网络社交障碍症”。在网络环境下,青少年交往的对象、身份都不确定,真我与虚拟人格的错位冲突,最终可能导致焦虑、自恋、偏执、抑郁、冷漠、拖延等心理疾病的发生,不仅不利于青少年的社会化,甚至导致青少年社会化的失败。

综上所述,社交媒体的使用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如何利用社交媒体强大的传媒力量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去除不利影响,是今后我们要重点思考的问题,也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注释:

[1] Antony Mayfield. What is social media[EB/OL], icrossing.co.uk/ebooks.

[2] http://www.iyunying.org/social/29906.html

[3]http://www.techweb.com.cn/shoujiyouxi/2015-07-06/2171583_3.shtml

[4] http://www.iyunying.org/social/29906.html

[5]http://www.techweb.com.cn/shoujiyouxi/2015-07-06/2171583_3.shtml

[6] 沉溺社交媒体 青少年易患心理病[EB/OL].http://mt.sohu.com/20150730/n417878257.shtml

[7] 杜涛,王欢.“进步”的幻象: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5(1).

[8] 刘振声.社交媒体依赖与媒介需求研究――以大学生微博依赖为例[J].新闻大学,2013(1).

[9] 四川省教育厅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西南交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高校辅导员专项)“《大学生在新型社交媒体的行为习惯及引导策略研究——以微博、微信、QQ等网络即时社交平台为例》”(项目编号:CJSFZ15-08)”研究成果[D].

[10] 曹林.微博传播的十大特点及对言论生态的影响[J].新闻记者,2011(9).

猜你喜欢

社交媒体应对影响
没错,痛经有时也会影响怀孕
浅谈教师如何应对校园霸凌
“双微时代”的危机传播趋势和影响因素研究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基于Simulink的跟踪干扰对跳频通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