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珂时代呼吁戏剧影视教育变革

2016-05-13小舒

电视指南 2016年5期
关键词:蓝领影视戏剧

小舒

陈珂,戏剧影视学博士、中央戏剧学院戏剧管理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电影学院青岛独立学院特聘教授;北京戏剧影视学院现代创意媒体学院客座教授;中国文联中国文艺舆情信息研究基地首席专家。

2016年两会上,政协委员陈凯歌和冯小刚就目前戏剧影视教育存在的两大问题发表意见并提出建议。一时间,关于戏剧影视教育的讨论再次浮出水面。

陈凯歌指出,目前戏剧影视类院校的教学制度规定学校必须从高中招生,使得年轻人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和对电影的认识,到了学校被动分专业,对电影的理解和对职业的方向都有很大影响。作为上海大学电影学院院长,陈凯歌希望在上海大学电影学院尝试不预先分系,前两年以大课为主,对电影进行全知教育,后两年再逐渐进行分系教育。

冯小刚指出,中国影视行业发展势头迅猛,但影视工业依旧薄弱,技术手段、专业素质与好莱坞相比有差距,剧组中往往只有演员、导演、编剧是受过专业训练的,其他的工种大多数是农民工,没有专业技能。他提出将和成龙委员、张国立委员启动一个影视“蓝翔技工学校”,专门培养服装、化妆、道具、照明等专业的人才,培养影视摄制专业技工,提升中国的影视工业水平。

陈凯歌和冯小刚的观点颇具行业从业者的敏感度和发言权,因为明星委员身份自带的话题性,似乎让问题的关注度更高,又或许会因为行业翘楚的号召力,让事情的可行性也更强了。之所以用“更”字,是基于早在2012年,中央戏剧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陈珂就已经提出过这样的问题和类似的想法,时隔四年当我们再次找到陈珂老师,他欣喜于明星大腕纷纷开始关注戏剧影视教育的局面,也十分乐于把自己的思考和观点和我们分享一番。

不谋而合的观点

陈珂介绍自己“经历很复杂”,当过兵、做过乐队、唱过川剧老生,后来又做过编辑、出过小说、当过演员、干过导演、写过剧本,就连当老师也由不同的学科教起,从对外汉语、古代汉语到戏剧管理。早期在剧团当演员的时候管过灯光、调过音响、做过电工、扛过大箱子,后来在剧组当顾问的时候又和一些临时的灯光、音响工作人员聊天,看他们的非专业表现和因此对工作带来的制约。所有这些经历在陈珂看来“其实都是相通的”,不仅从创作层面相通,从教育层面更是。

“艺术教育跟科学教育不同,科学的标准是可重复的,重复多少次都是一样的结果。可是戏剧影视教育这样的艺术类学科不一样,它是个经验性的学科,是一个非标准的教育。”在广泛涉入音乐、文学、影视,穿梭表演、创作、教学之余,在游走国内外知名艺术类院校考察之际,陈珂梳理了我国戏剧影视教育纵向发展和横向对比,在非标准之下,用经验性得出结论,指导教学,并且提出建议。

2012年,《中国艺术报》做了一个针对我国艺术类教育的专题,以此为契机,陈珂首次系统地谈到自己于教学一线观察到当代中国戏剧影视教育存在的问题,和陈凯歌在今年两会上提出的观点不谋而合。陈珂指出,上世纪50年代,中国按照苏联模式进行了高校院系调整,其基本的指导思想是做专科性、精英化教育,早早完成专业细分:“学生进入学校之前,在艺考的时候就已经定了专业,而由于我国教育部对于艺术类院校专业名额的严格把控,学生一旦进校便几乎没有转专业的可能,很多人的专业甚至是职业,就这样懵懂地被定好。”

同样不谋而合的是,当陈珂把未发表的一篇名为《建立中国的包豪斯学院——打造中国“艺术蓝领”教育基地》(2012年)的论文拿出,其中一些类似于“中国演出制作规模及戏剧影视电视摄制越来越大,设施越来越先进,但优秀的灯光师、音响师却寥寥无几。有经验的舞台技师、舞台监督、灯光音响、装置道具、戏剧影视美术等技术人员平均年龄已经超过了55岁。而且随着舞台技师的大量退休,造成了人才断档、青黄不接。于是,剧组、剧团、剧场只能临时应急招用一些民工。其结果是,现场的演出效果和艺术质量大打折扣,价值数千万元的设备和灯光音响,在演出时或拍摄时不是出故障,就是无法及时到位”的观点,和冯小刚在两会上的观点如出一辙。

变“专才”为“通才”

进校就分专业,在我国高校中似乎已是司空见惯,不过陈珂介绍,其实在上世纪50年代高校院系调整之前,中国的艺术教育是欧美体系,特点是不分专业。“像耶鲁大学,每个年级都不分专业,一个年级就相当于一个专业,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课程,包括数学、医学、文学、美术等一切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大学毕业后必须工作两年,如果想继续深造再回到学校,这时候再分不同的专业,在医学院、教育学院、戏剧学院等细分的学院进行专业学习。”实地考察之后,陈珂认为这样的教学设置更科学,学生在本科期间经过普遍的学习阶段,并在工作中实践,充分知道自己的兴趣点之后再自主选择接受专业学习,“实际上是一种培养通才的教育方法。”

陈珂回忆自己的父亲就是这种教育体系下培养起来的“通才”。“我父亲是学机械的,但实际什么都学,数学、物理、国学,完全不比那些本专业的成绩差,甚至把《古文观止》全都背完了,后来我开始写小说的时候,父亲还帮我挑错别字。”陈珂认为父亲那个时代的教育方法无疑更扎实。同时代的艺术教育学校,比如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和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为我国培养了不少通才类的艺术大师。

我国目前的情况是进校就分好专业。戏剧影视学这些提前批报考更是特殊,艺考的时候先报好专业,然后参加这个专业的指定艺考项目,通过了(加上高考的文化科成绩)就录取,进入这个专业学习。陈珂介绍,有的学生为了增加被录取机会,会在艺考的时候同时报名好几个专业。这样带有“押宝”性质的尝试,很难说是对某个专业有了详细的了解和认识之后做出的决定,更别说是出于职业爱好和艺术追求。

实际上这种分专业的教育模式是沿用苏联的,目的是培养在某个领域里的高精尖人才。陈珂介绍,其实这种培养专才的教育模式在某些领域或者某些时期还是发挥了很大作用的。“比如科学、经济领域,专才教育就培养了很多专家,对我国科技发展和经济发展贡献很大。但是文学领域尤其是艺术领域就不太合适,因为文学和艺术都需要广泛的知识储备作为奠基,在广泛的知识上才能有升华。”“比如计划经济时代,有一个链条完整的供给系统,学完编剧到剧团当编剧,学完导演去电影厂当导演。但是现在不是,这种专业分配的供求链条断了,学表演出去可能会做广告,学导演出去可能会做公关,从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来看,还是通才教育更合理。”

在陈珂看来,中国专才教育的理念已经走到一个瓶颈,需要调整了,通才教育应该重新提到议程上来。“一方面,社会变化越来越快,通才教育下的学生无疑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另一方面,‘进校定终身的教学方法,确实会耽误很多学生的兴趣选择和职业规划。”和陈凯歌希望在上海大学电影学院尝试不预先分系的提议相应,或许戏剧影视学教育即将迎来新一轮的调整。

打造“艺术蓝领”包豪斯

如冯小刚在两会上所言,目前我国影视剧组中有很多临时工现象,他们多数都是农民出身,有时候甚至一整个村出来到影视城,做一些基础的苦力工作。陈珂在教学之余也会担任一些剧本指导,时有跟着剧组驻扎影视城的经历,同样出自第一线的观察,陈珂也看出这些“没有经过训练的脑袋”已然成为剧组这一创造性团队的短板所在:“临时工只是干活的,只会想着把事情做完,而不会想着把事情做好,轻则消极怠工、讲价钱谈条件,重则操作不当破坏场景、损坏机器。”不论哪一种情况,都无疑会对拍摄过程和结果形成拖迤之力。

对于此类从事艺术工作的技术工种,比如拉线、电工、打板、推车、操作摇臂等,对他们的培养在此前的传统教育体系确实有所缺失,毕竟专业院校都不太愿意耗时耗力地来培养所谓的“打杂的”。但其实这一块教育真空的市场已经非常庞大。剧组需要更加专业的蓝领工人以降低沟通成本,让工作进展更顺利,工作结果更接近艺术的层次。同时剧组中的这些临时工人在耳濡目染之下也逐渐有了想要学习和进修的意识,陈珂就讲到自己在跟组工作的时候,现场总有一些临时工和农民工围坐在他身旁询问或者请求:“陈老师,您什么时候给我们做点讲座吧?”

当然仅仅几场讲座肯定无法解决问题,最终还是要靠专门的教育。不过对于冯小刚提出的成立影视业的“蓝翔”技工学校,陈珂认为说法稍有不够准确的地方。他承认蓝翔在技工培训界的龙头地位,也正因此,他觉得“蓝翔”二字用于艺术领域略显单薄。“剧组里那些做基础劳动的工作人员,我觉得可以称为艺术蓝领。蓝翔技校培养的是纯技术工人,艺术的蓝领还不一样,还要有点审美的趣味,有一些艺术追求。”

其实西方早就有了这样的艺术通道,19世纪初期德国的包豪斯学院便是把艺术和技术统一结合的最成功范例。陈珂借用“包豪斯”的概念,提出在我国打造“艺术蓝领”的包豪斯学院。他认为这样的学院必须是独立的,无从嫁接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之上,“比如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这些老牌的专业院校已经形成自己的特定体系和模式,如果硬把艺术蓝领的教育构想塞进现有的框架,最后只有可能造成‘四不像的局面。”

至于具体的做法,陈珂提出直接从应届初中生中招考专门从事舞台技术与操作的艺术“蓝领”中专,或者从艺术中专、普通高中直接招收大专班,也可以有直接面对社会青年开办的中短期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也将采取一年级艺术通科教育,二年级艺术专科教育,三年级艺术专业实习的‘三步走教学计划,根据当下就业技能需求,把就业和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对于师资,陈珂认为至少要满足三类需求:“一类是教辅人员,制定教学规划,服务教学活动;一类是纯粹教技术的,比如电工、灯光、布线、音响设备等,让学生从操作层面学会动手技能;还有一类是教艺术的老师,教授影视、文学、美术的概念和规律,还是要让这些艺术蓝领有艺术的修养,会欣赏、会鉴定、会创造,这是最重要的。”

从0到1的迈进

从戏剧影视行业的发展来看,现在可以说是在一个最好的阶段,中国已是戏剧影视大国。2015年,中国的票房一度超过北美,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票房市场。而走出国门的优秀电视剧也越来越多,《媳妇的美好时代》风靡非洲,《琅琊榜》热播韩国,《步步惊心》《何以笙箫默》《陆贞传奇》在东南亚多国取得良好口碑。缤纷绽放的戏剧,我们的舞美可以说已经达到世界最好的水平,杂技特技更是让世界叹为观止。陈珂认为,中国进步太大了,影视戏剧一直在追赶着时代的潮流。也许很快便开始能够引领世界潮流。

也正是在时代潮流之下,作为行业发展动力的教育,则要不断调整以保证清源活水。反观我国的戏剧影视教育,从早期效仿欧美体制,到后来学习苏联模式,陈珂欣慰地看到,如今我们终于迎来一个逐渐形成中国特色的阶段,也终于迎来一个不断出成绩和成果的阶段,“一方面得益于欧阳予倩这些老先生奠定的非常好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也和我们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关系紧密,我们有了很多出国考察的条件和机会,得以和世界全方位接轨,和各国优秀的理论、方法取长补短。”

在走访了世界上多个大学之后,陈珂觉得如今我们的教学和训练的方式方法整体可以说已经接近世界水平,并且在某些方面还有了我们自己的创见,“比如我的先生谭霈生提出的戏剧情境论,在世界上的基础理论上来说就是很了不起的。”同样还应该看到的是,我国的戏剧影视教育在学科上也取得了很大进步:“学科的建设更丰富了,过去可能只有理论、历史这些基本的学科,而且都比较简单,现在增加了很多最新的学科。学科的建设也更细致了,戏文系甚至细分到电视剧创作、话剧创作、电影创作的程度。”

而对于不断出现新情况需要不断做出调整的地方,比如通才教育的回归和艺术蓝领的培养,从陈珂四年前提出的观点,到陈凯歌和冯小刚如今在两会的献策献言,我们看到总有一股力量来促进教育适应时代。改革和变革从来不是一刀切式地打破重组,而是循序渐进,一点点积攒,一步步改良。如今可以说观念上已经相通,对于学校建设和体系建立的构想,其实是从0到1的迈进,而从1到更多的实现,陈珂认为则要依靠社会各方面的资源,结合学者的思想、政府的支持、名人的呼吁:“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有名的出名,这种组合方式就很好,大家共同建立平台,殊途同归。”

猜你喜欢

蓝领影视戏剧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传统戏剧——木偶戏
蓝领用工与薪酬激励新动向
戏剧评论如何助推戏剧创作
论戏剧欣赏与戏剧批评
四大网大影视公司核心业务
影视
窘境中的高收入蓝领
看影视学口语
戏剧就是我们身边凝练的生活