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驱动的汉语国际教育现状与反思

2016-05-14姜永超

教学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教学理论汉语国际教育信息技术

[摘要]分析多媒体、网络、语料库等信息技术在汉语国际教育中运用与特征后,认为深度融合的汉语国际教育在宏观上应该做到教学理论、信息技术与汉语国际教育三者相融合,微观上应该准确地以学生每个阶段的知识水平为起点,以汉语本体特征为切入点,深入到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的教学。从当前水平上,应该创新或建立运用信息技术的汉语国际教育理论。从长期目标讲,应该打破课堂观,建立知识获取中心观,突破信息技术运用的局限,提升研究与教学的新高度。

[关键词]信息技术;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理论;学生本体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6)020077051

综述

信息技术即管理和处理各种信息时所使用的各种技术,所以信息是处理的对象,技术是处理的办法,包括对信息的甄别、分类、存储、利用等方面。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即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有的称为教育技术学。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侧重于技术手段,而教育技术学作为一门学科有自己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二者即有重合又有所侧重。随着来华留学生与域外汉语学习者的增多,信息技术运用于汉语国际教育也越来越广泛,信息技术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研究是第二语言教育技术研究的热点问题。从学者们的成果中发现,自2005年至2014年,国外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研究的论文有2 600多篇,国内有11 470多篇,而把信息技术作为汉语国际教育研究内容的只有100多篇。研究集中在语料库类型、语料库建设与应用、多媒体教材开发、多媒体资源建设与应用、多媒体教学方法、网络课程、网络教学设计与开发等几项内容。总体来说可以分为多媒体、网络与语料库三种类型,它们是汉语国际教育中信息技术运用的主要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

2信息技术的汉语国际教育研究现状及特征自2005年至今,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汉语国际教育研究的成果涉及教育技术类、语言学及语言教学类、外语教学类、综合教育类、综合性社会科学类、国际学术会议辑刊以及研究生硕博毕业论文等七种类型的刊物。总体而言,多媒体技术、语料库技术与网络技术等三种形式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运用呈上升趋势,与世界信息技术的发展形势总体一致,信息技术的运用已经涉及到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的各方面[1]。关于信息技术和汉语国际教育结合的研究越来越多,但主要研究对象是语言进修生,且研究成果存在雷同。在类型分布上以多媒体技术的研究成果最多,网络技术次之,语料库技术运用于汉语国际教育的研究成果最少,而且主要集中在北京语言大学等几个留学生事业发展较早的机构。信息技术运用的广度、深度以及研究质量存在地域上的差异,而且与国外信息技术研究水平有一定差距。下面分项说明相关的研究内容与特征。

2.1多媒体技术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运用与特征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汉语国际教育,以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制作为起点,同时注意到多媒体技术和多媒体课件的优缺点。多媒体技术在汉语国际教育中运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多媒体技术运用于课件制作和言语知识与言语技能训练中。在汉字教学案例中,运用六书理论进行汉字教学,借用多媒体课件的动画效果呈现相近字形的细微差异(如已己巳),借用图片资源呈现象形字(如山水火)和会意字(如卡尖众)的形义关系等教学实践。在口语教学案例中,采用片段动画或视频资源引起学生兴趣,在教师言语与视频词汇呈现的引导下,让学生解释动画或视频中的内容,并要求学生做出相关评价,通过与自己国家的对比,强化留学生口语表达与交际能力。第2期姜永超信息技术驱动的汉语国际教育现状与反思

教学研究2016

类似的还有多媒体技术在语音、词汇等言语知识和听、读等语言技能学习中的运用;(2)多媒体教材的制作原则与教材开发的流程[2]。首先明确教学目标、多媒体呈现形式、教学对象和导航策略。然后是对多媒体资源的非线性编辑,根据教学内容制定通用库,也可以根据特定对象制定专用库(如HSK)。最后,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从通用库或专用库中提取相应资源制定多媒体软件或教材,此流程根据教学或学习需要反复进行;(3)制作软件或利用即成软件进行国际汉语教学。设计易错字笔顺教学软件,把易错字分成笔顺演示、笔顺列表和笔顺练习等三个环节。笔顺演示由多媒体软件自主呈现,笔顺列表给出易错字完整的书写序列,笔顺练习环节由汉语学习者根据前面的学习自主操作。利用多媒体互动软件Smart Notebook进行词汇教学是即成软件中比较成功的案例之一,它可以实现视频文字图片等资源整合,利于语义环境的构建,如进行“不但”“虽然”等虚词教学,视频呈现与句子呈现能先后进行;(4)多媒体技术运用于汉语国际教育中瓶颈的研究。在学习者角色转变、研究对象和多媒体软件开发[3]等方面提出了解决方案。但是在资源库建设、教学资源利用和对外汉语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等方面还没能提出切实有效的可操作性措施;(5)多媒体技术运用于汉语国际教育的效果研究。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前后留学生知识水平的变化以及问卷调查两种方式评价教学成果。上述研究成果从多媒体课件制作、教学内容、软件、留学生角色以及多媒体教材研发等方面展开。但是上述研究成果以经验研究为主,多媒体运用于汉语国际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具体的操作方法较少,在实证研究中存在采集标本较少、对象单一、解决方式雷同等问题。

2.2网络技术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运用与特征

在汉语国际推广新形势下,远程汉语教学、网络课堂和微课堂成为新的汉语教学与学习形式。同时,受国外网络技术运用案例(如早稻田大学Tutorial语言学习模式、MOOC课堂)的影响,迫使开展汉语国际教育与网络技术相结合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发展趋势研究[4]。(1)基于网络技术的国际汉语课件系统设计、交互设计、功能特征与实现方式。网络技术支持的多媒体课件制作系统有面向教师和学生的两个接口,主要包括综合课与口语课两种课型,综合课包括电子教材、特色教学与属性三个部分,以语法和词汇的讲解与操练为主,口语课型以情境设置和语言点操练为主[5]。在网络课件开发的过程中,脚本编写禁止照本宣科,忌不分层次。教学资源应该模块化,课程审校要经过教师、学员、编辑和专家四个环节的层层审校等[6];(2)网络技术运用于国际汉语教学。如在听力教学过程中,发挥网络技术听前激发兴趣、听中形象化具体化听力内容、听后即时检验听力效果的作用[7]。以“一路一带”的新闻报道为例,听前,展示一路一带涉及到地区和国家以及相关词汇。听中,反复播放网络音频或视频确保学生理解。听后,通过提前设计好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和解答。对外汉语教育资源网站运用于汉语教学,利用孔子学院远程教育网和在线汉语学习等近百家网站进行语言教学实践,这些网站一般都包括字词音段篇章完整的教学与学习内容。在阅读教学中,通过网站上的词汇与音频刺激学生的感官,以网站上的动画和视频片断促进学生对语境与语义的理解。此外,虚拟现实技术也可运用于汉语国际教育[8];(3)基于网络技术的社区化、个体化与网络课程创新性运用。成功的案例是基于网络技术IASTA模型的社会性网络国际汉语教学,它是运用社会文化理论和交际能力模式,建立的一个由互动、音视频、分享和活动四部分组成的网络社会性汉语学习模型,如:使用博客阅读教学案例,突出扩展阅读、信息查询和读后简报的功能,实现了课前去除障碍、课堂激发兴趣和课后及时指导的功能。其它还有网络P2P、QQ听说读写以及iTalki的语言学习社区等;(4)基于网络技术的网络资源建设和运用。运用汉字六书理论设计网络汉字学习平台及多媒体汉字教学字典网络资源;(5)教学法与教学理论在网络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提出汉语国际教育中可以运用“要素主义课程理论”“教学模式理论”“语境教学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 认知心理学理论”,进而从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课堂巩固与总结、效果评价五个环节进行课堂教学设计[9]。但是,在理论、技术、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之间没有具有实现方式与步骤。这给后学的实例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综上所述,基于网络技术的汉语国际教育研究已经涉及到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的各方面,网络与课堂的结合关乎汉语国际教育层次与广度,是现代汉语国际教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其研究成果涉及重要性、网络技术本体设计、特定网络对象、网络资源以及理论指导网络语言教学等诸多方面。但是,对网络技术本体的关注较多,而对如何促进课堂与网络的结合研究不深入,对教学内容、网络技术手段、教学对象及相关理论的深度融合的研究成果更少。虽已强调建立适应国际汉语教学的教育技术理论与相关理论运用的重要性,但对于如何具体运用的案例以及案例效果的实证研究几乎为零。有些在论文中提到汉语国际教育中运用理论,但是在教学模式设计以及对教学模式构建的过程中理论运用不足。

2.3语料库技术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运用与特征语料库是掌握留学生汉语习得特征与进行语言教学的宝库,在“凸显学习者的中心地位、利于营造语言学习环境、能为教学大纲提供参考、提供中介语形式、为教材编写提供素材、利于语言形式的研究、利于辞书编写、发现和修正语言规律”等方面发挥作用,因此语料库技术的运用成为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趋势[10]。

首先,基于汉语国际教育本体知识库的汉语教学。(1)按照现代汉语离合词离析频率高与使用频率多的特征分散到初、中、高三个阶段的学习中。使用CCL语料库,得出离合词离析形式“A+了(其它形式)+B”(洗了澡、洗了一次澡)、“A+补语+B”(洗完澡、洗不了澡)、“A+名词/代词(的)+B”(帮同学忙、帮她的忙)以及“A+数量词+B”(洗两次澡)等四种形式,在十三种离合形式中是离析频率与使用频率最高的。依据离合词离析的非庄重语体特征,确定六十个(如跑步、洗澡)离合词,并实行以口语教学先行、常用句式教学为辅的教学顺序与方式[11];(2)基于本体知识库的动物义场分布,提出相关义场运用直观法、语境体会法、联想对比与概念图法的教学策略。如“猴”字义场,首先通过情景教学法展示“猴”作为哺乳动物所具有的体、毛、色、形、饮食、居住环境等特征。接着展示中国十二生肖图,让学生理解“猴”作为十二生肖的义项。第三步通过展示熊与猴让学生理解“猴”的瘦小义项。第四步通过展示猴蹲与人蹲的样子获得“像猴蹲着”的义项。最后通过猴子的善动视频表示猴的“机灵乖巧”义项[12];(3)语料库数据驱动下的汉语国际教育框架式语块教学模式。如在综合课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分出语音、汉字、词汇和段落教学模块,通过语料库提取相应的教学内容;(4)根据语料库中词语搭配特征进行词汇教学等[13]。

其次,基于中介语(HSK)语料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汉语习得规律、原因分析、迁移的重视等。研究语料库对教材编写、对外汉语词典编纂、对外汉语水平测试提供语料与支撑[14]。

再次,使用自建中介语语料库和多信息标注语料库以及对自建语料库进行词汇教学实践与分析。如进行“趋向补语”“不”“虽然”字等语法偏误的分析。

综上所述,语料库技术在国际汉语教育中的运用,需要深入研究判断语料库建设的水平、质量与语料库研究结果的科学方法,加强共时的、不同地域的语料库建设与对比研究,开展不同时间段、不同对象的语料库建设,制定语料库资源的共享标准与平台,对语料库资源进行深入加工与多层信息标注共享。目前,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标注系统与标注标准,而且语料库网在教学中的运用及实证研究都有待深入。

有关信息技术的整体研究,首先,基于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汉语教学模式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数据驱动学习理论与多媒体驱动学习理论,突出技术意识下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软件与硬件的运用、教学与学习环境、游戏化学习和个性化云服务利用等[4],但具体如何实现还需要做深入研究。其次,对信息技术的利用要转变教学理念,重视组织教学过程与信息技术学习,加强教学平台建设等,才能改变当前“对现有教学资源过分依靠、视图影响文字、以课件为中心备课”等错误现象。最后,突出结合信息技术的“听歌填词”“按声索骥”“击鼓传话”“ 双賛配音”“ 百家讲坛”等教学法的运用。如通过authorware或者flash制作按声索骥法的方位词教学,教师制作好地图,课堂上学生根据录音提示用鼠标绘出路线和到达的目的地,如果正确,将会显示目的地名称,否则将重新进行按声索骥的听力练习。再如,击鼓传话法由教师提供设计好与教学相关的视频,课上让学生反复看,然后根据教师提前设计好的相关问题,指定一名学生回答,再由这名学生找下一位学生评价回答的正误,如不正确,由第二位学生进行补正,接着再由第二位学生随机抽取多媒体屏幕上的问题,以此类推进行击鼓传话练习。

3信息技术与汉语国际教育深度融合反思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汉语国际教育中,除了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信息技术使用的比例越来越大,其中多媒体技术最多,其次为网络技术,而语料库技术开始增多,但主要用于研究,而非面对来华留学生本体。面对课程教学的语料库技术将是努力的方向。设计的汉字学习数据库,突破六书理论,以汉字形义构的构件理论作为制作数据库的理论指导,根据留学生汉字的使用频率、汉语水平考试习字要求以及留学生当前汉字水平,初步确定汉字的习得顺序。进而根据汉字构件的层次多少,对汉字习得顺序进行再次筛选,最终确定汉字难度、学习层次、构件、构件数量、构件层次、汉字频率、适应语境和常用义项等八项作为数据库字段。如“分”和“布”,虽然同由两个构件构成,且只有一级构件层次,但是根据语料库统计,“分”的使用频率远高于“布”,所以,把“分”汉字教学中作为学习层次的第一级,再通过多媒体技术手段实现教学与学习的需要。

信息技术与汉语国际教育的融合存在地域上的不均衡性,发表关于信息技术运用于国际汉语教学的论文多是发达地区高校,以北上广为主,中西部地区的高校较少,河北省和紧邻的京津地区在研究成果与水平上存在很大差距。研究成果和科研水平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各地汉语国际教育运用信息技术的水平以及国际汉语教师的信息素养、能力与意识。在调查中发现,河北省只有几所院校使用或部分使用多媒体教学,而对网络技术与语料库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认识不够。教师信息素养不能适应汉语国际教育的需要,有些院校在硬件设施、软件系统与平台、信息技术资源等方面就存在严重缺陷,这制约了河北省汉语国际教育的推广与文化的传播。

信息技术与汉语国际教育的融合是必然趋势,深度整合的国际汉语教学要打破课堂教学观,突出以知识获取为中心的引导观。在注重MOOC等新技术手段研究和变革之外,更应该注重在技术变革之下的国际汉语教学体系及模型的构建。当前水平来说,教育技术与汉语国际教育的深度整合,应该做到理论、信息技术、汉语本体及学习者的结合研究。从长远目标讲,应该打破课上课下的概念。教师与学生都应该以新知识的获取为中心点,在此中心点之前,研究技术应该如何适应感性获取,如何获得学生的真实水平与能力,在获取新知识与理性化过程中,应该如何发挥技术与理论的作用。对知识点或中心点的习得效果,同样需要对知识内化的检验,完成的知识习得和教学检验过程不一定发生在课堂上。虽然有学者提出网络课堂、微教学、反转课堂等概念,而这些概念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以课堂为中心。深度整合的研究,应该以多元学习者知识的发现与运用为中心,研究不同技术手段在语音、汉字、词汇与语法等汉语知识教学的教学模式、地方文化资源与信息技术融合;研究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听说读写等汉语技能的习得模式与资源平台建设。将汉语本体研究、语言教学理论与信息技术运用相结合,如在教学实践中,为了实现随地、随时、随处学习,并能够合理地测评学生的当前水平,在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践过程中,以支架理论为基础,设计了语音、文字、词汇、语法等知识获取前的语言测试,通过多媒体电子教室,将测试数据传到教师机,系统根据测试结果分等级确定每个学习者将要学习的新内容,通过电子教室个人学习、分组学习以及教师干预等实现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利用随机测试软件,实现对新知识习得效果的掌握,反复循环直到实现最终的知识获取目标。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组织知识、通过信息技术理解学生知识水平和知识获取干预等,更长远的目标是把留学生言语知识APP化,实现留学生随时随地获取知识,并将知识学习效果反馈到教师手机上或计算机服务平台上,真正做到知识的操练与指导在课堂上,知识的预习和效果反馈在课堂外,并根据学生知识水平由系统平台自动分配新的知识内容。信息技术的利用将很大程度上改变课堂作为知识学习中心的观念,使课堂成为知识升华与运用的练习场。

深度整合的国际汉语教学不仅在于使用理论,更在于创新理论。传统教学理念认为非正式学习是正式学习的补充。而在信息技术下,学习活动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非正式的泛在性学习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4G无线技术、物联网技术及便携移动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软硬件的条件已经具备,使汉语知识的获取变得无所不在、无处不用。信息技术已经不能简单地被看作教学的辅助手段,而应该是提高国际汉语教学效果与水平的重要因素,在提升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还促进了原有教学理论与方法的创新与发展。如在图示教学法与情景教学法中运用信息技术,使教学模式从具体实物向虚拟空间转变等等。

深度融合的汉语国际教育还要注重知识引导者的特征与作用。即国际汉语教师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角色与功能的转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与教师的信息素养等。教师已不仅仅是运用一个PPT,或者采用一个方法,而是将信息技术的成果与知识内容结合起来,运用适当的教学理论并创新教学理论,实现习得者知识的获取、消化、吸收和运用。要革新教师的教学观与技术观,形成一种新的信息技术观理论,网络技术与移动技术为这种教学观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持。

深度整合的汉语国际教育也要开展针对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的微教学与微研究,面对每个知识点,首先要分析知识点自身的属性特征,面对多元化的习得对象,要把握多元学习者的知识水平与知识差距,结合留学生知识区的二语习得,采用恰当的信息技术手段与信息技术展示方式。必须将汉语的本体、语言理论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与方法相结合。如开展信息技术相关的微教学以每个词、每个知识点为中心,进行短时教学与学习。以形容词“不堪”一词为例,通过机场候机厅人疲惫的图片、海啸过后的场面以及贫困者衣服破烂的图片等系列图片,使留学生一下子理解“不堪”作为形容词的意义,再通过文字展示,使学习掌握“形容词+不堪”的结构形式。再如对动词“哈哈大笑”的讲解,通过从资源库中提取《龙猫》中父子三人哈哈大笑的短视频,使留学生一下理解意义与用法。诸如此类的形容词和动词的教学在1~2分钟内就可以实现教学和知识点习得目标,这都得益于对语言知识与信息技术的深度整合与尝试。

参考文献

[1] 姜永超.从汉字要素管窥汉字教学[J].语文建设,2014,(8):1920.

[2] 黄勤勇.试述对外汉语教学多媒体教材的制作原则[J].外语电化教学,2000,(12):4245.

[3] 郑艳群.多属性标注的汉语口语教学多媒体素材库建设及应用[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2,(5):3439.

[4] 郑艳群.技术意识与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创建[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4,(12):1418.

[5] 李旖旎.基于网络的对外汉语教学课件制作系统[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版,2003,(9):5457.

[6] 宋继华,吴志山,徐娟.对外汉语教学网络课件制作的三个误区[J].中国电化教育,2004,(5):6568.

[7] 刘琼.网络技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2.

[8] 仇鑫奕.虚拟现实技术支持下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J].外语电化教学,2006,(2):3236.

[9] 徐佳佳.网络与课堂相结合的对外汉语口语教学设计[J].今日科苑,2009,(21):143144.

[10] 郑艳群.语料库技术在汉语教学中的应用透视[J].语言文字应用,2013,(2):131138.

[11] 王海峰,王铁利.建立在语料库基础上的汉语本体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以现代汉语离合词研究为例[J].汉字文化,2009,(2):8491.

[12] 李蓓.语料库视野下的现代汉语动物义场代表词义项分布及其对外汉语教学策略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4.

[13] 王丽丽.基于语料库的词汇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14] 卢伟.语料库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0):112115.

Reflection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driven b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JIANG Yongchao

(College International Exchange,Yanshan University,Qinhuangdao,Hebei066004,China)

AbstractAnalysis of the applic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media,network and corpus in th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of Chinese,the macroscopic model of Chines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integrate deeply teaching theor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eaching Chinese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As to the microscopic model of them,the current knowledge level of the each student must be combined with the essential traits of Chinese and use them to study of language knowledge and linguistic skills.We should establish and innovate theories of Chines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to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he short time,and should break classroom centric to set up view of knowledge acquisition as centric.Just follow them,we could get breakthrough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promote higher research and teaching level of Chines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Key wordsinformation technology;Chines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teaching theory;student centric

猜你喜欢

教学理论汉语国际教育信息技术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支架式教学”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汉语国际教育中教师利用对学生的正面评价促进教学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汉语国际教育中开展合作学习时教师应发挥的作用
“后方法”教学理论视域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创新分析
浅谈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拼音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